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述】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謂“常見文言實詞”,從考查頻率上來講,是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看,考查的常見文言實詞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文言實詞是每年高考必考考點之一,并且命題形式十分靈活,一般采用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1.判定所選的幾個詞語的解釋哪一個錯誤或正確。2.區(qū)分幾個句子中相同詞語的不同意義。3.題干舉例提出某種實詞現(xiàn)象(如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等),要求從選項中找出與這一現(xiàn)象符合的選項。4.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找出所選的文言實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或不同的一項。5.通過句子翻譯或選擇正確的句子翻譯來考查考生對關(guān)鍵實詞的理解等。
【技法指導】
正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除了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加以辨析外,考生還要掌握一些文言實詞方面的知識。
一、古今異義。古今異義詞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相同的詞。這類詞常常是命題的重點。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如“河”,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為河流的通稱。2.詞義縮小。如“臭”,古代表示氣味,可以指香氣也可以指臭氣,現(xiàn)在卻只表示臭氣。3.詞義轉(zhuǎn)移。如“偷”,古義是茍且、馬虎或刻薄、不厚道,今義轉(zhuǎn)移為偷竊。4.感情色彩變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幫手之意,是褒義詞,現(xiàn)在則是貶義詞。如:
(2010年高考語文安徽卷第7題)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翻譯這個句子時,“既”“行李”“贈遺”“一”為主要得分點。其中“行李”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之意,而古代漢語中則為“外交使者”,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另外“一”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指“最小的正整數(shù)”,為數(shù)詞,而古代漢語中則為“全、整個”之意,詞義也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因此可譯為:當時已經(jīng)和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二、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最為常見。一般來說,一個詞不管有多少個義項,總有一個義項是基本的,其他義項都是從這個基本的義項中引申出來的,而且各個義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以“兵”為例,兵的基本意義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軍隊,由軍隊引申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引申到作戰(zhàn)策略等。如:
?。?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Ⅱ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再遇陣沒及:趁著。
B.尋知代州,移深州 尋:不久。
C.會暮,約詰朝合戰(zhàn) 會:適逢。
D.援不至,遂沒焉 遂:于是。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A項中的“及”字,通常有以下幾個義項:(1)到達。(2)追趕上。(3)涉及。(4)推及。(5)等到。(6)趁著。(7)和,同。文中的“及”實際上是表時間的,可譯為“等到”。試題用“趁著”這一義項來進行干擾,所以A項是錯誤的。B項的解釋為“不久”,這是“尋”字的常用義。C項的解釋為“適逢”,這也是“會”字的常用義。D項的解釋為“于是”,這是“遂”字的基本意義。所以正確答案為A。
三、偏義復詞。所謂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如“便可白公姥”一句中的“公姥”只有“姥”字有實在的意義,“晝夜勤作息”一句中的“作息”只有“作”有實在的意義。
四、通假異讀。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意義不相同只是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現(xiàn)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蚤”通“早”;“欲信大義于天下”中的“信”通“伸”。異讀字是古漢語中保留了兩個以上讀音的字。如“王天下”(王,讀wàng),語人曰(語,讀yù)等。
五、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具有相應的某一新意義,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甚至變了讀音。主要包括名詞活用、動詞活用、形容詞活用和數(shù)詞活用。如“沛公軍霸上”(軍,駐扎),“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活),“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等。如: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 報:答復。
B.多惠政,賜金帶寵之寵: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懇求。
D.法天道,順人心法:效仿。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中實詞的理解能力。A項的“報”是一個多義詞,表示報答、報復、答復等,這里指答復,符合文中語意。B項中的“寵”字在句中為詞類活用,應當譯為“使……榮耀”。B項的解釋為重用,是不符合文意的。C項中的“祈”意為懇求。D項中的“法”意思為效仿。所以正確答案為B。
推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時,考生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聯(lián)想推斷。當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時,考生可以聯(lián)想課本中有關(guān)詞語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確定其含義。如“不以外夷見忽”的“見”,可聯(lián)想課本“府吏見丁寧”來推斷,“見”具有代詞的作用,可翻譯為“我”?!安灰酝庖囊姾觥币鉃椤安灰驗槲沂峭庖亩p視我”。2.結(jié)構(gòu)推斷。有些文言句子結(jié)構(gòu)整齊,講求對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辭形式,考生可利用這一結(jié)構(gòu)特點推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屬對仗,“忠”與“賢”相對,“用”和“以”相對,應為同義,所以“以”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3.詞性推斷。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為對仗句,“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
【同步突擊】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ㄟx自《論貴粟疏》)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不待甘旨我有旨酒
B.不農(nóng),則不地著皆著于本
C.雖有高城深池池魚思故淵
D.猶不能禁也 良將猶在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足,生于不農(nóng)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B.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
素善留侯張良
C.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饑之于食,不待甘旨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br/>
?。ㄟx自《新序·雜事第一》)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莊王謀事而當(謀劃)
B.群臣莫能逮(達到)
C.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好像)
D.吾國其幾于亡矣(接近)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伞!逼焦唬骸敖夂亲又鹦埃俊睂υ唬骸熬龁柨?,非問臣之仇也?!逼焦唬骸吧??!彼煊弥?,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曰:“善?!庇炙煊弥?,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br/> ?。ㄟx自《呂氏春秋·去私》)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誰可而為之(擔任)
B.遂用之(任用)
C.善哉,祁黃羊之論也(言論)
D.祁黃羊可謂公矣(公開)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南皮許南金先生,最有膽。在僧寺讀書,與一友共榻。夜半,見北壁燃雙炬。諦視,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雙炬其目光也。友股栗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讀書,苦燭盡。君來甚善。”乃攜一冊背之坐,誦聲瑯瑯。未數(shù)頁,目光漸隱;拊壁呼之,不出矣。
又一夕如廁,一小童持燭隨。此面突自地涌出,對之而笑。童擲燭仆地。先生即拾置怪頂,曰:“燭正無臺,君來又甚善。”怪仰視不動。先生曰:“君何處不可往,乃在此間?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來意。”即以穢紙拭其口。怪大嘔吐,狂吼數(shù)聲,滅燭而沒。自是不復見。
先生嘗曰:“鬼魅皆真有之,亦時或見之;惟檢點生平,無不可對鬼魅者,則此心自不動耳。”
?。ㄟx自《閱微草堂筆記》)
寫出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意思。
(1)諦視,乃一人面出壁中
?。?)友股栗欲死
?。?)拊壁呼之,不出矣
(4)狂吼數(shù)聲,滅燭而沒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王通,咸寧人,金鄉(xiāng)侯真子也。嗣父官為都指揮使,將父兵,轉(zhuǎn)戰(zhàn)有功,累進都督僉事。永樂七年董營長陵。十一年進封成山侯,加祿二百石。仁宗即位,命掌后府,加太子太保。
時交阯總兵官豐城侯李彬已前卒,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以參將代鎮(zhèn),不協(xié)。黎利益張,數(shù)破郡邑,殺將吏,智出兵數(shù)敗。宣宗削智爵,而命通佩征夷將軍印,帥師往討。黎利弟善攻交州城,都督陳濬等擊卻之。會通至,分道出擊。參將馬瑛破賊于石室縣。通引軍與瑛合,至應平之寧橋中伏,軍大潰,死者二三萬人,尚書陳洽與焉。通中傷還交州,利在義安聞之,自將精卒圍東關(guān)。通氣沮,陰遣人許為利乞封,而檄清化迤南地歸利。按察使楊時習執(zhí)不可,通厲聲叱之。清化守羅通亦不肯棄城,與指揮打忠堅守。朝廷遣柳升等助通,未至。
其年十月,大集官吏軍民出城,立壇與利盟,約退師。因宴利,遺利錦綺,利亦以重寶為謝。十二月,通令太監(jiān)山壽與陳智等由水路還欽州,而自帥步騎還廣西。至南寧,始以聞。會廷議厭兵,遂棄交阯。
明年,通還京,群臣交劾,論死系獄,奪券,籍其家。正統(tǒng)四年特釋為民。景帝立,起都督僉事,守京城。
(選自《明史·王通傳》,有刪改)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嗣父官為都指揮使(承襲)
B.通氣沮,陰遣人許為利乞封(暗中)
C.因宴利,遺利錦綺(留下)
D.立壇與利盟(結(jié)盟)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永樂七年董營長陵(總管)
B.智出兵數(shù)?。▽掖?,多次)
C.都督陳濬等擊卻之(退)
D.奪券,籍其家(登記)
?。?)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檄清化迤南地歸利(彎曲)
B.會通至,分道出擊(適逢,正好)
C.黎利益張,數(shù)破郡邑,殺將吏(放肆,囂張)
D.景帝立,起都督僉事(起用)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