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周科門診,每天都有一些因牙齒松動而就診的患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患有牙周病。由于輕度牙周病疼痛等癥狀不嚴重,很多患者只服一些消炎藥,往往等牙周炎發(fā)展到中重度,出現牙齒松動,無法咬東西時才到醫(yī)院就診。牙周病患者出現牙齒松動的幾率非常高,應該引起高度注意。
牙齒松動的“導火索”
在生理狀態(tài)下,牙齒也有一定活動度,但不超過0.02毫米;在病理情況下,牙齒活動度超過此范圍即意味著牙齒松動。牙齒松動的“導火索”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牙槽骨吸收
只有當牙槽骨吸收近根尖時才會有明顯的松動,但此時治療較為困難。
◎咬合創(chuàng)傷
咬合創(chuàng)傷可使牙槽骨垂直吸收,牙周膜楔形增寬,牙松動度明顯增加。但咬合創(chuàng)傷消失后,牙槽骨自行修復,牙齒松動可好轉。由于咬合關系不正常,或咬合力量不協(xié)調,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損傷,稱為咬合創(chuàng)傷。
◎牙周膜急性炎癥
急性根尖周炎和牙周膿腫可使牙周膜充血水腫,牙齒松動加重。
◎牙周翻瓣術后
手術創(chuàng)傷及部分骨質去除,可使牙周組織水腫,牙齒松動度增加,術后數周才逐漸恢復。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變化
妊娠期、月經期和長期口服激素避孕藥可使女性牙齒松動的發(fā)生率增加。
◎腫瘤壓迫等
乳牙替換期、囊腫和腫瘤壓迫,也可引起牙槽骨吸收進而使牙齒松動。
拔,還是不拔,這是個問題
面對牙齒松動,有些患者認為出現松動的牙齒都該拔除,還有部分患者的想法則恰恰相反,寧愿任松動的牙齒自行脫落也不愿拔除。其實,這兩種認識都是不正確的。牙齒松動如何處理主要由松動程度來決定。牙齒松動標準分為3度,1度是指松動稍大于生理狀態(tài),活動度在1毫米以內;2度是指活動度在1~2毫米;3度是指活動度大于2毫米,或出現垂直方向松動。
◎1度和2度松動牙建議作松牙固定,要在基礎治療和手術治療后評估。傳統(tǒng)的松牙固定采用不銹鋼絲結扎加樹脂夾板固定,其療效肯定,價格便宜,但樹脂易脫落,需及時修復脫落的樹脂。一旦樹脂脫落導致菌斑沉積,自潔作用會降低。
◎隨著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松動牙齒得以存留,繼續(xù)行使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松動牙都適合固定。對于3度以上的松動牙齒,我們建議拔除,但在急性期和有咬合創(chuàng)傷時松動度可增加,進而影響判斷。因此,建議在行抗菌消炎等基礎治療結束后再進行評估,決定是否拔除。
◎對于經濟條件較好,對美觀要求高,牙間隙大而食物嵌塞嚴重或鄰牙有齲壞的牙齒松動患者,可采取烤瓷牙固定,其療效好,自潔作用好,菌斑不易沉積,食物嵌塞也可得以去除,但固定好后需作好牙周清潔衛(wèi)生,并定期去醫(yī)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