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二十一世紀了,老百姓就別再蒙老百姓了,誰還不知道“票房”是怎么回事!
傳媒的年代,市場類的文藝創(chuàng)作歷來要比本格類創(chuàng)作更易出產(chǎn)“紀錄”和“傳說”。而如果盤點今年賀歲檔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那些關鍵詞,你會發(fā)現(xiàn)“偷票房”和“站著就把錢掙了”這兩句,成了它們中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說法。
“偷票房”作為電影放映中一種不光彩的扒竊行為,據(jù)說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久,可最近才在觀眾眼里,成為歷來模糊不清的“內(nèi)地電影市場”的一個代名詞。什么是商業(yè)電影?過去大家只知道高票價、質(zhì)次價高、禁止自帶飲料入場和票房紀錄,現(xiàn)在才普遍知道,還有“看了甲的電影,錢卻打進乙的賬戶”這種事。
按說“偷票房”屬于新時代經(jīng)濟生活中的“拍案驚奇”一路,不過這類扒竊事件的危害面有沒有媒體渲染的那么廣?我有一個疑問——因為這些年我在自己所有的觀影記憶里,沒有找到一次。雖然這除了說明我所在的城市院線管理還都比較規(guī)矩外,并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但這是不是可以從側(cè)面表明:也許受害方所受到的危害,并沒有媒體所描述的那么嚴重?!斑@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這是我們經(jīng)常在勸解別人時常說的話,而事實可能也正是這樣。但大加揭露“偷票房”行為,在令人加深對“市場電影”的灰色記憶同時,也確實起了震懾新一輪偷竊的作用。頂風作案的賊畢竟是少數(shù),這就是輿論壓力的作用,也是制造傳說所引來的良性效果。
相比于“偷票房”,我更不舒服那句頻頻出現(xiàn)在媒體標題、源自賀歲片對白的“站著把錢掙了”。電影對白一般都有著前后情境的限制,有些話拿出來借用可以,有些話一用卻容易傳遞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情緒。比如這句“站著把錢掙了”:全世界上除了評書和相聲等少數(shù)幾門藝術,又有哪一個門類的藝人真能站著就把錢掙了?即便是相聲和評書,除了站,也還要不停的用到嘴、用到大腦對現(xiàn)場的反應,還有幕后一遍又一遍對腳本的推敲。拍電影跟創(chuàng)作別的藝術一樣,也是絞盡腦汁的勞作,做導演也畢竟不像做亞運禮儀小姐那么簡單。即便有了高票房,媒體不該如此渲染。而且說句實在的——都二十一世紀了,老百姓就別再蒙老百姓了,誰還不知道“票房”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我買票你收錢然后向老板和新聞界表功嘛,至于電影質(zhì)量和口碑到底怎么樣,“票房”上可是一點也看不出來的。
我前兩天在一篇談當今文學的文字里提到:“國人的頭腦近二十年來被GDP思維禁錮得太厲害了,以致于我們對文學和文化的關注,不是以‘富豪排行榜’這樣低幼的方式,就是以‘好書排行榜’這類似是而非的方式,來予以卡通化的表現(xiàn)?!边@個話,放到談國產(chǎn)電影上依然適用?!捌狈堪瘛笨梢栽谝欢ǔ潭壬媳豢醋魇请娪肮I(yè)權力排行的某種顯現(xiàn),但拿它作為評判華語片電影的質(zhì)量以及觀眾認可的參照,恐怕多多少少還應更慎重、打的折扣再多一點。
輕信傳說的人是幼稚的。利用人們的輕信,去制造傳說的人,是聰明的,但同時也有可能是無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