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它不僅是痔瘡、肛裂、肛瘺等肛腸疾病的重要誘因,還可引起或加重許多全身性疾病,甚至導致猝死。據(jù)統(tǒng)計,約有半數(shù)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便秘。老年朋友對便秘也有很多疑問,比如:便秘與大便次數(shù)有關嗎?便秘為何會嚴重威脅心腦血管健康?面對便秘,瀉藥真是 “解藥”嗎?要解決這些問題,請看本期名醫(yī)談病——
2006年12月20日上午9時,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先生在家中突發(fā)心肌梗死去世,令大眾無比震驚和痛惜。據(jù)參加搶救的專家介紹,馬季先生是坐在馬桶上發(fā)生的意外,死因極可能是因排便屏氣用力導致的心肌梗死。其弟子劉偉回憶,馬老師有便秘與心臟病史,上廁所一向都非常注意。沒想到,這次還是出了事……
好萊塢的著名女星也有便秘尷尬:影后妮可·基德曼因害怕孕期再被便秘煩擾,而選擇用代孕的方式生下第二胎;“性感女神”安吉麗娜·朱莉因為壓力大,便秘纏身,心情煩躁,在大街上對女兒大呼小叫,全然失去明星的矜持。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50%的人曾有過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孕婦和小孩的發(fā)生率最高,許多人為此而痛苦萬分。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今天,便秘已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通常認為,正常人攝入食物,經消化與吸收到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約需要24~48小時,若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秘。但隨食物成分不同,各人的飲食及排便習慣不同,間隔時間可有很大差異。一般每日1次,起床后或早飯后排便。有人習慣于2~3天排便1次,有人雖然4~5天甚至更長時間排便1次,卻不感覺排便困難,排便后仍有舒適與愉快的感覺。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shù)多少來確定便秘,應按各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只要排便通暢,無痛苦,就不能算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不順利的狀態(tài),包括糞便干燥排出不暢和糞便不干也難以排出兩種情況。當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伴大便硬結,排出困難,排便后有便意不盡感或不適感,腹部脹滿、肛門墜痛、食欲不振、頭昏乏力等痛苦癥狀時,才能稱為便秘。排便有上述痛苦癥狀,即使糞便不干,每日排便1次或數(shù)次,也應列為便秘。
因此,便秘的現(xiàn)代概念是: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種癥狀,一般表現(xiàn)為大便量少、硬、排出困難,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法幫助排便,7天內排便少于2次或長期無便意等。
你是哪種便秘
便秘也分為很多種,以往的“急性便秘”“慢性便秘”“頑固性便秘”“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女性便秘”“兒童便秘”等都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只有找到明確病因,才對便秘治療有指導意義。
從病因上看,便秘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類。器質性便秘是由于疾病因素導致的,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帕金森病、心理疾病,還包括一些炎性腸病等造成的便秘。通常把病因去除,便秘即可緩解。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并沒有明顯的疾病原因,但就是長期便秘,醫(yī)學界稱之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分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三類。
結腸慢傳輸型便秘這類患者常有排便次數(shù)減少、少便意、糞質堅硬、排便困難等情況。直腸指檢時,醫(yī)生不會觸及糞便,或僅觸及堅硬的糞便,而肛門外括約肌的縮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
這類便秘又包括以下4種情況:一是結腸無力性便秘,多見于老年體弱者,表現(xiàn)為腸鳴音減少,便次減少和糞量少。二是排便動力缺乏性便秘,見于膈肌衰弱如慢性肺氣腫者;腹肌衰弱如多次妊娠、肥胖、急劇消瘦者;提肛肌衰弱如經產婦。三是腸壁刺激匱乏性便秘,多因飲食中食物渣滓、纖維素、活動量太少導致,見于人為抑制便意、環(huán)境改變、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經性厭食等。四是腸蠕動抑制性便秘,如長期應用瀉劑、神經節(jié)阻斷劑、鎮(zhèn)靜劑、肌肉松弛劑、抗抑郁劑等抑制腸蠕動,導致弛緩性便秘。
出口梗阻型便秘由于肛門直腸附近的組織或器官發(fā)生生理性改變,導致排便困難。這類患者排便費力,常有拉不干凈的感覺,或者有下腹墜脹感,每次的排便量較少?;颊咭话愣加斜阋?,也有少數(shù)患者便意不明顯。作肛直腸指檢時,醫(yī)生可以摸到直腸內存有不少泥樣糞便。用力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呈矛盾性收縮。
這類便秘也包括以下3種情況:一是直腸無力性便秘(或稱弛緩性便秘),直腸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質性變化、生理機能退行性改變引起的出口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