
11月23日,13個國家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了“老虎峰會”,這是全球首次以保育老虎為主題的會議。
會上,各國達成協議,將共同努力以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生物。作為東道主的俄羅斯總理普京,更在會上為老虎仗義執(zhí)言。
當然,呼吁拯救瀕危動物,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此話出自普京這位曾經被吹噓成“打虎英雄”的政治人物,就讓人覺得不無諷刺了。
“打虎英雄”的稱號從何而來呢?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2008年8月,普京在俄羅斯烏蘇里江保護區(qū)視察當地西伯利亞虎研究和拯救計劃時,一只老虎突然掙脫束縛,撲向攝影記者。電光火石的一瞬間,普京一把將麻醉槍從旁邊抓過來,舉槍射擊,一舉命中老虎,使記者虎口脫險。隨后,這位總理順理成章地被俄羅斯媒體標榜為“打虎英雄”。
報道稱,他這一槍正中老虎的肩胛部位。此后,在科學家的協助下,普京親手為老虎帶上項圈,臨別時還親吻了它一下,并向它說了聲再見。
是不是很戲劇性的一個畫面﹖
但是,有關報道和影片,事后卻在國外遭受了大量質疑,包括認為整個片段的剪接很生硬等。影片中,上一秒普京還在跟隨行人員談笑風生,下一秒就看到他拿著麻醉槍守在昏倒的老虎身旁,打虎過程完全看不到,只能靠電視臺人員復述。
因此有人懷疑,普京是故意用這宗打虎新聞作為政治公關的手段,來經營其硬漢本色及政治強人的形象。
眾所周知,普京是柔道黑帶以及摔跤、搏擊的高手,他曾無數次把對手掀翻在地,并多次奪得圣彼得堡市柔道冠軍。他還愛在媒體的鎂光燈前,展現自己“爺們兒”的一面,這一點可供追溯的案例不少。
例如2009年7月,普京身穿緊身潛水服,親自為一頭大白鯨安裝了無線電信號發(fā)射器,以幫助科學家研究大白鯨的遷徙模式,此舉被揶揄為繼“打虎”之后的又一“戲鯨”壯舉。
2010年11月,他在圣彼得堡某賽車場內,駕駛一輛F1賽車狂飆突進,繞場跑了數圈,最高時速達到240公里。他選擇的是一輛醒目的黃色賽車,身上穿著印有自己名字的賽車服,還在安全帽上特別標示了“俄羅斯”字樣。
2009年8月,普京在西伯利亞度假時,向媒體提供了一批度假照片,其中包括他跳入滔滔河水中大游蝶泳、徒手折斷木枝生火等等,來賣弄其猛男形象,其中最令女“粉絲”尖叫的,是一張他赤膊上陣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穿綠色軍褲,戴著墨鏡在崎嶇山嶺中騎馬,展露出一身結實的肌肉。
其實,普京還真有“露肉”的癖好。
早在2007年,他在河邊釣魚時,赤裸上身奮力甩桿的英姿,就廣泛傳播開來,成為全球“粉絲”(包括眾多男同性戀者)傳頌的佳話。
看了這么多案例,相信大家不難理解,普京是一個愛作秀、愛炒作、大搞政治公關的人物,這讓他那次打虎事件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他很有可能只是拿那只可憐的西伯利亞虎來做道具而已。如果事實如此,由普京“義正言辭”地號召保護老虎,是不是特別諷刺﹖
揶揄歸揶揄,普京展露的幾手政治公關,在政治世界里還算平常。去年,筆者曾在本專欄寫過“照相政治學”,講述里根、小布什等西方政要透過經營場景、畫面和照片,來打造自己政治形象的故事,其用意和普京委實如出一轍。
傳播學者肖恩(Shawn J. Parry-Giles)曾經說過:“我們活在一個政治全是形象,同時所有形象也都是政治的年代。”
政治人物為了贏取民眾的支持,往往投其所好地經營自己的形象。
俄羅斯是一個草莽本色的民族,其已故總統(tǒng)葉利欽口中那句“卷起衣袖,舉起拳頭”將這種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道理可以不講,實力和拳頭才是至關重要的東西。越是表現出強人風范的領導人,越容易贏得國民的尊敬。尤其是當前總統(tǒng)葉利欽慢慢變成一個酗酒、體弱的老漢,普京的鐵漢形象,顯然在國民心目中十分受用。
另一位傳播學者丹尼爾·布爾斯廷(Daniel Boorstin),早在1961年就曾在其名著《Th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