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到了巴黎,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塞納河。
塞納河,像一道圓弧蜿蜒西流穿過巴黎市中心,把這座城分成了右岸和左岸。右岸是香榭麗舍大道、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匆匆的行人、穿梭的車流;而左岸的圣日耳曼大街上,卻是一個個古樸典雅的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品著咖啡的人們、起落盤旋的白鴿。坐在左岸的一間咖啡廳內(nèi),在享受閑適愜意、悠然自得的同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右岸那由金融、貿(mào)易、競爭構(gòu)成的繁華、奢靡、浮躁和緊張。
左岸和右岸是生命的兩種狀態(tài),動與靜、得與失、進與退、熱鬧與沉思隔河揖別,截然不同。漫步左岸,你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也許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過的燈下、畢加索發(fā)過呆的窗口。這里安葬著盧梭、雨果、左拉、伏爾泰、薩特、莫泊桑、羅德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當人們在右岸市場經(jīng)濟的光怪陸離之中自我迷失的時候,來到左岸的街道、公園、咖啡廳、美術館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慰藉、人文主義的悲憫,應該說是一種極佳的選擇。
自從巴黎歸來,我就特別向往重回左岸的那種感覺。
當今的社會,我們太熱鬧、太功利、太浮躁、欲望太多,以致失去了思考的耐心與時間。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似乎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追所求都那樣充滿可疑。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有多少人還享受生命的過程,能夠?qū)ψ约旱撵`魂保持尊重?更無須說對“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些命題的探尋了。生活似乎真的只剩下結(jié)果,無暇再來顧及過程。有一段時間,我常常為左岸、右岸、此岸、彼岸而苦思苦想,即使到今天,仍不得其解。但有一點,我是堅定了的,那就是:人生是必須要有左岸的。
八年前的歲末,我的母親得了食道癌,住進省城一家醫(yī)院。由于總想把手術動得徹底些,就動用各種關系找最好的醫(yī)院、醫(yī)生,而且也不能免俗地送了大大小小的紅包。可事與愿違,醫(yī)生為了想把淋巴上的癌細胞清理干凈些,竟將胃碰了一個傷口。開胸后的第二天,又重新手術。母親一個月一直不能從食管進食,全靠肚子上的導食管灌些流質(zhì)。在她住院的兩個多月里,我?guī)缀醣罎⒑童偪瘛R舱窃谶@一段時間內(nèi),我第一次真正思考了生與死、存在與消失、結(jié)果與過程這些關于生命和人生的命題。人的生命其實很脆弱,甚至不堪一擊,令人恐怖。在生與死的面前,人都會被迫多思,聰明而理性。那兩個多月,我又多次回憶塞納河的左岸,向往那種感覺。
母親在手術的四年后,終于離開了人世。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年,從她身上和述說中,我感受到了老人在生命臨盡時的淡然和寬容、無奈與豁達。她說,人有生就有死,生于黃土復歸黃土,功名利祿看得再重,都免不了一走。在她的理解中,人生就是“走一遭”,無論苦與樂、富與貧、達與窮都是一個過程,都要勇于面對。
人生不能只有一種姿態(tài),尤其是只有那種任欲望引領的姿態(tài)。走在“人生的中途”,我們至少必須還要有一種坐在左岸的姿態(tài)。生命如此,為文亦然。
回想這些年寫作的過程,我深深感覺到了過去失敗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只有一種期望成功的姿態(tài),未及真正參透人生的意義、明了寫作的目的。更不要說,寫出羅蘭·巴特所說“人生的中途”的況味了。從母親住院那時,我就決定一定要寫一篇關于母親的小說,這也是每一位寫作者必然的想法;當在醫(yī)院看到諸如紅包、醫(yī)托、醫(yī)鬧、藥代表種種現(xiàn)象,也就想要寫一篇關于醫(yī)院的小說。這篇小說的構(gòu)思,在醫(yī)院的那兩個月就覺得十分成熟了??墒牵瑤啄觊g每當我提筆要寫時,總是寫不下去,讓我苦不堪言。
于是,我一次次追尋那種在生命左岸的感覺。這樣一次次地淡定與思考,我甚至就要放棄這個寫作計劃了。但在醫(yī)院中對生命的體驗,就像一顆種子,始終是存在著,雖然它不發(fā)芽更沒開花,但它還是真真切切地在生長與孕育中。當我真的覺得自己放下了,突然間,創(chuàng)作的沖動卻蓬勃而來。當敲擊著鍵盤,一個字一個字顯示在屏幕上后,我才知道,其實寫出的東西竟與原來構(gòu)想的大相徑庭,面目全非。本來要以“紅包”為題的小說,竟寫成了《歡樂》,賈歡樂由紅包事件帶來的人生經(jīng)歷,卻令人哭笑不得,充滿喜劇色彩。
從2002年到2007年,我做了一家有六億多資產(chǎn)規(guī)模的房地產(chǎn)公司的副董事長、總經(jīng)理,親身經(jīng)歷了有關房地產(chǎn)的方方面面。當時,就有想寫這個行業(yè)的沖動,尤其看到一些作者并不知曉這個行業(yè)運作方式的小說,便決心一定要以親歷者的筆觸,真實地呈現(xiàn)出這個行業(yè)的形相來,哪怕是冰山之一角??啥啻蝿庸P,終未能寫下去。我想,是因為自己還距離生活太近,還沒有在左岸沉思的緣故。
離開房地產(chǎn)業(yè)兩年后,我覺得終于可以順暢地寫下去了。2009年,我寫出了計劃中的房地產(chǎn)系列中篇的第一部《工頭兒》。這個中篇今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第三期上,后被《中篇小說選刊》和《小說選刊》轉(zhuǎn)載,又被影視公司買走電影版權(quán),明年四月開拍。我自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于是,又有了《開盤》這個中篇。小說寫出來了,與自己的關系就不太大了,結(jié)局如何,作者是難以再控制的。但我還是希望,讀者能喜歡這個與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兒:開盤。
把小說交給《十月》時,我便覺得自己又回到了塞納河的左岸。我想,我的小說多是我坐在左岸上,對火熱生活冷靜沉思的結(jié)果。
人生是需要在左岸上的,為文同樣如此。
哪怕只是一時的姿態(tài)。
責任編輯 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