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解
王 白 岳小莉
第一節(jié) 理解常見
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考點解讀
所謂“常見”,是指在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實詞,新編《語文教學(xué)大綱》確定了高中生應(yīng)掌握的120個常見的文言實詞: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fù)、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nèi)、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shù)、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zhì)、治、諸、賊、族、卒、走、左、坐。當然在實際命題中,考查的詞語有可能不在這120個詞當中,所以考生平時在學(xué)習(xí)文言文時,應(yīng)盡量多積累一些詞語的意思。
所謂在“文中的含義”,是指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文言實詞,大多是一詞多義,有的是通假字,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這些實詞的含義,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明確。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該考點能力層級為B,即理解層級。理解是指領(lǐng)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chǔ)上更高一級的能力層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整體閱讀文言文的基礎(chǔ)。對實詞的考查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不僅以選擇題的方式考,而且以翻譯文中句子的方式考。
這部分的重點是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難點也在這里。雖然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也是命題的熱點,但這些詞數(shù)量畢竟有限,掌握起來難度并不大;而一詞多義涉及的詞語多,詞語的義項雜,積累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考生在平時的復(fù)習(xí)備考中,應(yīng)該把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作為一個重點。
考勢預(yù)測
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考查,是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要方面??疾榈姆绞街饕獮閮煞N:一是選擇題,二是翻譯題。分值約13分,占整個文言文分值的59%,而且這兩道題每年在各省市語文試題中都會出現(xiàn)。選擇題一般是從文中摘錄四個句子,題干的要求就是讓選出意思理解錯誤的一項。而翻譯一般是選用文中兩個或三個關(guān)鍵的語句來進行翻譯,這些句子中重要的實詞往往是賦分點。
翻譯題的考查范圍要比選擇題廣,難度也比選擇題大。在翻譯題中一般考查含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古今異義等實詞的句子,對考生文言知識的考查比較全面。
因此筆者預(yù)測今后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仍然是命題人考查考生文言功底的重要題型。分值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文言文部分最多的。這部分的命題方式會相對比較穩(wěn)定,仍然會采用選擇題和翻譯句子的方式來考查。
真題解析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試題。
王祎,字子充,義烏人。幼敏慧,及長,身長岳立,屹有偉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隱青巖山,著書,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獻頌。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xué)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碧鎰?chuàng)禮賢館,召置館中。累遷侍禮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賜金帶寵之。太祖將即位,召還,議禮。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法天道,順人心。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斂當減?!碧婕渭{之,然不能盡從也。明年修《元史》,命祎與濂為總裁。祎史事擅長,裁煩剔穢,力任筆削。書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詔預(yù)教大本堂,經(jīng)明理達,善開導(dǎo)。召對殿廷,必賜坐,從容宴語。五年正月議招諭云南,命祎赍詔往。至則諭梁王,亟宜奉版圖歸職方,不然天討旦夕至。王不聽,館別室。他日,又諭曰:“朝廷以云南百萬生靈,不欲殲于鋒刃。若恃險遠,抗明命,悔無及矣?!绷和躐敺?,即為改館。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王不得已出祎見之,脫脫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馀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且我與汝皆使也,豈為汝屈!”或勸脫脫曰:“王公素負重名,不可害?!泵撁撊帘墼唬骸敖耠m孔圣,義不得存。”祎顧王曰:“汝殺我,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彼煊龊Α?br/> ?。ü?jié)選自《明史?王祎傳》)
8.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答復(fù))
B.多惠政,賜金帶寵之(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懇求)
D.法天道,順人心(效仿)
解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考生可以從這句話的意思來判斷“寵”的意思:王祎多有惠民之政,皇帝賞賜他金帶 他。如果意為重用,還用賞賜金帶嗎?所以從句意上來看,“重用”不通,“寵”在這里是“以示寵愛”“以……為寵”的意思。所以B項錯。
答案:B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
(2)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馀燼,敢與日月爭明邪!
解析:(1)在翻譯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會”“脅”“危言”“必”等常見文言實詞的翻譯,每個關(guān)鍵詞1分,整個句子大意通順1分。(2)注意“既”“訖”“實”的翻譯。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zhí)行直譯的原則;將常見實詞在文中的意思翻譯準確,保證譯句流暢通順,譯句和原文的語境要吻合。
答案:(1)適逢元朝派遣脫脫征收糧餉,拿故意嚇人的話威脅梁王,一定想要殺死王祎。(2)上天已經(jīng)終結(jié)你們元朝的命,我們明朝確實要取代你們。你們(元朝)就像火把將要燒完,怎么敢和太陽月亮(一樣的明朝)爭奪光明呢!
方法攻略
一、多義實詞
多義實詞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其詞義的衍化有以下規(guī)律:
1.有的實詞以本義為點,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如“引”的本義是“拉弓”,由此引申出“拉”“扯”“牽”等;拉弓時弦與弓的距離變長,有“延長”“延伸”“伸長”的意思;拉弓是向后用力,有“后退”“倒退”之意;拉弓有方向性,所以有“引導(dǎo)”“率領(lǐng)”“帶領(lǐng)”之意。
2.有的實詞在一個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如“信”指“送信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代人傳言,其言真實,便有“真實”“確實”之意。
3.有的實詞的詞義原本指某一個方面,在此基礎(chǔ)上擴大范圍。如“售”表示經(jīng)營中將東西賣出,擴大為“成功”“實現(xiàn)”等意。
4.有的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達出正反對立的兩個意義。如“奉”字,在“奉命于危難之間”中為“接受”意,而在“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中是“給予”的意思。
辨析多義詞,要注意結(jié)合前后文內(nèi)容,并兼顧詞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所處的語法位置,對詞性和詞義作出正確判斷。
二、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一般單純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結(jié)合文言實詞的理解、文言語句的翻譯來進行考查。通假基本上是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了解通假字這些特點,可以幫助考生分析辨認通假字。
1.同音替代。如“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一句中的“庭”通“廷”。
2.音近替代。如“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一句中的“內(nèi)”通“納”就屬于這種通假。
3.形近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一句中的“被”通“披”就屬于這種通假。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關(guān)系很大,如果理解錯了,那么句意也就理解錯了。所以當考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碰到實詞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不通時,可以考慮其是否為通假現(xiàn)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替代,望文生義,因為通假字往往是約定俗成的,所以考生要注重平時的積累。
三、古今異義詞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詞。詞匯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
1.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分別指“長江”和“黃河”;現(xiàn)在詞義擴大為江河泛指的通名了。
2.詞義縮小。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xiàn)在專指黃金。
3.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锪恕H纭傲沂磕耗?,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xiàn)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人。
4.感情色彩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的“卑鄙”則指品質(zhì)惡劣,已變?yōu)橘H義詞。
5.名稱說法改變。如“愿為市鞍馬”(《木蘭詩》)“市”古義是“買”的意思,而現(xiàn)在是“集市”的意思。
四、偏義復(fù)詞
所謂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再表示意義。偏義復(fù)詞一般有兩種類型:
1.兩個語素意義相近。如“便可白公姥”(《孔雀東南飛》)中的“公”和“姥”,意思接近,但偏在“姥”上,“公”沒有實在意義。
2.兩個語素意義相反。如“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中“作”和“息”意思相反,但偏在“作”上,“息”沒有實在意義。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偏義復(fù)詞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兩個相近或相反的語素組合在一起就一定是偏義復(fù)詞。
鞏固練習(xí)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尹師魯墓志銘
□歐陽修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xué),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jié),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xué)強記,通知今古,長于《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wù)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茍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遷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愿得俱貶。貶監(jiān)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喪,服除,復(fù)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陜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為經(jīng)略判官。其后諸將敗于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jīng)略部署。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為兵制之說,述戰(zhàn)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xùn)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于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徙監(jiān)均州酒稅。得疾,無醫(yī)藥,舁至南陽求醫(yī)。疾革,隱幾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選自《歐陽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贊美)
B.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寬?。?br/> C.處窮達,臨禍福(困窘)
D.舁至南陽求醫(yī)(抬著)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wù)窮盡道理乃已。
(2)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
(3)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楊業(yè),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yè)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比豕谑聞⒊纾瑸楸Pl(wèi)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jié)度使,屢立戰(zhàn)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
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yè)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yè),大喜,以為右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師還,授鄭州刺史。帝以業(yè)老于邊事,復(fù)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會契丹入雁門,業(yè)領(lǐng)麾下數(shù)千騎自西陘而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云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yè)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jié)度使潘美為云、應(yīng)路行營都部署,命業(yè)副之。未幾,詔遷四州之民于內(nèi)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lǐng)眾十余萬,復(fù)陷寰州。業(yè)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zhàn)?!北O(jiān)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zhàn),得非有他志乎?”業(yè)曰:“業(yè)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zé)業(yè)以不死,當為諸公先?!?br/>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币蛑戈惣夜瓤谠唬骸爸T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yè)轉(zhuǎn)戰(zhàn)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泵兰磁c侁領(lǐng)麾下兵陣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lǐng)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yè)敗,即麾兵卻走。業(yè)力戰(zhàn),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zhàn),身被數(shù)十創(chuàng),士卒殆盡,業(yè)猶手刃數(shù)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yè)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選自《宋史?楊業(yè)傳》,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業(yè)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性格豪爽)
B.業(yè)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百姓)
C.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由南向北)
D.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捶著胸脯)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業(yè)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zé)業(yè)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2)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
創(chuàng)新測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墨君堂記
□蘇 軾
凡人相與號呼者,貴之則曰“公”,賢之則曰“君”,自其下則爾汝之。雖公卿之貴,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則進而君公,退而爾汝者多矣。獨王子猷①謂竹君,天下從而君之無異辭。今與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屬余為文,以頌君德,則與可之于君,信厚矣。
與可之為人也,端靜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潔博習(xí),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與可者,非一人也。而獨厚君如此。君又疏簡抗勁③,無聲色臭味可以娛悅?cè)酥勘强?,則與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賢君矣。世之能寒燠④人者,其氣焰⑤亦未至若霜雪風(fēng)雨之切于肌膚也,而士鮮不以為欣戚喪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時之變亦大矣,而君獨不顧。雖微與可,天下其孰不賢之?然與可獨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賢。雍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fēng)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jié)。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與可之于君,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矣。
?。ㄟx自《蘇東坡全集》,有刪改)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愛竹。②與可:蘇軾的表兄弟文同,字與可。③疏簡抗勁:蕭疏挺拔,剛勁有力。④寒燠:“寒”義。⑤氣焰:指寒冷之氣的強度。
1.寫出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居君( )
?。?)則與可之于君,信厚矣( )
2.下列黑體詞與“天下從而君之無異辭”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園日涉以成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B.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C.甚至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D.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馬遷《鴻門宴》)
3.下列各組黑體詞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而屬余為文 至莫夜月明
B.自植物而言之 族秦者秦也
C.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D.早繅而緒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微與可,天下其孰不賢之?
(2)與可之于君,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矣。
第二節(jié) 理解常見文言
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考點解讀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屬于理解層級。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代詞以及兼詞等。其中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查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而、何、乎、乃、其、因、且、若、所、為、焉、也、以、于、與、則、者、之?!犊荚嚧缶V》對這個考點的要求有兩點值得考生注意:一是“常見文言虛詞”,這里常見的可以說不止這18個,但從高考命題來看,考查范圍不會超出這18個,所以考生只需把這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搞懂就行了。二是“在文中的用法”,虛詞的用法是很靈活的,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和語境中的用法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必須將其置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而不能死記硬背。
應(yīng)該說,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要比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更難一點,因為虛詞的用法比實詞更為靈活。有的虛詞,如“而”“以”等,用法多達十多種,而且這些用法之間不一定有關(guān)聯(lián)性,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另外,虛詞的用法往往和語法有關(guān),不像實詞的意義那樣常常和文章內(nèi)容有關(guān),文章內(nèi)容看懂了,可以倒過來推出個別實詞的意思。虛詞的用法有時和文章內(nèi)容關(guān)系不大,卻和語法關(guān)系密切,只有從語法的角度入手才能準確理解虛詞的作用。
考勢預(yù)測
對于虛詞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幾乎年年都有所涉及,有時直接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其用法,有時將文言虛詞置于句子之中通過翻譯的形式來進行考查。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相對較少。2010年全國18套高考語文試題中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文言虛詞的試題共8套,分別是廣東卷、山東卷、江西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南卷、北京卷和天津卷。所以使用這些試題的省份的考生要注意:2011年這些試題很有可能繼續(xù)采用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文言虛詞。
筆者預(yù)測除上面所說的這8個省市的試題外,2011年其他全國卷及其他省市的試題中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文言虛詞的可能不是很大。在翻譯中考查文言虛詞,也只是考查考生綜合能力的一個方面。應(yīng)該說,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很重要,但在試題中考查其用法的可能性和實詞相比較小,在翻譯中單獨把某些虛詞作為賦分點的情況也不多見。所以對考生來說,掌握這18個虛詞的用法就足夠了。
另外,考生要對文言兼詞有足夠的重視。文言兼詞是文言語法中一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是文言語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文言兼詞的數(shù)量有限,但卻很重要。雖然高考試題中多年沒有涉及到對兼詞的考查,但考生應(yīng)該給予重視。常見的文言兼詞有:諸、焉、叵、曷、盍。在這五個常見的文言兼詞中,考生對后三個一定要注意,因為它們里面包含有否定義。
真題解析
(2010年高考語文廣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丁丑,俞瑱在居庸關(guān)剽掠,居民竊走來告。上①曰:“居庸關(guān)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莫窺。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難取也?!蹦嗣彀餐懼?,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懷來,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賊知固結(jié)人心,謹守是關(guān),雖欲取之,豈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蹦肆顓怯袷刂?br/> 上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關(guān)有必爭之勢,因其未至,可先擊之?!敝T將皆曰:“賊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賊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br/> 癸未,上率馬步精銳八千,卷甲而進。甲申,至懷來。先是,獲賊間諜,言宋忠誑北平將士云:降家皆為上所殺,委尸填滿iGt7MvoqvsDJh+3Vd1PYTMyD5ovbj9s6AB6x6qUZ/GU=溝壑,宜為報仇。將士聞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眾遙見旗幟,識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遂倒戈來歸。宋忠余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guī)煶酥?,宋忠匿于廁,搜獲之。并擒俞瑱,斬孫泰于陣,余眾悉降。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
(選自明?謝黃《后鑒錄》卷下,有刪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6.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昊玉守之
B.利為彼有 宜為報仇
C.降家皆為上所殺 幾為所誤
D.我?guī)煶酥?,宋忠匿于?br/> 斬孫泰于陣,余眾悉降
解析:A項兩個“之”都是代詞,指代居庸關(guān)這個地方。B項第一個“為”是介詞,“被”的意思;后一個“為”是介詞,“替、給”的意思。C項兩個“所”都與動詞連用,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D項兩個“于”都是介詞,“在”的意思。
答案:B。
9.(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
解析:第①句中要注意介詞“以”,在這句話中是“把”的意思,全句譯對“以”給1分,譯對大意給1分,共2分。在第②句中要注意“其”的意義和用法,在這里是代詞,具體指代的是敵人,譯為“敵人的”。
答案:①現(xiàn)在上天把這個地方送給我,不可錯過機會呀。②皇上指揮軍隊渡過河水,擂鼓吶喊徑直沖向敵人的隊列。
方法攻略
考生在備考中,首先要對漢語的語法知識有所了解,尤其是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知識要有所了解。要知道哪些詞是虛詞,每一類詞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搞懂這些是理解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用法的前提。其次是重點理解《考試大綱》所規(guī)定的這18個常見虛詞的用法,這里的理解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讓考生將這些虛詞放置到有關(guān)的文言文句子當中去反復(fù)體會并理解其意義和用法,所以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最好結(jié)合相關(guān)的句子進行理解。
一、要善于和現(xiàn)代漢語作比較。
有的文言虛詞古今用法一致,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的文言虛詞在古漢語中有這種用法,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種用法,如文言句首用“夫”“蓋”等發(fā)語詞;有的則部分保留或用法發(fā)生了變化,如句末虛詞“者”“也”“矣”“邪”等;有的雖然古今寫法一樣,但用法已發(fā)生了變化,如“所以”“以為”等。通過和現(xiàn)代漢語比較,考生就能對虛詞的用法有一個更明確更深入的理解了。
二、根據(jù)語境合理推斷用法。
虛詞用法復(fù)雜多變,要確定其具體的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在動態(tài)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文意解題。如語氣助詞,在疑問句末表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表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則表陳述語氣。再如“其”,在“吾其還也”一句中表商量語氣,在“爾其毋忘乃父之志”中表強調(diào)語氣,在“其孰能譏之乎”中又表反問語氣。同樣是語氣副詞,用法卻相差很大,這都和一定的語境有關(guān)。所以考生在做題時,要根據(jù)句子的語境,合理推斷虛詞的用法。
三、根據(jù)虛詞所處位置,合理推斷用法。
有很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就不同。如“也”,在句末表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還有“之”如果用在主謂之間,一般是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如果用在動詞之后,一般是代詞,代人、代事或代物。如果用在代詞(名詞或形容詞)和名詞(或代詞)中間,則表修飾,翻譯為“的”。根據(jù)虛詞的位置合理推斷其用法,也是合理理解虛詞用法的一種常用方法。
四、要注意區(qū)分單音虛詞和復(fù)音虛詞。
在文言文中,常會見到一些復(fù)音虛詞,這些復(fù)音虛詞一般是由兩個單音虛詞構(gòu)成,但共同體現(xiàn)語法功能和表達意義,不能拆開。如“所以”,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句中是表憑借、方式、手段等,可譯為“用來做……”,它的意思和用法不是單音虛詞“所”和“以”的疊加。還有像“無何”一詞,如果把它拆成“無”和“何”分別來理解,意思為“沒有什么”,其實這個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沒有多久,不久”的意思。像這樣的復(fù)音虛詞,需要考生在平時就注意識記和積累。
鞏固練習(xí)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治,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碧谠唬骸斑h夷來服,應(yīng)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yè),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nèi)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所以功業(yè)雖盛,終不如往初?!碧谟衷唬骸八斜韧昂螢楫??”征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dǎo)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cè)酥G,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碧谠唬骸坝诤问氯绱??”對曰:“即位之初,處元律師死罪,孫伏伽諫曰:‘法不至死,無容濫加酷罰。’遂賜以蘭陵公主園,直錢百萬。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賞太厚。’答曰:‘我即位來,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dǎo)之使言也。徐州司戶柳雄于隋資妄加階級[注]。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與罪。遂固言是實,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偽,將處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與其斷當訖,但當與死罪?!性唬骸菹录炔蝗唬锤冻挤ㄋ?。罪不合死,不可酷濫?!菹伦魃矚㈦袌?zhí)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謂法司曰:‘但能為我如此守法,豈畏濫有誅夷?!藙t悅以從諫也。往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大忤圣旨,陛下以為訕謗。臣奏稱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訕謗。于時雖從臣言,賞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難于受諫也?!碧谠唬骸罢\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br/> ?。ㄟx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
[注]階級:古時官位俸祿的等級。
1.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旋以海內(nèi)無虞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見人諫,閱而從之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此導(dǎo)之使言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
(2)法不至死,無容濫加酷罰。
(3)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邪;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逼涓鸽m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
?。ㄟx自《呂氏春秋?察今》,有刪改)
1.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循表而夜涉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B.楚人有涉江者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C.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D.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 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2)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3)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邪;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創(chuàng)新測試
一、依次寫出下面文段中黑體詞“與”的意義和用法。
朝過夕改,君子與①之,吾亦贊同。今將他人與②之璧上交,足見其悔過之意,何其堅與③!其與④吾等之約,當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難與⑤也,應(yīng)使眾與⑥其事,與⑦慷慨之君子,離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偉略,天下無雙,若其助寇而不我與⑧,如之奈何?若棄之,此城能為我有與⑨?
答:① ② ③ ④
?、?⑥ ⑦ ⑧ ⑨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論積貯疏
□賈 誼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泵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ㄟx自《古文觀止》)
1.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B.國胡以相恤 敢以煩執(zhí)事
C.皆著于本 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
D.竊為陛下惜之 竊為大王不取也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2)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第三節(jié)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點解讀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屬于理解能力層級。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這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準確地翻譯出這些文言句式。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辨認還是翻譯,考查的都是考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對考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所以這一知識點一直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知識點的難點在于:考生經(jīng)常接觸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習(xí)慣了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xí)慣,有的考生分辨不出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而有的考生則誤以為文言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處處不同。這兩種錯誤的觀念影響了考生對文言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比較和區(qū)別。因此,只有準確辨認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才能準確理解文言文。
考勢預(yù)測
通過對2010年全國各省市高考語文試題中,對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內(nèi)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命題規(guī)律:
1.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全國及各省市18套高考語文試題中,有13套試題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一知識點,可見命題者對這一知識點的重視程度。
2.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xiàn)。在這18套語文試題中,沒有一套采用選擇題方式來考查這一知識點,都是將這一知識點設(shè)置于文言文翻譯中,通過對文言文翻譯的考查,來檢查考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3.在這18套試題中,考查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共20次,其中倒裝句7次,省略句7次,判斷句3次,被動句3次,可以看出,考查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根據(jù)2010年的命題規(guī)律,筆者在此對2011年該考點的命題趨勢作出如下預(yù)測:
1.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2.仍然會把這一知識點放置到文言文翻譯中來考查。這就要求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譯題時注意這一知識點。
3.四大不同句式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考生一定要對這四大類的不同句式熟練掌握。
真題解析
(2010年高考語文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試題。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歐陽修
慶歷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來自吳興,出其哭內(nèi)之詩而悲曰:“吾妻謝氏亡矣?!必の乙糟懚嵫?。予未暇作。
居一歲中,書七八至,未嘗不以謝氏銘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賓客諱濤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為時聞人,而世顯榮。謝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歸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然謝氏怡然處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浣濯縫紉必潔以完;所至官舍雖卑陋,而庭宇灑掃必肅以嚴;其平居語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窮于世久矣,其出而幸與賢士大夫游而樂,入則見吾妻之怡怡而忘其憂。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嘗與士大夫語,謝氏多從戶屏竊聽之,間則盡能商榷其人才能賢否,及時事之得失,皆有條理。吾官吳興,或自外醉而歸,必問曰:‘今日孰與飲而樂乎?’聞其賢者也則悅;否,則嘆曰:‘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耶?’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嘆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盜賊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為婦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貧而不困者,其性識明而知道理多類此。嗚呼!其生也迫吾之貧,而歿也又無以厚焉,謂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為可貴;歿而得此,庶幾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請銘于子之勤也?!比舸耍枞滩汇??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耶?
解析:在第(1)句中,“斂以嫁時之衣”是倒裝句,“以嫁時之衣”屬于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同時該句還是省略句,“斂”后省略了代詞“其”;“甚矣吾貧”也是倒裝句,屬于謂語前置。倒裝句翻譯時一定要按現(xiàn)代漢語句式進行還原。如果是省略句一定要補上所省略的內(nèi)容,這樣句子意思才能明確。第(2)(3)句都是判斷句,翻譯時一定要加上判斷詞“是”。
答案:(1)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2)讓我不因為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慮,這是妻子對我的幫助吧。(3)您所交往的都是當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現(xiàn)在竟與這種人喝酒取樂了?
方法攻略
一、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1.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示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4)用“非”來表示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而是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秦,虎狼之國”。
2.被動句。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狀語。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2)用“于”或“受……于……”表被動。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3)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4)用“被”表被動。如“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5)沒有標志詞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一般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進行判斷。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3.省略句。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句,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如“予購三百盆,皆病者”。(2)省賓語。如“豎子不足與謀”。(3)省介詞。如“今以鐘磬置水中”。(4)省謂語。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裝句。倒裝句主要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和定語后置等句式。(1)賓語前置。古漢語里的賓語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一般都是放在動詞的后面,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之前,這就叫賓語前置。賓語前置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在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未之有也”。③借助“之”“是”等詞把賓語從動詞后提到前面,“之”“是”充當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唯利是圖”等。(2)狀語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常把狀語放置在動詞之后,這就叫狀語后置。這類句子中的狀語一般由“于”“以”等介詞加上賓語構(gòu)成狀語,所以“于”“以”可以看做是這類句子的標志。如“以勇氣聞于諸侯”。(3)定語后置。和前兩種倒裝相比,定語后置不是很常見,定語后置一般是“中心詞(代詞或名詞)+(之)+定語+者”這種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等。
二、根據(jù)句式特點仔細鑒別。
每種特殊句式,大多都有其不同的標志??忌陂喿x文言文中,當遇到根據(jù)上下文意思讀不通時,應(yīng)該考慮該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然后調(diào)動自己所掌握的文言句式的知識,去仔細鑒別這些句子,看其是否為特殊句式。
三、精心組織答案。
對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句式的考查一般采用翻譯文言語句的方式來完成,所以,在下筆答題之前,考生一定要先將句子意思翻譯出來,然后根據(jù)句式特點精心組織答案。
鞏固練習(xí)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朱漢賓,字績臣,亳州譙縣人也。父元禮,始為郡將。梁太祖聞其名,擢為軍校。從龐師古渡淮,戰(zhàn)沒于淮南。漢賓少有膂力,形神壯偉,膽氣過人。梁祖以其父死王事,選置帳下,編入屬籍。梁祖之攻兗、鄆也,朱瑾募驍勇數(shù)百人,黥雙雁于其頰,號為“雁子都”。梁祖聞之,亦選數(shù)百人,別為一軍,號為“落雁都”。署漢賓為軍使,當時目為“朱落雁”。后與諸將破蔡賊有功,天復(fù)中,授右羽林統(tǒng)軍。入梁,歷天威軍使、左羽林統(tǒng)軍,出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節(jié)度使。
莊宗至洛陽,漢賓自鎮(zhèn)入覲,復(fù)令還鎮(zhèn)。明年,授左龍武統(tǒng)軍。莊宗嘗幸漢賓之第,漢賓妻進酒上食,奏樂以娛之,自是漢賓頗蒙寵待。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謙入朝,明宗居洛陽,以友謙故人,置酒于第。莊宗諸弟在席,友謙坐在永王存霸之上。酒酣,漢賓以大觴奉友謙曰:“公雖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仆與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發(fā)單函候問,略無報復(fù),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欽恐其紛然,為解之方止。不數(shù)日,友謙赤族。趙在禮據(jù)魏州,元行欽率軍進討,詔漢賓權(quán)知河南府事。明宗以漢賓為右衛(wèi)上將軍,樞密使安重誨方當委重,漢賓密令結(jié)托,得為婚家。天成末,為潞州節(jié)度使,移鎮(zhèn)晉州。重誨既誅,漢賓復(fù)為上將軍。明年秋,漢賓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清泰二年六月卒,時年六十四。
漢賓少勇健,及晚歲飲啖過人,其狀貌偉如也。凡所履歷,不聞逾法。梁時,嘗領(lǐng)軍屯魏莘縣,適值連帥去郡,諸軍咸以利見誘,請自為留后,漢賓則斬其言者,拒而不從,聞?wù)哔p焉。在曹日,飛蝗去境,父老歌之。臨平陽遇旱,親齋潔禱龍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為善政之所致也。及致仕,東還亳郡,見鄉(xiāng)舊親戚淪沒者,有塋兆未辦,則給以棺殮;有婚嫁未畢,則助以資幣,受其惠者數(shù)百家,郡人義之。尋還洛陽,有第在懷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層屋連甍,修木交干,笙歌羅綺,日以自娛,養(yǎng)彼天和,保其余齒,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將也。晉高祖即位,贈太子少傅,謚曰貞惠。
?。ㄟx自《舊五代史?唐書?列傳第十六》)
判斷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的句式特點,并將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梁太祖聞其名,擢為軍校。從龐師古渡淮,戰(zhàn)沒于淮南。
2.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謙入朝,明宗居洛陽,以友謙故人,置酒于第。
3.元行欽恐其紛然,為解之方止。不數(shù)日,友謙赤族。
4.見鄉(xiāng)舊親戚淪沒者,有塋兆未辦,則給以棺殮。
5.日以自娛,養(yǎng)彼天和,保其余齒,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將也。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綱,字文紀。少慷慨,尚風(fēng)節(jié)。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左其罪,綱矢死無橈辭。及憲誅,露車載尸,故吏奔匿,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
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綱曰:“令則官調(diào)護,乃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庇略唬骸爸弥矣麨闃范?!”后勇廢,文帝切讓,官屬無敢對,綱獨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dǎo)而惡,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過矣!”擢尚書右丞。大業(yè)末,賊帥何潘仁劫為長史。
高祖受禪,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縱左右攘奪,民愁苦,宇文歆諫,不聽。劉武周入太原,元吉懼,棄軍奔京師,并州陷。帝怒,謂綱曰:“王年少,不習(xí)事,故以歆及竇誕佐之。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歆建此計,我當斬于軍?!本V曰:“王過惡,誕養(yǎng)成之。歆事王淺,有闕必諍。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釋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賴,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帝罵曰:“卿為潘仁長史,而羞朕尚書邪?”綱頓首曰:“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長史,故無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nèi)石,敢久為尚書乎?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钡壑x曰:“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蹦税萏由俦?,尚書、詹事如故。帝以綱隋名臣,手敕未嘗名。
貞觀四年,復(fù)為少師。每聽政,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侍坐。綱發(fā)言陳事,毅然不可奪。及疾,帝遣玄齡至家存問。明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ㄟx自《新唐書》第九十九卷,有刪改)
判斷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的句式特點,并將之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及憲誅,露車載尸,故吏奔匿,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
2.令則官調(diào)護,乃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
3.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
4.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
5.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長史,故無愧。
創(chuàng)新測試
一、根據(jù)文言句式特點,給下面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1.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于涂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曷為而至此?”對曰:“齊人累之,名為越石父?!标套釉唬骸拔?!”遽解左驂以贖之,載而與歸。至舍,弗辭而入。越石父怒請絕晏子使人應(yīng)之曰晏未嘗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猶未可也越石父曰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請絕也。晏子乃出見之,曰:“向也見客之容而已,今也見客之志。嬰聞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譏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越石父曰:“夫子禮之,敢不敬從?!标套铀煲詾榭?。
?。ㄟx自《晏子春秋》,有刪改)
2. 客有問季子曰堯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雖知之奚以知其不為私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當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馀也。冬不用扇,非愛扇也,清有馀也。圣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jié)乎己也。節(jié)己,雖貪污之心猶若止,又況乎圣人?
?。ㄟx自《呂氏春秋》)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進。于是為商旅,賃車以適齊,暮宿于郭門之外?;腹加?,夜開門,辟賃車,執(zhí)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于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腹勚瑩崞淦椭衷唬骸?u>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泵筌囕d之。
?。ㄟx自《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
1.下列句子中與“寧戚飯牛于車下”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劉備,天下梟雄
C.不能容于遠近
D.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2.翻譯下列句子。
(1)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進。
(2)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狼奄至,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隨侯救蛇而獲珠,龜蛇固弗靈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效龜蛇之誠?”先生曰:“嘻,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quán)貴,禍且不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ㄟx自《中山狼傳》)
1.下列句子中與“徐徐焉實狼其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今以鐘磬置水中
B.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于趙
C.吾本非文人畫士
D.古之人不余欺也
2.翻譯下列句子。
(1)將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
(2)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
(3)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戊子冬十月,望后七日,余在桐城,夜坐左秀起齋中,叩其先忠毅公逸事,因嘆自古忠臣義士遭變底節(jié),載在史策不可勝數(shù),而發(fā)揚震動于后人之耳目者,代不數(shù)人。
秀起因嘆息,作而言曰:“吾家世居?xùn)|鄉(xiāng),某嘗至先人居,就其長老,求吾宗之賢而世莫之知者。所稱皆豪有力人。某曰:‘非此之謂也。’曰:‘然則孰為賢?’曰:‘凡刑于父母兄弟、化于妻子、信于朋友者,皆是也?!?br/> 1.從文中找出兩個賓語前置句: ,
。
2.句子“所稱皆豪有力人”在句式上既是
,也是 。
3.從文中找出一個句式與“果地震隴西”一句相同的句子: 。
第四節(jié) 理解并翻譯
文中句子
考點解讀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B級,屬于理解能力層級。在2002年之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是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的;2002年之后,文言文翻譯采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并且分值有所增加?,F(xiàn)在高考文言文翻譯題一般都是10分,占文言文閱讀的大半分值,考生應(yīng)該對文言文翻譯予以特別重視。
高考文言文翻譯一般有如下幾個考查點:
一、對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考查。高考中凡是從文中摘錄出來讓考生翻譯的句子,絕對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們或關(guān)聯(lián)著文章的上下結(jié)構(gòu),或體現(xiàn)著文章的中心。
二、對文中一些重要詞語的考查。凡是讓考生進行翻譯的句子,里面肯定有一些重要的詞語,這些詞語也是閱卷者評卷時的賦分點。如果考生翻譯時能準確翻譯這些賦分點的詞語,那么離準確翻譯句子就不遠了。
三、對文中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或詞語活用現(xiàn)象的考查。2010年全國高考語文18套試題中,有15套試題是通過翻譯來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可見,考查文言文翻譯,其實是對考生閱讀文言文綜合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的考查。
對考生來說,文言文翻譯題型是比較難的。難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考生無法完全讀懂文言文文本,對有些句子大意更是不知所云,翻譯起來當然難度不小。第二,有些考生不能靈活運用文言知識,在翻譯時往往忘記一些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現(xiàn)象、古今異義現(xiàn)象等,造成句子翻譯不準確。第三,因為文化背景知識欠缺,將一些人名、地名和官職名等搞錯,進而影響了文言文翻譯。針對以上難點,考生在復(fù)習(xí)時,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強化訓(xùn)練。平時多讀文言文,多積累文史知識,熟練掌握文言知識是正確翻譯文言文句子的關(guān)鍵。
考勢預(yù)測
高考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一考點,一般多采用主觀題的形式,從文中選出兩到三句話,放置于第Ⅱ卷,讓考生進行翻譯。在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各省市18套試題中,有17套都采用這種方式考查了文言文翻譯。筆者預(yù)測這種題型仍將是2011年高考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點題型。在平時復(fù)習(xí)時,考生應(yīng)該重視文言文的翻譯,提高自己翻譯文言文句子的水平。
另外,“理解文中的句子”開始逐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盡管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但一直以來,對“翻譯文中的句子”考查得較多,對“理解文中的句子”考查較少。然而最近幾年,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有了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試題,如2010年北京卷第10題要求考生根據(jù)文言句子談自己的感悟;還有2010年上海卷第23題、第25題,一個是要求分析句子表達效果,一個是要求賞析句式。這些題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受命題者的青睞,所以筆者預(yù)測這種題型也可能成為2011年高考考查文言文閱讀的一種趨勢,值得考生關(guān)注。
當然,個別省(市)會采用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文言文的翻譯,如上海卷第24題、北京卷第8題等,但一般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由于是選擇題,所以考生可以通過對選項進行比較來鑒別正誤,難度比主觀題相對要小。但得分的可能性相對降低,因為客觀選擇題其得分要么是滿分,要么是0分,所以考生在碰到這類題時要認真對待,不能因題目簡單而輕率作答,越是簡單,越要細心。
真題解析
一、(2010年高考語文試題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試題。
南人相傳,秦漢前有洞主吳氏,土人呼為吳洞。娶兩妻,一妻卒,有女名葉限,少惠,善淘金,父愛之。末歲父卒,為后母所苦,常令樵險汲深。
時嘗得一鱗,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潛養(yǎng)于盆水。日日長,易數(shù)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輒沉以食之。女至池,魚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復(fù)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魚未嘗見也。因詐女曰:“爾無勞乎,吾為爾新其襦?!蹦艘灼浔滓?。后令汲于他泉,計里數(shù)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魚即出首,因斫殺之。魚已長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魚,藏其骨于郁棲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復(fù)見魚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發(fā)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爾無哭,爾母殺爾魚矣!骨在糞下,爾歸,可取魚骨藏于室,所須第祈之,當隨爾也?!迸闷溲裕瓠^衣食隨欲而具。
及洞節(jié),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遠,亦往,衣翠紡上衣,躡金履。母所生女認之,謂母曰:“此甚似姊也?!蹦敢嘁芍EX遽反,遂遺一只履,為洞人所得。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
其洞鄰海島,島中有國名陀汗,兵強,王數(shù)十島,水界數(shù)千里。洞人遂貨其履于陀汗國,國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減一寸。乃令一國婦人履之,竟無一人稱者。其輕如毛,履石無聲。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錮而拷掠之,竟不知所從來。乃以是履棄之于道旁,即遍歷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葉限,令履之而信。葉限因衣翠紡衣,躡履而進,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載魚骨與葉限俱還國。其母及女即為飛石擊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國,以葉限為上婦。一年,王貪求,祈于魚骨,寶玉無限。逾年,不復(fù)應(yīng)。王乃葬魚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為際,至征卒叛時,將發(fā)以贍軍。一夕,為海潮所淪。
?。ㄟx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一《支諾皋上》,略有刪節(jié))
[注]①赪:紅色。②郁棲:糞土堆。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
(2)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錮而拷掠之,竟不知所從來。
解析:命題者在第(1)句中考查了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在第一個分句中,前一個“衣”是名詞用作動詞,表“穿”的意思。“袖”是名詞用作動詞,意為“在袖子里藏著”?!靶邢虺亍笔菭钫Z后置句,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向池行”。這些語法現(xiàn)象在翻譯時考生一定要注意。在第(2)句中重點考查了常見文言虛詞“但”和特殊句式“不之慮”?!暗痹谶@里是副詞,表“只”的意思?!安恢畱]”是賓語前置當中的否定句里代詞作賓語前置,考生翻譯時一定要還原為“不慮之”的語序,這里的“慮”根據(jù)上下文可以判斷出是“懷疑”的意思。在第(3)句中重點是對常見文言實詞的考查,在這句中重要的實詞有“意”“非道”“禁錮”和“所”?!耙狻痹谶@里是動詞,“猜測”“估計”的意思;“非道”的意思是“不正常的渠道”;“禁錮”在這里和我們?nèi)粘I钪杏玫囊馑疾煌?,在這里用的是它的原意,即“拘禁”,“所”在這里是所字結(jié)構(gòu),即所+動詞,表動作的處所,在這里翻譯為“從哪里來的”。
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里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2)后母回來,只見女兒抱著院子里的樹睡覺,也就不再懷疑她了。(3)陀汗王猜測那個洞人是通過不正當?shù)耐緩降玫叫模谑蔷薪⒖酱蛩?,最終也不知道鞋是從哪里來的。
二、(2010年高考語文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試題。
九疑山圖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shù)。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nèi)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于五岳?”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chuàng)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lǐng)受封邑的貴族。②表:標記。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做這類題首先要讀懂題干,看清命題者讓考生回答什么。這道題是分析表達效果,那考生就需要結(jié)合上下文進行分析,該句前一句“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是從側(cè)面寫靜,而“時聞聲如蟬蠅之類”就更暗示中峰之下的靜,有了這樣的認識后,結(jié)合具體的句子,就知道這句是以聲襯靜,突出中峰下的幽靜。
答案: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jù)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jié)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翻譯文中的句子”,采用客觀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重點考查了三個實詞:“聽”“逸”“居”,“聽”有“聽說”“聽任”“任憑”的意思,結(jié)合文章,可以看出“聽說”在此不妥?!耙荨庇小疤优堋敝?,但和“者”連用,一般理解為“出世”。根據(jù)前面的“逸者”可以看出,后面的“居”理解為“結(jié)廬隱居”更準確。
答案:C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
解析:本題仍然考查的是“理解文中的句子”,但角度和第1題不同,這從題干中可以看出,這道題偏重對句式的賞析,一般來說句式有長有短,長句有長句之妙,短句有短句之巧,而本題中畫線的句子整散結(jié)合,富于變化。因為是賞析,所以考生在回答特點時,要具體結(jié)合所寫景物進行詳細分析。
答案:這句話整散結(jié)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diào)其峻峭與宏偉,節(jié)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九疑山中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于變化。
方法攻略
考生在“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備考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讀懂文本,搞清文意。
這是準確“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前提,如果沒讀懂文本,沒搞清文意,要準確“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才能讀懂文本,搞清文意呢?1.平時夯實基礎(chǔ)。對課本上的文言文要熟透,對文章內(nèi)容、文言句式更要了如指掌。2.開拓視野多閱讀?!坝^千劍而后識器”,讀得多了,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自然會提高。3.做題前先看選文出處。鎖定文段的出處,就可以調(diào)動自己頭腦里積累的文史知識,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段內(nèi)容了。4.閱讀時畫出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和官職名等內(nèi)容,理清文章中的行文思路。5.結(jié)合命題者所給的個別試題來理解。如許多文言文閱讀試題都有對全文內(nèi)容理解方面的選擇題,考生可以參考這些題來理解文中相應(yīng)的內(nèi)容。
二、掌握分析字義的一些技巧。
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實詞的意思自己平時沒有積累到,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些分析字義的技巧:1.字形分析法。漢字具有字形和字義結(jié)合的特點,有些偏旁形象地隱含了漢字的意思。考生可以利用字形來推知字義。2.語境分析法。多義實詞的詞義有多個,一一記住這些詞義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判斷實詞的含義。3.結(jié)構(gòu)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這些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考生就可以從結(jié)構(gòu)上來推斷詞語的意思。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上下句是并列結(jié)構(gòu),可推知“見”和“被”的意思相同。4.語法分析法。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依據(jù)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5.成語對應(yīng)法。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考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如《屈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中的“邇”,可聯(lián)想成語“聞名遐邇”,進而推斷出其義為“近”。
三、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明顯不同。詞類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名詞作狀語。如“人皆得以隸使之”中的“隸”。2.名詞作動詞。如“沛公欲王關(guān)中”中的“王”。3.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4.名詞的意動用法。如“魚肉百姓”中的“魚肉”。5.動詞作名詞。如“殫其地之出”中的“出”。6.動詞的使動用法。如“李牧連卻之”中的“卻”。7.形容詞作名詞。如“險以遠,則至者少”中的“險”“遠”。8.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昂其直,居為奇貨”中的“昂”。9.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漁人甚異之”中的“異”。10.數(shù)詞作動詞。如“四海一”中的“一”。
四、注意文言文中的其他一些特殊現(xiàn)象。
如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復(fù)詞和特殊句式等。因為“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對考生文言文閱讀的綜合考查,所以在“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中很可能會考查到這樣或那樣的文言知識,考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文言文知識。
五、掌握翻譯技巧。
翻譯文言句子,一般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爸弊g為主”是指文中字字句句要求落實,當直譯無法讓句意通順時,可用意譯??忌诜g時,要注意“留、補、調(diào)、通”四字原則:1.留。原文中的官職名、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在翻譯時可以保留,不用翻譯。2.補。對有些省略句,在翻譯時要補出省略成分。3.調(diào)。對一些倒置句式,在翻譯時,要調(diào)整語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進行翻譯。4.通。在文句原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注意語句的通順連貫性。
鞏固練習(xí)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舉鄉(xiāng)試,學(xué)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當是時,南中盜賊蜂起。守仁至,親率銳卒屯上杭。佯退師,出不意搗之,連破四十余寨,俘斬七千有奇。疏言權(quán)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wù),得便宜從事。其年七月進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斬六千有奇。還至贛州,議討浰頭賊,獨仲容未下。橫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來歸,而嚴為戰(zhàn)守備。守仁歲首大張燈樂,仲容信且疑。守仁賜以節(jié)物,誘入謝。仲容率九十三人營教場,而自以數(shù)人入謁。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宮,厚飲食之。賊大喜過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觀燈樂。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門,諸賊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賊奔九連山。山橫亙數(shù)百里,陡絕不可攻。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官軍進攻,內(nèi)外合擊,擒斬?zé)o遺。當是時,讒邪構(gòu)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學(xué)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已,論功封特進光祿大夫,歲祿一千石。時已丁父憂,屢疏辭爵,乞錄諸臣功,咸報寢。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歸。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游九華歸,筑室陽明洞中,數(shù)年無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睂W(xué)者翕然從之,世遂有“陽明學(xué)”云。
(選自《明史?王守仁傳》)
wtskM4DtTOPnZxFqeYBs+A==
1.對下列語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守仁賜以節(jié)物,誘入謝
?、谥T賊入,以次悉擒戮之
A.①守仁賞賜他們禮節(jié)和禮物,引誘他們來道歉②各位盜賊前來,守仁按次序全部抓住他們并殺掉
B.①守仁賜給他們節(jié)日禮物,引誘他們?nèi)氤前葜x②盜賊入門,就一一都擒獲并殺了他們
C.①守仁賞賜他們禮節(jié)和禮物,引誘他們來道歉②盜賊入門,就一一都擒獲并殺了他們
D.①守仁賜給他們節(jié)日禮物,引誘他們?nèi)氤前葜x②各位盜賊前來,守仁按次序全部抓住他們并殺掉
2.對下列語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疏乞骸骨,不俟命竟歸
?、诋斪郧笾T心,不當求諸事物
A.①上疏請求保留自己尸骨,沒有等到,就死了
②應(yīng)該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探求,而不應(yīng)該從外事外物去探求
B.①上疏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不等皇命下達,就歸去
?、趹?yīng)該自己從別人的心來探求,而不應(yīng)該從其他的事物來探求
C.①上疏請求保留自己尸骨,沒有等到,就死了
?、趹?yīng)該自己從別人的心來探求,而不應(yīng)該從其他的事物來探求
D.①上疏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不等皇命下達,就歸去②應(yīng)該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探求,而不應(yīng)該從外事外物去探求
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疏言權(quán)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wù),得便宜從事。
(2)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
(3)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
(4)當是時,讒邪構(gòu)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廉恥(節(jié)選)
□顧炎武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①,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鄙坪?,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泵献釉唬骸叭瞬豢梢詿o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庇衷唬骸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彼匀徽撸酥涣?,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②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fēng)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xùn)》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釙r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编岛?!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ㄟx自《古文觀止》)
[注]①維:喻指維系國家命運的關(guān)鍵。②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1.下列對第二自然段“異哉,此人之教子也!”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真是不同啊,這人教育自己的兒子!
B.這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兒子的方法,真是不同?。?br/> D.怪異啊,這人教育兒子的一些做法!
2.概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認為“四者之中,恥尤為要”的原因。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說的“獨醒之人”指的是誰?為什么說他“獨醒”?
創(chuàng)新測試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
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于涂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曷為而至此?”對曰:“齊人累之,名為越石父?!标套釉唬骸拔?!”遽解左驂以贖之,載而與歸。至舍,弗辭而入。越石父怒,請絕。晏子使人應(yīng)之曰:“晏未嘗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猶未可也?”越石父曰:“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請絕也?!标套幽顺鲆娭唬骸跋蛞惨娍椭荻?,今也見客之志。嬰聞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譏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越石父曰:“夫子禮之,敢不敬從。”晏子遂以為客。
?。ㄟx自《晏子春秋》)
1.下面對文中“夫子禮之,敢不敬從”一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以禮相待,我敢不尊敬屈從嗎?
B.品德高尚的人以禮待他,我敢不尊敬順從他嗎?
C.您以禮相待我,我敢不尊敬地順從嗎?
D.有教益的人以禮相待,誰敢不尊敬屈從呢?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晏未嘗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猶未可也?
(2)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請絕也。
(3)嬰聞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譏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敘陳正甫《會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tài),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說書畫,涉獵古董以為清;寄意玄虛,脫跡塵紛以為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②之燒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guān)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xué)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逾于此時者。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覺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為酒肉,或為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為絕望于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jié)俱為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
余友陳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選自《古文觀止》)
[注]①陳正甫:時任徽州知府?!稌募?,選編一些古人言行錄或詩文的集子。敘,通“序”,為……作序。②蘇州: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任官終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③正等正覺:正等,即上等。正覺,佛教以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為正覺。
1.第一自然段畫線句子用不同的形象對應(yīng)“趣”,好在哪里?
2.對“自以為絕望于世,故舉9f2a4ea8b0decb9232a015362d1dd537adc859bbb2c6aa1c56518c57371a3d63世非笑之不顧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自以為自己對世事絕望,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B.自己認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C.自己認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D.自以為自己對世事絕望,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3.作者認為“得趣”的要則是________。(用文中詞語回答)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列舉了三類“趣”,分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5.文末盛贊“品大”“官高”“年長”的陳正甫是“深于趣者”,與前文論述是否矛盾?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簡要評述。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也。黃巾起,縣丞王度反應(yīng)之,燒倉庫。縣令逾城走,吏民負老幼東奔渠丘山。昱使人偵視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謂縣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勢可知,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還求令,共堅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為然。吏民不肯從,曰:“賊在西,但有東耳?!标胖^房等:“愚民不可計事?!蹦嗣芮矓?shù)騎舉幡于東山上,令房等望見,大呼言“賊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隨之,求得縣令,遂共城守。度等來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開城門急擊之,度等破走。東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兗州刺史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范方將騎助岱。后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范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于岱。”岱議連日不決,別駕王彧白岱:“程昱有謀,能斷大事?!贬纺苏僖婈牛瑔栍?,昱曰:“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說也。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夫趣一朝之權(quán)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贬窂闹?。范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岱表昱為騎都尉,昱辭以疾。
太祖臨兗州,辟昱,以昱守壽張令。太祖征徐州,使昱與荀彧留守鄄城。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yīng),唯鄄城、范、東阿不動。布軍降者,言陳宮欲自將兵取東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謂昱曰:“今兗州反,唯有此三城。宮等以重兵臨之,非有以深結(jié)其心,三城必動。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昱乃歸,過范,說其令靳允曰:“聞呂布執(zhí)君母弟妻子,孝子誠不可為心!今天下大亂,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zé)o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也。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詳慮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睍r氾嶷已在縣,允乃見嶷,伏兵刺殺之,歸勒兵守。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昱至東阿,東阿令棗祗已率厲吏民,拒城堅守。又兗州從事薛悌與昱協(xié)謀,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還,執(zhí)昱手曰:“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蹦吮黻艦闁|平相,屯范。
(選自《三國志?程昱傳》)
1.下面對文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縣丞王度反應(yīng)之②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
A.①縣丞王度鎮(zhèn)壓黃巾起義②現(xiàn)在為什么不相互都繞城而防守呢
B.①縣丞王度反叛響應(yīng)黃巾起義②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不率領(lǐng)大家返回城中堅守呢
C.①縣丞王度鎮(zhèn)壓黃巾起義②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不率領(lǐng)大家返回城中堅守呢
D.①縣丞王度反叛響應(yīng)黃巾起義②現(xiàn)在為什么不相互都繞城而防守呢
2.下面對文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說也②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
A.①這是嫁禍于人來求孩子的說法②我力量微弱,不知該去哪里
B.①這是嫁禍于人來求孩子的說法②如果不是你的功勞,我就無處可歸了
C.①就是常說的向越地借人來救溺水的孩子啊②我力量微弱,不知該去哪里
D.①就是常說的向越地借人來救溺水的孩子?、谌绻皇悄愕墓?,我就無處可歸了
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范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岱表昱為騎都尉,昱辭以疾。
(2)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
(3)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