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如實注明物品。寄件時,快遞員不告知消費者應在《快遞單》上如實標明物品的實際情況,甚至以“貴重物品真實填寫更易丟失”為由,勸說消費者不明確填寫物品實情,導致消費者維權舉證難。
二、限定遺失最高賠償金額。一些快遞公司不僅不在承運單上盡到保價告知義務,賠償條款更是含糊不清。無論消費者是否標明物品名稱,是否申報價值,快遞公司都不會按照貨件的實際損失賠償,只按快遞公司自行在《快遞單》背后約定的條款賠償,即“對一般未經保價物品按每件最高人民幣500元賠償”,或者“托運之物品如發(fā)生遺失或毀損,最高賠償為運費的三倍”。
三、限定貨物查詢時間。一些快遞公司在《快遞單》背后條款約定:“貨物寄出后查詢期為15天。”如消費者查詢、投訴時超過了15天的查詢期,公司即以此為由免責。
四、先簽字、再驗收。收快遞件時,快遞員要求收件人必須先簽字,然后才能打開包裹,這已成為快遞業(yè)的一個慣例。這其實是要消費者先認同快遞物品是安全完整到達,把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五、不要求收件人本人簽收貨件。收件時,快遞員只把貨物送到收件地址,在未能找到收件人本人簽收時,未經收件人同意,隨意讓收件人的朋友、同事甚至小區(qū)物管人員簽收貨件。
遞寄物品時,要關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選擇郵局或合法經營、規(guī)模較大、信譽度高的快遞公司。二是看清快遞委托單背面的條款,確認交運物品填寫是否全面、清晰。三是如實注明物品名稱、型號、價值及特殊要求。四是對貴重物品保價。按照國家《郵政法》規(guī)定,保價郵件丟失或全部損毀的,按照保價額賠償;內件短少或部分損毀的,按照保價額同郵件全部價值的比例對郵件實際損失予以賠償。五是先驗收物品后再簽字。 (江西 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