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風采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追求和仰慕。名家之風采,不僅僅在于名人奪目的光彩,更在于其對我們的浸染與熏陶。從很多文章中,我們既看到名家對事業(yè)的無限熱愛,又看到他們追求理想與道德修養(yǎng)相碰撞而產生的火花。這些名家的風采不僅烙刻著時代的印記,成為永遠值得收藏的歷史遺產的一部分,還是他們的理想與人格在其生命中譜寫出的和諧篇章。他們給我們指出的人生方向與提供的成功方法,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借鑒。鑒于此,名家的風采理所當然地成了每年高考閱讀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現(xiàn)代文閱讀方面,2008年高考有6套、2009年有8套、2010年有3套試卷考到了“名家風采”這一方面的內容,如2010年高考語文江西卷熊召政的散文《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遼寧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黃遵憲的外交活動》,2010年新課標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雜交水稻之父》,而尤以2008年江西卷的《朦朧的敬慕——悼念魯迅先生》,2009年江蘇卷的《畫家黃永厚》,2009年福建卷的《寂靜錢鐘書》等為典型。
魔鬼夜訪楊絳(節(jié)選)
□楊絳
昨夜我臨睡時服睡藥,但失手把藥瓶掉了,只聽得“咯噔”一聲,藥瓶不見了。我想瓶子是圓形,會滾,忙下床遍尋,還用手電筒照著找,但不見蹤跡,只好鬧醒阿姨,問她要了一板睡藥。她已經滅燈睡了,特為我開了燈,找出我要的藥,然后又滅了燈再睡。
我臥房門原是虛掩著的,這時卻開了一大角。我把門拉上,忽見門后站著個猙獰的鬼,嚇了一大跳,但是我認識那是魔鬼,立即鎮(zhèn)靜了。只見他斜睨著我,鄙夷地冷笑說:
“到底你不如你那位去世的丈夫聰明。他見了我,并沒有嚇一跳!”
我笑說:“魔鬼先生,您那晚喝醉了酒,原形畢露了。您今晚有化妝,我一見就認識,不也夠您自豪的嗎?”
他撇撇嘴冷笑說:“我沒有那么淺薄。我只問你,你以為上帝保佑,已把我逐出你的香閨,你這里滿屋圣光,一切邪惡都消滅無蹤了?”
我看他并不想走,忙拉過一把椅子,又放上一個坐墊,我說:“請坐請坐,我知道尊腚是冷的,燒不壞坐處。您有什么指教,我洗耳恭聽?!?br/> 魔鬼這才樂了,他微笑著指著我說:“你昏聵糊涂。你以為你的上帝保佑得了你嗎?可知他遠不是我的對手哩!你且仔細想想,這個世界,屬于他,還是屬于我?”他指指自己的鼻子說,“我是不愛敷衍的?!?br/> 我仔細想了想說:“您的勢力更囂張。不是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嗎?如今滿地戰(zhàn)火,您還到處點火。全世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不都在爭權奪利嗎?不都是您煽動的嗎?不過我也不妨老實告訴您,我嫉惡如仇,終歸在我的上帝一邊,不會聽您指揮。我也可以對您肯定地說:世上還是好人多。您自比上帝,您也無所不在,無所不能,那么,您還忙個啥呀?據(jù)我看,這個世界毀滅了,您也只能帶著崇拜您的人,到月球上搶地盤去!不過誰也不會愿意跟您下地獄、喝陰風的。魔鬼先生,我這話沒錯吧?”
魔鬼冷笑說:“你老先生不是很低調很謙虛嗎?原來還是夠驕傲的!你自以為是聰明的老人了!瞧著吧,你能有多聰明!”
我笑說:“領教了!也請勿再加教誨了!我已經九十九高齡。小時候,初學英文,也學著說:‘I will not fear,for God is near.(我不會害怕,因為上帝就在我身邊)’其實我小時候是害怕的。上帝愛護我,直到老來才見到您,可是我決不敢自以為聰明的。魔鬼先生,領教了。”
魔鬼冷笑說:“這是逐客令吧?”
我笑說:“也是真正領教了,不用再加教誨了?!?br/> 魔鬼說:“A word to the wise is enough.(智者一言足矣)”他拿起我遍尋不見的睡藥瓶子,敲敲我的梳妝臺說,“瓶子并未掉地下,只掉在臺燈旁邊,請看看?!?br/> 魔鬼身上的熒熒綠光漸漸隱去,我雖然看不見他,卻知道他還冷眼看著我呢。
?。ㄟx自《文匯報》2010年2月24日,有刪改)
捧讀此文,初看清淡如菊,再讀如飲苦茶,三讀如沐春風,對作者的大智大勇,不勝欽佩!作者作為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依然看書、讀報、交談、會友,依然用心關注周圍的一切。楊絳從少女時代就充滿仁慈、向善、嫉惡之心,老年仍能明察秋毫,見“鬼”不驚——貪官的無賴和腐敗,學人的孱弱和茍且,世風的浮躁和喧囂等——且坦然與之交鋒,鏗鏘有力,正氣凜然。故事始于實寫,繼而虛托,看似荒誕,實乃現(xiàn)實主義杰作也!而作者之為人風骨、閱世膽識、暮年心境,皆于此文中展露無遺。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季羨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著我來細加評論,我也沒有那個能力。我現(xiàn)在寫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見大,于瑣細中見精神,于平凡中見偉大,豹窺一斑,鼎嘗一臠,不也能是老舍先生整個人格的一個縮影嗎?
中國有一句俗話:“好死不如賴活著?!边@一句話道出了一個真理:一個人除非萬不得已,決不會自己拋掉自己的生命。印度梵文中“死”這個動詞,變化形式同被動態(tài)一樣。我一直覺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印度古代語法學家深通人情,才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形式。死幾乎都是被動的,有幾個人主動地去死呢?老舍先生走上自沉這一條道路,必有其不得已之處。有人說,人在臨死前總會想到許多許多的東西,他會想到自己的一生的??上疫€沒有這個經驗,只能在這里胡思亂想。當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邊決心自沉時,眼望湖水茫茫,心里悲憤填膺,喚天天不應,喚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會想到自己的一生吧!他這一生是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頭來卻落到這等地步。為什么呢?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國不回來,著書立說,優(yōu)游自在,洋房、汽車、聲名利祿,無一缺少,舒舒服服地過一輩子,說不定能壽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為了熱愛自己的祖國母親,才毅然歷盡艱辛回來的嗎?是今天祖國母親無法庇護自己那遠方歸來的游子了呢?還是不愿意庇護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決不會埋怨自己的祖國母親,祖國母親永遠是可愛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愛的。他也決不會后悔回來的。但是,他確實有一些問題難以理解,他只有橫下一條心,一死了之。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又有誰能夠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還會想到自己院子里種的柿子樹和菊花。他當然也會想到自己的親人,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這些都是十分美好可愛的。對于這些,難道他就一點兒也不留戀嗎?決不會的,決不會的。但是,有一種東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纏住了他。他只能縱身一跳,投入湖心,讓彌漫的湖水給自己帶來解脫。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他行吟澤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類似之處吧!他想到:“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彼窒氲剑骸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彪y道老舍先生也這樣想過嗎?這樣的問題,有誰能夠答復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沒有人能答復了。我在淚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著眼鏡,在和藹地對我笑著;我耳朵里仿佛聽到了他那鏗鏘有節(jié)奏的北京話。我渾身顫抖,連靈魂也在劇烈地震動。
嗚呼!我欲無言。
?。ㄟx自《季羨林談師友》,有刪改)
季羨林先生熱情贊頌老舍先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是一位從年齡上來看算是師輩的和藹可親的老友。作者在悲痛中揭示了老舍先生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內涵,歌頌了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和懷念。作者對老舍先生的崇敬之情躍然于字里行間,令人讀后為之肅然起敬。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ㄟx自《周總理詩稿》)
起首兩句,詩人唱罷氣勢豪放的悲壯戰(zhàn)歌,毅然掉頭東去前往日本,深入鉆研諸門科學,探求真理,以拯救苦難的祖國和人民。接著借達摩祖師“面壁苦修”的故事,寫出他此去要排除一切干擾,刻苦努力學習和研究科學真理;再巧妙運用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的典故,表示學成之后要破壁而飛,打破舊世界的桎梏,創(chuàng)造一個光明燦爛的新中國。詩歌最后一句更是擲地有聲,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前途,即使壯志難酬,像陳天華那樣以身殉國也是英雄豪杰。這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誓死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暗纛^東”“濟世窮”“圖破壁”“蹈海”這些散發(fā)著革命光芒的豪言壯語,把讀者的情感引入到一個崇高的思想境界。這首詩歌,節(jié)奏鮮明,字詞凝練,典故恰切,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充分表現(xiàn)了周恩來青年時代滿懷豪情壯志,為尋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不惜獻身的偉大革命志向和崇高精神。
【李崢嶸、呂高強/供稿】
夢東坡
□胡建君
黃庭堅曾夢東坡于寒溪西山之間,并記下夢中和詩。清人馮應榴在注釋東坡詩時積思成夢,夢中與之相見,就請人畫了一幅《夢蘇圖》。東坡也是我的夢中人物,曾仿老蓮筆法,畫過一幅《西園雅集圖》,后來送給了本家老師胡中行。陳鵬舉題詩:“人生處處可生愁,任是高吟與俊游。筆下一聲蘇學士,清光似水夢前流?!?br/> 對于做酒,東坡一直孜孜樂之,卻只是個外行中的內行。他喜歡試驗,有時一邊濾酒一邊喝個不停,直到不省人事,結果把桂酒做得猶如屠蘇酒。據(jù)說嘗過他在黃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幾次腹瀉,他卻欣然作《濁醪有妙理賦》。他在海南島時自己制墨,燒松脂制黑煙灰時,半夜起火差點把房子燒掉,最后只得到幾條像手指頭大的墨,一臉煙灰與牛皮膠的東坡卻心滿意足。
東坡傳奇的一生也真如夢寐,酒與墨陪伴了他一生。他直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身在朝堂之時,雖然“一肚皮不合時宜”,發(fā)之卻為春鳥秋蟲之聲,醉醒之間經常與當朝皇帝開開文雅的玩笑;一貶再貶,遠謫海南之時,他結伴農人,釀酒開荒,背負大瓢,踏歌而行。
但是杯酒下肚,研墨成文,無論什么樣的酒,什么樣的墨,醞釀輾轉,動之為風而散之為云,頃刻彌漫了整個北宋。于是為文則汪洋恣肆,有似戰(zhàn)國策,間之以談道如莊周;做詩則放筆縱意,有似李太白,而輔之以名理似樂天;填詞則氣勢豪放,一變詞壇百年柔靡之風;他將其郁郁芊芊的學問文章之氣發(fā)于筆墨之間,輕松躋身北宋四大書家之首;他隨手涂作《古木怪石圖》,不施丹青脫略形似,“如其胸中盤郁”。
他帶著醉意修煉瑜伽,鉆研佛理,結交高士僧人;他偶爾拜神求雨,居然真讓久旱之地普降甘霖;他心儀于制藥煉丹,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他為農人尋找草藥研制配方,在中醫(yī)學上也有一席之地;他善于烹飪并樂此不疲,為后世留下數(shù)道名菜;他大興水利,除葑田、浚西湖、筑蘇堤;他猜測月亮上的黑斑乃是山之陰影……他興之所至,如醉如癡,所涉獵的門類之廣,或許只有文藝復興的達?芬奇差可比擬。
東坡常說“人生如夢”,他確實是個愛做夢的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夢”字在他詩文中共出現(xiàn)七百多次?!稏|坡志林》記下了十一個夢。其中一個,夢到唐明皇令賦《太真妃裙帶》詩,東坡醒后依然記得:“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縱縱云輕。植立含風廣殿,微聞環(huán)佩搖聲?!彼麑@首詩念念不忘,竟又夢見被宋神宗召入宮中,命他在紅靴上題寫文詞?!凹犬?,進御,上極嘆其敏”,便讓美麗的宮女陪他出宮。微風動處,他無意瞥到宮女裙帶間有詩一首,正是他的《太真妃裙帶》,何其旖旎!而李白醉中為楊玉環(huán)填的三章濃艷的《清平調》,也不過是寫在金花箋上而已。
他還記過一個夢,《記子由夢塔》:昨夜夢與弟同自眉入京,行利州峽,路見二僧……手擎一小卯塔,云:“中有舍利?!毙纸拥?,卯塔自開,其中舍利燦然如花,兄與弟請吞之。僧遂分為三分,僧先吞,兄弟繼吞之,各一兩,細大不等,皆明瑩而白,亦有飛迸空中者。僧言:“本欲起塔,卻吃了!”弟云:“吾三人肩上各置一小塔便了?!毙盅裕骸拔岬热?,便是三所無縫塔?!鄙Γ煊X。
好一座酒囊無縫塔!更神奇的是,東坡“覺后胸中噎噎然,微似含物”。
(選自《新民晚報》2010年2月18日,有刪改)
1.文章為何要以“夢東坡”為題?
2.簡析“無論什么樣的酒,什么樣的墨,醞釀輾轉,動之為風而散之為云,頃刻彌漫了整個北宋”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3.如何理解蘇東坡的“人生如夢”?
4.說說《記子由夢塔》的奇趣表現(xiàn)在哪里?
5.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文章主旨。為凸顯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季羨林的精神遺產
□陳倉
真正的學者都有一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在全民急功近利,追趕潮流,精英擁擠于熱門領域的狂熱時代,在“猴子”火中取栗,“飛蛾”翩然撲火,專家弄虛作假,學者說謊抄襲的浮躁時代,季老在冷背的專業(yè)領域坐了一輩子冷板凳,且以“講真話”為座右銘。季老一生主攻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等專業(yè)都是冷門,翻譯的《羅摩衍那》等學術著作都是極為小眾的冷門書。因為極冷,所以學術價值極高;因為極冷,所以給他自己帶不來立等可取的好處。反過來,他坐冷板凳卻坐出了空前的學術成就。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以季老的聰明、勤奮、人脈、健康和長壽,他如果投機鉆營,絕對能獲得極高的權勢;如果鉆研各個時期的顯學,肯定能夠名利雙收。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不是不動,而是不為所動。讀書人十年寒窗不稀有,可貴的是一生寒窗。這需要多大的定力、毅力、心智和遠見卓識?由此我還想到大學生就業(yè)難的現(xiàn)實問題。30年來,許多人追趕熱門專業(yè),結果計算機、經濟學、會計學、法學、中文和藝術類專業(yè)畢業(yè)生極度過剩,而冷門專業(yè)供不應求。季老的精神、季老的榜樣具有普遍性、現(xiàn)實性和永恒的價值,值得我們效法。
好虛名、愛贊揚是人性的弱點?!案呙弊印睗M天飛,互相吹捧,夸大其詞地表揚與自我表揚乃名利場上的常態(tài)。多少人不擇手段地撈取虛名,多少人恬不知恥地自我炒作,討表揚、買表揚而浪得虛名者亦如過江之鯽。季老三辭“桂冠”,拒絕“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三頂他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并以“大熊貓”作比,嘲諷“國寶”說。季老在《病榻雜記》中說了他堅辭“桂冠”的理由,其中“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一番話更是振聾發(fā)聵。品味季老的話語,我越發(fā)覺得,自知者明,自謙者強!季老深知虛名之無聊與有害無益。試看當下之諸位跳梁的“大師”,無不自取其辱!
人的眼睛看世界、看別人多,反觀自己則少,這是生理障礙,也是心理缺陷。季老自我認識、自我評估、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閱讀報刊披露的季老事跡,我們看到季老自知、自省、自警、自覺性極強,對自己的客觀環(huán)境、主觀條件、路徑、業(yè)績、歷史和定位評估精確恰當,處理復雜問題無不恰到好處。我猜測,這種風格得益于他的學養(yǎng)和修煉,其不貪、不癡、不嗔、從容、平靜、圓融的氣質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佛學智慧。
學習季老,對照檢查,自我批評,我突然認識到季老在行為舉止、衣食住行方面均表現(xiàn)出那種自然、平實、儉樸、簡約的高貴。以季老的地位、待遇和物質條件,在生活上講究一下,擺點譜是毫無問題的。多少年來,一個名流大家簡樸得像老農、工友。相比之下,我覺得十分汗顏!小小的我飲食起居實在是過于講究,講究得惡名在外,還自以為是。慚愧之余,我找出去年從一位老中醫(yī)處抄錄的《九貴銘》:“人以正為貴,體以健為貴,富以仁為貴,窮以志為貴,心以善為貴,品以端為貴,衣以適為貴,食以素為貴,住以雅為貴?!边@“九貴”是以自律、自適、自制為核心的。中國本土的“消極自由主義”生活哲學,成本低、效率高、難度小,比過度追求完美的“積極自由主義”更適合中國國情,更容易入鄉(xiāng)隨俗,更有利于減少麻煩,節(jié)約資源,集中精力抓大事,干事業(yè)。季老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九貴”精神,是物欲橫流時代的一面鏡子。
季老雖已駕鶴西去,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豐富的精神遺產,值得后輩學人發(fā)揚光大。
?。ㄟx自《西安晚報》2009年8月10日,有刪改)
1.說說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2.說說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
3.請結合文本,用“不為……所……”的排比句式贊美季羨林先生的精神境界。
4.季羨林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豐富的精神遺產”是指什么?
【難點解讀】
“名家風采”在廣義上是指文本中呈現(xiàn)出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力的,體現(xiàn)名家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和人生的圖畫。狹義上通常指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名家的人物形象、物象,詩歌中的意象等。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形象主要包括:一是名家形象的特點及塑造方法;二是名家形象的典型意義。
高考語文試題重點考查考生對作品中所塑造的名家形象或所運用的重要意象的把握能力。一切名家形象的塑造都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所以品味作品的語言,分析語言運用的妙處是鑒賞名家形象和內涵的重要途徑。對于文學作品而言,要通過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tài)、心理及細節(jié)描寫來完成??忌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把握:1.從分析人物描寫切入。名家的性格特點往往從其肖像,神態(tài),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反映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名家的各種描寫,能夠發(fā)掘出其性格特征,進而發(fā)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回答選文2后的第4題時,考生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解答。2.從分析情節(jié)切入,亦即從人物與其他人構成的各種事件上去看他們各自的行為,并從他們不同的行為上透視他們思想感情的不同。要學會在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和動機,從而更好地理b4e6f3b6fdac2d5b45ef2e55451828f683cc2bf8832b578951d4418ffbc664cf解名家性格。如回答選文1后的第5題時,考生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去解答。3.從分析名家相關的詩詞文章等角度入手。欣賞名家的風采,考生必須注意其各種復合因素,應注意人物與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行為和際遇等方面來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應透過名家的言行、相關的詩詞文章深入挖掘其社會歷史內涵。如回答選文1后的第3題時,考生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聯(lián)系蘇軾的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來解答。
【傅慶梅/供稿】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既為名家,必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膽魄與豪氣,錚錚鐵骨,也有“俯首甘為孺子?!钡臏厝崤c體貼,善良心地。文學大師如是,普通百姓亦如是。
請以“豪氣與柔情”為話題,寫一篇展現(xiàn)名家風采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考生寫作之前,首先要借助文題所提供的材料和材料后面的提示語,對文題中涉及到的兩個概念的關系認真加以分析研究,并作出準確判斷,認清它們之間是對等的并列、選擇關系,還是有所側重的因果、條件關系,然后再進一步辨析清楚孰輕孰重,最后針對兩個概念關系的特點,確定最恰當?shù)牧⒁?,構思成文?br/> 本文題屬于一道并列關系類話題作文題。審題時考生就應當重點把握話題中“豪氣與柔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在兩者之間尋找突破口??忌鷮υ掝}里提到的概念“豪氣”“柔情”都要顧及到,不能有所偏頗,更不能寫丟其中一個。但文章應有所側重,不能“平分秋色”,要善于敏銳地捕捉重點,突出重點。如將重點放在“柔情”上,考生寫作時就要聯(lián)系“另一個”來寫“這一個”,不要只把“另一個”即“豪氣”當點綴,而是要把文章的主體內容放在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上,挖掘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另外,本文題所提供的材料和材料后面的提示語中,提出“文學大師”與“名家風采”,表明了寫作對象。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寫“文學大師”的“豪氣”與“柔情”,并以此來構思作文。
兩面魯迅
在中國近代史上,我最崇敬的人便是魯迅。魯迅是最具獨立人格的人,他絕不攀附屈從,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巔的巨松,傲然挺拔,堅如磐石。魯迅是最具原則性的人,他愛憎分明,橫刀立馬,忘我無私,義無反顧,“橫眉冷對千夫指”,決不油滑、茍且和騎墻。魯迅是最具高風亮節(jié)的人,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豪氣逼人,決無蠅營狗茍、乖張矯情的小人之舉。
魯迅于1902年在日本東京弘文學院求學,年僅21歲。他剪辮留照,在《自題小像》中寫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可以說,魯迅是一位愛國斗士,一生都在尋找民族出路;魯迅是一名戰(zhàn)士,一生拿著筆桿子戰(zhàn)斗,著小說,寫雜文,針砭時代弊端,毫不留情;魯迅又是一個俠客,肯舍己助人。在黑暗的社會中,他仗劍而獨行,曾經不畏白色恐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愛憎分明,敢于擔當。我想魯迅是最具豪氣的男人。而他的一副錚錚鐵骨不僅來自他的信仰,更來自他對真理的堅持。
然而魯迅決不僅僅是“匕首”“投槍”“硬骨頭”,他這樣一位具有豪氣的男子也有著細膩的情感。纏綿的柔情與豪邁的氣概構成了魯迅的兩面人生。在我看來,魯迅就是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
真正的英雄,其實是最溫柔的人。魯迅甘為孺子牛,扶助弱者,關心青年。他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曾為青年人修靴子,曾不怕牽連照顧蕭紅。魯迅對妻子充滿了愛,他當年和許廣平交往時寫的書信足足編成了一部《兩地書》。如果沒有豐富的情感,如何寫出這千言萬語?魯迅去世前,給妻子許廣平留下的遺言是:“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蟲?!边@句話充滿了他對妻子的關懷與擔憂,也充滿了對妻子的愛。魯迅尤其喜歡孩子。1929年9月,許廣平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海嬰。魯迅作了一首《答客誚》的詩。這首詩寫出了他對孩子的一片愛憐之情:“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一大文豪,兩面人生。豪氣與柔情成就了魯迅的偉大,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魯迅。
剛柔相濟鑄就民族魂
□王路
提起魯迅先生,人們往往會想起巍峨的華山,冷峻而穩(wěn)重。先生恰似那山巔上的一棵巨松,俯瞰神州,傲然挺拔,堅如磐石。曾記否,中華民族當年任人宰割,人民失了骨氣和靈魂,麻木地生活在動蕩和黑暗的社會之中。先生義無反顧,棄醫(yī)從文,以犀利的閃著凜冽寒光的筆鋒,著小說,寫雜文,針砭時代弊端,直刺敵人的心臟,宣示著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在無邊的黑暗中,先生仗劍獨行,不畏白色恐怖,與共產黨人密切交往,擁護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愛憎分明,敢于擔當。豪氣,是先生這個熱血男兒的英雄本色。
或許,是我們習慣了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豪氣,卻忽略了先生“俯首甘為孺子?!钡娜崆?。殊不知,先生不僅僅是“匕首”“投槍”“硬骨頭”,他也有著細膩的情感。透過先生寫給家人的文字,我們能看到生活中的先生那極其柔情的一面。
1925年深秋的一個晚上,在先生書房里,27歲的許廣平首先握住先生的手,先生也報以“輕柔而緩慢的緊握”。終于,先生說:“你戰(zhàn)勝了!”從此,在以后短暫的10年里,一生“罵人”“戰(zhàn)斗”不止的先生,寫出了很多篇流露著真摯情感、輕松溫暖的文字。這是先生文學生涯中最馥郁的“愛的芬芳”,是先生性情中柔情一面的展現(xiàn)。
1929年9月26日,周海嬰出生。先生用溫度計測量給海嬰洗澡的水溫,先生怕吸煙、會客等打擾兒子的休息,就搬到樓下的會客廳。先生抱著孩子在朋友面前“炫耀”,日常聊天也總是不自覺地談到孩子的話題上來。先生給母親寫信時,也不忘向老夫人匯報孩子的情況。他的一位日本醫(yī)生朋友覺得先生過于寵愛孩子,先生便寫了那首著名的詩《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尾句更以老虎也愛憐自己的幼子為喻,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疼愛之情。除此之處,更不必提先生一生扶助弱者,關心青年的事跡。他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曾為青年人修靴子,也曾不怕牽連照顧蕭紅。真正的英雄,其實是最溫柔的人,就像先生這樣。
不知先生的柔情,就無法理解先生為什么沒有被無邊的黑暗所壓垮。其實,先生首先是一個男人,是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其次才是一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文學家。先生向舊社會開火,為自由而戰(zhàn),剛柔相濟,最終鑄就了民族魂。
許多考生認為魯迅先生只有豪氣的一面,而作者卻獨具慧眼,看到了先生柔情的一面。從內容上看,二類文選材獨到,見解新穎,體現(xiàn)出作者分析問題的高超能力,但是離一類文仍有一定距離。
二類文重點寫的是魯迅先生性格的兩個不同側面,而“兩面人生”一般是指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格、品質。一個人性格的兩個不同側面一般不稱為“兩面人生”,否則容易造成歧義。因此,一類文的標題“剛柔相濟鑄就民族魂”較二類文的“兩面魯迅”恰當。
二類文中“豪氣”與“柔情”是平分秋色,沒有突出重點,一類文則加大了“柔情”這一內容的寫作力度,并且在兩者的辯證關系上加以闡釋。此外,在表達的準確性、生動性、文學性、細節(jié)性上,一類文也略勝二類文一籌。
【精彩片段】
1.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2.豐子愷先生的畫、文筆和他的人品,都讓我崇敬不已。他的漫畫已結集九卷,每幅畫各有神韻,令人百看不厭。誠如吾鄉(xiāng)前輩俞平伯先生所評,他的畫“既有中國畫風的蕭疏淡遠,又不失西洋畫的活潑酣恣。雖是一時興到之筆,而其妙正在隨意揮灑。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無以過之。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幾筆似乎很粗率,然物類的神態(tài)悉落彀中。這決不是我一人的私見,您盡可以相信得過……”
——《詩人盧冀野與豐子愷》
3.重讀蘇軾,已不再僅僅癡迷于他詩、文、詞、賦、書、畫無所不有的才情。重讀兩首《江城子》,不再只驚嘆于蘇軾不僅能發(fā)展婉約詞,而且還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的先河,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他雖屢遭磨難,常處不平之境,卻未忘國憂,竭盡匹夫之責的無限忠誠,是他那博學儒、佛、道,而又能各用所長,正確指導自己人生的高度理性和睿智,是他那常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的曠達。而正是這些更為難得的寶貴品質,才使蘇軾對國家的熱愛,對君主的忠誠,對家庭的眷戀,對妻子的深情都成為世間少有的至真至純的美好情感,不論是豪氣還是柔情。
——《柔情豪氣總關情》
4.李白的生活和詩歌充滿著俠骨與柔情。不說人們競相傳說的讓楊貴妃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的那種氣節(jié);不說在“天子呼來”的時候照樣“斗酒詩百篇”,依舊“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那份灑脫;也不說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那種傲骨與大氣。單就憑他對朋友的那種俠義與柔情就足以讓人稱道。開元十三年,年僅24歲的李白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宏偉志向,開始了他生平第一次遠游。他出蜀中、泛洞庭、窮蒼梧,足跡遍及湘江兩岸。就在這次漫游中,與他偕行的蜀中友人吳指南不幸亡故。他“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以至于行人悉皆傷心,猛虎亦匍匐不前。更令人擊掌稱道的是,我們這位詩人在長安面對大好的前程和精彩的生活時,心中仍然系念著這位故去的朋友。三年后,他專程來洞庭湖為朋友的遺體“躬身洗削”,并將其遺骨徒步背到了鄂城。其俠義之心可見一斑。至于他詩歌中的那種豪氣、那種俠義、那種柔情更是俯拾即是。
——《李白的俠骨與柔情》
【李崢嶸、呂高強/供稿】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山水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奇峰聳立,秀水環(huán)繞,千姿百媚。千百年來,山水都是文人墨客獲取靈感,揮毫潑墨的源泉。
請以“山水與名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一、注意聚合??忌朐谧魑闹姓故境鲎约旱奈幕瘍群环翆⒑汀吧剿c名人”話題相關的幾個片段、幾則材料、幾句詩詞聚合在一起,共同展示一個與話題相關的主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考生必須對文化名人及山水的關系進行全方位地解讀。
二、注意遷移。在作文時,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遷移。如可以將經典故事的結局進行改編,增加一些與歷史相反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反向假設論證,從而使作文內容充實豐滿;可以采用故事新編的方式來作文,即將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使其具有時代氣息,從而實現(xiàn)作文的創(chuàng)新;還可以在作文中對古典詩詞進行引用或化用,從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三、注意滲透。考生要使作文有文采,有文化底蘊,就要滲透進文化氣息??忌梢詮拿说恼Z言中尋找與自己寫的內容相契合的名言警句,借助名人的智慧火花來照亮自己的文章。這樣一方面可以使議論有力,讓人信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
【相關素材】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宋]歐陽修
?。?沒人看花,花還是可愛;但有我看花,花也好像更高興了?!m
大唐詩域中的一朵奇葩
□王子燕
天空有一顆唐朝的星星,它不遠萬里款款地來到我們身邊;人間有一朵大唐詩域的奇葩,它穿越千年時空靜靜地綻放在我們心中。他就是力圖用詩句傳達佛理禪心的王維,他就是力圖用圖畫描摹大唐山水的王維。這位詩人,永遠不會被后人遺忘。
唐朝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受寄托在塵世與自然中,然后用膾炙人口的詩歌將之表達出來。在這些文人墨客的筆下,人間萬物,不拘悲喜,生活的體驗洋溢其中;山水百態(tài),不論美丑,靈韻飛動,出神入化。摩詰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佛理禪心常常優(yōu)游于山巔云端、水邊林間。他的每一首詩都吟誦著山水的韻律,他的每一幅畫都描繪出山水的意境。在對山水的吟詠之中,他每每生發(fā)出美的思考。在他眼中這樣的山水是本真可愛的。同樣,山水也將他的目光,他的足跡,他的情懷放置和寄托在每一寸泥土、每一片云彩之中。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币磺褶D動聽的琴聲,彈的是天地間無比純凈的感情。一片林濤陣陣的松林間,風的精靈一掠而過,恰巧與摩詰心中的樂符一起跳躍。更有那山間的清泉,緩緩地流淌,洗凈塵埃,脫離世俗,讓人無法抗拒,留給我們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定。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薄吧盍秩瞬恢?,明月來相照?!蓖高^王維的詩句,我們可以讀到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的輞川:明月竹林,空山青苔;白石淺灘,清泉山澗,一群白鷺從茫茫水田上輕盈飛起,幾對黃鸝在濃密林叢中婉轉歌唱。青山綠水,千年不變。一介農夫,置身輞川,縱然粗茶淡飯,布衣草鞋,但能享有芳香的泥土和明媚的春光,便勝卻蓬萊仙境。不知是輞川造就了王維,還是王維成就了輞川。但從盛唐到今天,王維的詩句連同輞川一起,給無數(shù)國人打開了通往桃花源的那扇沉重的大門。
王維的一生始終用心靈與山水溝通,在與山水無數(shù)次交流中,詩人不斷走向恬淡,走向高潔。萬里青山外,傳來一聲長嘯,詩人踏著歷史的腳步隨流水而來,又乘著自然的翅膀飛入浮云而去?!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一個孤寂卻恬淡的隱士消失在廣闊的大漠盡頭,只留給我們一個懷念與追憶的模糊身影。
朋友,你聽得見王維心里婉轉動聽的琴聲嗎?你看得見藏匿在他胸中的美麗畫卷嗎?
本文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對王維這位山水詩人進行了刻畫,寫出了這位詩人特有的風采,突出了山水與詩人融為一體的特點,給人以美的享受?!案褂性姇鴼庾匀A”,全文飄逸空靈,富含詩情和哲理。流暢的文筆,豐富的想象,名句的引用,既彰顯了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蘊,也使文章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息。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談及某評估機構對其身價千億的估價時,他不屑地說:“用財富衡量科學家的價值,太低級,太庸俗?!痹∑降脑掝H有振聾發(fā)聵之效果。
作為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出的貢獻功可蓋世。尤其是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吃飯是最大的問題,沒有什么能比填飽肚子意義更重大。如果袁隆平在剛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只想著能賺多少錢,靠什么樣的方法可使自己致富,能成為多少身價的富翁,那他就不是袁隆平了,也沒必要去研究雜交水稻了,而是去做更賺錢的生意。
袁隆平的身價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溫家寶總理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說“他的杰出成就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你對發(fā)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事有怎樣的看法和認識?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根據(jù)以上材料,考生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構思。
1.不要從錢眼里看待科學家。如今盛行的拜金主義,使得在衡量某人或某事的價值時均用值多少錢來體現(xiàn),但這個標準是不能用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袁隆平等科學家的身上的。這些科學家講的是奉獻,講的是追求,這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2.人格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人云:“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氣”并非簡簡單單的由口鼻呼吸的“氣”,而是一種“志氣”。它是不分貴賤與貧富的。“氣”,升華到一定高度便為“節(jié)”。對一個國家而言稱之為“國格”,對一個民族而言則為“民族氣節(jié)”,對每一個人來說則為“人格”。
3.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千萬不要為錢而活,不要只為錢而工作,否則就會變成錢奴,更無幸??裳浴H绻覀儾粸榻疱X,而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有自己的追求,就會感到生活很輕松,很快樂,很充實。
【相關素材】
1.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终Z堂
2.人生的價值,即以其對于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爝z瑋
3.一個人是否富有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而是看他無須顯要的地位也能做到的事情。
——[德國]康德
袁隆平的財富觀
□吳甜甜
作為世界上備受贊譽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得“身價千億”的評估,并非沒有根據(jù)。據(jù)統(tǒng)計,僅僅在中國,由于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增產的糧食每年就可以多養(yǎng)活7000萬人。作為農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薩”,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功大不可沒。面對“身價千億”的評估,這位“滿足于”自己每月6000多元工資,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錢的鞋子,戴260元手表的八旬老人,卻怒斥說:“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彼f:“錢是要的,因為要生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是拿來用的,該用則用,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袁隆平的這種財富觀,讓人汗顏,更令人敬仰。
近年來,市場經濟的大潮滾滾而來,各種財富榜令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拜金主義也正入侵社會的各個角落。在不少人心目中,“金錢多少”或“身價幾何”已成為衡量“人的價值”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就連現(xiàn)下科研學術圈也并非凈地,某些科研人員的職業(yè)操守和學術良知漸次消失。面對來自金錢、女色等形形色色的誘惑,坐懷不亂者寥寥無幾。這讓一直追求“為事業(yè)”奉獻終生的“中國第一農民”袁隆平深感不快。因此這句看似“無情”實則“有義”的大白話就像大熱天刮過的一陣涼風,令人神清氣爽,繼而又感慨萬千。
論及金錢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金錢是我們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必須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凡事量力而行,這才是正確的金錢觀。然而金錢讓人功利化,讓純潔的感情變了味。金錢本身沒有錯,有錯的是人們看待它的態(tài)度。因此面對金錢,唯有不受其束縛,明白它只是賴以生存的工具而已,不讓金錢遮眼,就可以超然物外,保持一份淡定,一份從容了。其實,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淡定,一種從容,袁隆平才能聚精會神,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專注于水稻產量的提升。他說“到了100歲,我還是想在田里”,他想解決更多人的吃飯問題,發(fā)展問題。
袁隆平是世界級的科學家,他與任何一位科學家一樣,其“身價”都是不可估量的,其人格更是無價的。相信會有這么一天,人們在贊嘆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同時,還會情不自禁地說:“袁隆平更以其高尚的道德改變了人們的財富觀,大大豐富和充實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本文針對袁隆平獲得“身價千億”的評估加以評論,闡發(fā)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批評了當今社會的不良風氣,并且高度贊揚了這位科學家正確的財富觀。文章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充滿睿智的見解,深刻的哲理,且字里行間閃爍著時代的光芒,行云流水般的語言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傅慶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