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年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一位被埋沒了多年的草書大師,是一位正直的敢于直言的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功力深厚、知識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責任心極強的敢于向?qū)W生作“獅子吼”的忠厚仁愛的長者。
一、呂洪年生平
呂洪年先生(1911—1994),字穰之,號息翁,別署常精進齋主;幼好吟詠,詩辭歌賦皆能瑯瑯上口,尤以文章深得長輩夸獎,被視為神童。他18歲入四川著名學者徐子休先生和宋育仁先生門下,學力大長。
徐炯(1862—1936)字子休,華陽縣(今成都市人),清末舉人,著名教育家;早年設帳于成都江南館,后創(chuàng)澤木精舍;曾任成都通省師范學堂監(jiān)督、四川高等學堂教席,辛亥革命后在成都創(chuàng)辦華陽縣中、國學會、大成會、大成學校,并任四川教育會會長,為成都“五老”之一。他畢生從事教育,注重培育人才,經(jīng)他培養(yǎng)成才的在江南館有進士蘇兆奎、舉人朱青長、徐耀庚等,貢生秀才不可勝數(shù);在澤木精舍有楊伯欽、文藻青、蔡昂若、黃朗齋以及熊克武、廖學章、張群、李植、戴傳賢、謝持等人。1925年,徐子休先生64歲,自題像贊云:“不談禪,不談玄,不愛錢,不愛官,六十四年中唯兢兢焉于幽獨之地而恐其或負于天。”他的學生張季鸞說:“三十三字真足以概吾師之精神矣!”謝無量在《徐炯家傳》中寫道:“……深蓄興國撥亂之志,不汲汲于富貴,亦不屑屑為巖穴枯槁之行,與時推移,不失其分,雖澤未周庇,然所操持議論,矯然足以風勵末俗?!背终摼珜徶锌?。
呂洪年先生的另一位老師是近代學者、思想家宋育仁。宋育仁(1857—1931),字蕓子,富順縣人,5歲喪母,11歲喪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1891年簡放廣西學政,出任英、法、意、比四國參贊。他認為欲圖中國富強,須采行西法。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他在倫敦上書清廷,主張抗日;1895年參加“強學會”,為都講,主講“中國自強之學”;1896年被保舉回川,興辦了第一批實業(yè)公司;1897年創(chuàng)辦四川近代最早的報刊——《渝報》;1898年主持成都尊經(jīng)書院,印行《蜀學叢書》,發(fā)起成立“蜀學會”,辦《蜀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他遭罷黜,解職回家賦閑;辛亥革命后,任國史館修纂,1916年受聘任四川通志局總纂,主修《四川通志》,翌年主持四川國學學校,晚年續(xù)修《富順縣志》;工詞章,善書法,著述宏富,現(xiàn)存有《時務論》、《泰西各國采風記》、《庚子秋詞》、《問琴閣叢書》等多種。
呂洪年先生向二位老師拜門時,徐子休先生已67歲,宋育仁先生已72歲。呂洪年先生后來的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師高弟子強的道理。
當今,中國書法藝術(shù)界曾評出中國現(xiàn)代十大書法藝術(shù)家,四川占有一席,那就是謝無量先生。謝無量(1884—1964),四川樂至人,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學者,才華橫溢的詩人,自成一體的大書法家。他的著作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中國哲學史》、《詩學入門》、《詞學指南》、《駢文指南》、《佛學大綱》、《楚辭研究》、《古代政治思想》等十余種。他的古體詩峭拔雄奇,近體詩有的淵雅清麗,有的沉郁頓挫。他的書法,于右任稱其筆挾元氣,林山腴稱其為康有為以后第一人。
1934年呂洪年先生流落上海,當時只有23歲。通過朋友介紹,他結(jié)識了謝無量、黃賓虹、張大千、李劼人等。他的兩首少年時作的詩得到了楊滄白先生和謝無量先生的贊譽。其一是《后湖泛舟依韻答謝重開》:
短艇微漪月上時,凄迷引恨晚煙遲。
重重縛結(jié)渾難理,匪獨傷春杜牧之。
其二是《書意》:
矮屋疏籬結(jié)水濆,桑田十畝謝耕耘。
山翁睡起閑無事,指點青山看白云。
呂洪年先生仰慕謝無量先生的才學,欲拜其為師,況且謝先生在民國初元就擔任四川國學院主講,又長呂洪年先生27歲,理應如此。但謝先生賞識呂洪年先生才華,兩人遂結(jié)為師友之誼,莫逆之交。在謝無量先生應酬較多時,呂洪年先生還為其代筆。
謝先生對呂洪年評價甚高,關(guān)系十分密切。呂洪年先生的婚禮,謝無量先生曾撰書對聯(lián)相贊:“愿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如鶼比翼鰈比目蹷比肩?!?br/> 1956年,謝無量先生應中國人民大學之邀離川赴京時,謝先生的同窗彭蕓蓀、曾宇康、蒙文通諸先生和呂洪年先生為其餞行。謝先生有《餞席留別成都諸友》,是廣為傳誦的一首好詩:
杯酒從容愜素襟,還鄉(xiāng)不覺二毛侵。
余生尚有觀周日,遠別難為去魯心。
邛杖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送微吟。
山川草木懷新意,他日重逢感倍深。
此詩首句點明餞行的主題,次句說回到故鄉(xiāng)不知不覺人已老了。三四句說自己晚年還能有幸到首都,當然也依依不舍。五六句點明赴京的季節(jié)和心情的舒暢。最后兩句說祖國的山川草木呈現(xiàn)新貌,他日重逢倍感深刻。
席間,呂洪年先生亦感慨良多,即席以《奉和無量先生去蜀赴京留別原韻》相酬答:
莫為分攜黯素襟,廿年情事乍未侵。
已無文學甄玄詣,但有樽罍浚道心。
坐想風微勞引領,若為標格自沉吟。
他年錦里傳耆舊,此日低回意倍深。
在呂洪年先生的《常精進齋詩存》中,對此首詩有小注,第二句后有:“余與先生(謝無量)于解放前相見于上海,已二十余年矣”;
第四句后有:“解放后余貧甚,每相見,先生必為余置酒”;
第六句后有:“余之文行先生知之甚深,故相契甚篤,非僅師友之誼?!?br/> 第七句后有:“餞行之人如彭蕓蓀、曾宇康、蒙文通諸老學長,實成都之耆舊。”
酬對之詩情深深、意切切,不僅表達了作者與謝無量先生之間的篤厚的交誼,而且也抒發(fā)了憂國憂民的焦慮的情懷。
呂洪年先生幼年的家境并不好,父親是位小商人,年老多病,去世很早。父親去世后,家貧如洗,但他并未此悲觀而裹足不前。他頑強地與現(xiàn)實抗爭,為了學業(yè)和生計,靠非凡的毅力,長期堅持不懈的勤工儉學——從事家教,終于走完了自己的學生時代。1927年,他考入四川國學院;1929年,他在徐子休所辦的大成中學就讀,旋即考入了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前身);1930年畢業(yè)于該校,學校也在此時改名為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不過,他畢業(yè)以后,為了生計而東奔西走,吃盡苦頭,工作走馬燈般地頻繁調(diào)換,不能穩(wěn)定。
新中國成立后,呂洪年先生經(jīng)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劼人先生(時任成都市副市長)的鼎力推薦,作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被安排到草堂寺杜甫紀念館工作,負責審定文物、編寫文物資料。
1956年,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劉孟伉先生推薦,呂洪年先生被聘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當時他只有45歲,是文史研究館最年輕的館員之一。然天有不測風云。呂洪年先生在省文史館雖然得到重用,但“運氣”不佳,在“整風反右”運動中被補報為“右派”,使他蒙冤達二十余年。
不過,呂洪年先生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始終熱愛偉大的中華民族,相信黨和人民,深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一定會發(fā)揚光大。在后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呂洪年先生冒著全家毀滅的危險,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機智勇敢地躲過了一次次搜查,將自己花了多年心血收藏的碑帖字畫、文物古董轉(zhuǎn)移到安全地方,得以保存下來。這是十分了不起的有膽有識之舉。因為如果沒有這批資料,呂洪年先生的草書研究結(jié)晶——《草書法式五種》的完成勢必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二、呂洪年的《草書法式五種》
《草書法式五種》是呂洪年先生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shù),研習草書三十年,“而后知草書之岳峙淵渟,高逸超妙,神行氣駛,點畫生姿,非使氣發(fā)風所可跂也?!保ā丁床輹ㄊ轿宸N〉敘》)他深感:“(章草)悠悠二千載,所存僅此,斯道之微久矣!至乎元初趙氏子昂書《急就章》,然已寢失古意……元末明初,仲溫宋克復起,自此以降,未有以此名家者。民國之初,北京士林有倡導章草者,旋亦寂然?!睂τ诮癫?,他認為:“至二王而大興于世,字難連綿,亦難過三,及唐世傳獻之一筆草之說,遂連數(shù)字為一行,乃有狂草之目,張旭、懷素蓋其杰也。逮有明而大盛,其失也,使轉(zhuǎn)脫略,省之又省,聯(lián)文則識,獨標莫辨,何可為訓。故夫明人之草,尚擇善而從。”他強調(diào)“若夫崇章遺今,則專謹而少生韻;崇今無章,殆難高雅。”他主張“兩者融通,則庶幾別具風格,蔚為新聲?!?br/>
呂洪年先生的《草書法式五種》始于1970年,于1983年全部完成,其中《校訓章草〈急就章〉》完成于1972年,而《草書千字文》和《草訣百韻歌》都完成于1970年,只不過后者是當年夏天完成,前者是當年秋季完成。不過可以由此斷定,《草書法式五種》的開始時間起碼應在1969年左右。他完成于1982年的有《章草千字文》,完成于1983年的有《草書法式五種敘》、《臨寫稿訣敘》、《臨寫稿訣》等。
《草書法式五種》是呂洪年先生一生的心血,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下拯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義和諧的行動,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深刻表現(xiàn)。況且,《草書法式五種》盡管已經(jīng)被塵封了近三十年,但今天看來,仍然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shù)水準,值得書法藝術(shù)界去研究它、學習它,整頓不正之風,踏踏實實地繼承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
西南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曹建博士在《耿介絕俗的章草大家呂洪年》一文中認為:
呂洪年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書家。
這是一位巴蜀文化孕育出的典型文人。
就人世的事功論,其參與創(chuàng)立四川省圖書館等,已經(jīng)是填補空白的成就了,而于經(jīng)學、書法、詩詞、文物等的研究賞鑒更是他不應該被人忘記的重要理由。
因此,我認為,與于右任的碑帖融合不同,也與王蘧常從碑學出發(fā)的草書創(chuàng)作有別,呂洪年先生是二十世紀從草書領域努力恢復帖學傳統(tǒng)第一人。
?。ā稌ㄊ澜纭?003年第12期)
蔡顯良先生的《寂寞高者》對呂洪年先生的草書藝術(shù)進行了高度評價:
而當我們驚嘆于王蘧常章草那端莊厚重與功力精深的時候,一位攻習章草數(shù)十年無怨無悔,并同樣取得較高成就的章草書家,卻被我們遺忘在遠水他鄉(xiāng)。
先生積數(shù)十年之功,使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達到了古雅流麗的藝術(shù)境界。其草書作品揮灑無礙,高逸超妙,神行氣駛,點畫生姿,師古而不泥古。
與王蘧常章草不同的是,洪年先生善于運用側(cè)筆。側(cè)鋒取妍這一古訓,被他用活用巧,用得熟練而又聰明。
遺產(chǎn)是無價的,精神是永存的,挖掘洪年先生章草藝術(shù)的價值,弘揚他孜孜以求的藝術(shù)精神,自是后來者所應擔負起來的責任。
?。ā稌ㄊ澜纭?003年第12期)
以上兩位作者都將呂洪年先生的章草與王蘧常先生的章草恰如其分地進行了比較,其實呂洪年先生一生與高二適先生的一生才更為相似——包括他倆的經(jīng)歷、性格、學問、研究章草藝術(shù)所取得的成就和書法藝術(shù)的水準。
高二適先生(1903—1977),江蘇姜堰市興泰鎮(zhèn)小甸址(新中國成立前屬東臺縣)人,原名錫璜,后易為二適,號舒鳧、麻鐵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哲,其書法博涉諸家,別有新意。高二適先生25歲考入上海正風文學院,27歲考入北平研究院為國學研究生,29歲因病回鄉(xiāng)為通訊研究生,并任小學校長;33歲應陳樹人之邀任國民政府辦事員、科員,后任立法院秘書,曾兼任朝陽文學院和建國法商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于1963年經(jīng)章士釗先生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高二適先生年長呂洪年先生8歲。他倆受名家指點,精研文史哲,國學博精;他倆書法功力深厚,博涉諸家,氣勢恢宏,自成一家;他倆學成以后,都任過教,都擔任過中學或小學校長,都曾在國民政府任過職;新中國成立后,他倆都受到黨和政府禮遇,被聘為省級文史研究館館員。兩位先生都很“自負”,都經(jīng)常“口出狂言”,孤傲、耿介、勃郁、敢言。
他倆最重要的相似處就是對章草、今草幾十年如一日地長期執(zhí)著地研究和不間斷地創(chuàng)作實踐。高二適先生批評懷素“千年書人不識草”(題《懷素自敘帖》,評宋人筆法俗“草不兼章,罔成規(guī)范” (題《宋四家真跡》);呂洪年先生指責“有清一代,無有專習草者,書家所書,行楷、行草耳,一幅之中,草體幾何?”(《〈草書法式五種〉敘》)他批評趙孟“趙氏子昂書《急就章》,然已寢失古意”(《〈草書法式五種〉敘》),認為明人草書“其失也,使轉(zhuǎn)脫略,省之又省,聯(lián)文則識,獨標莫辨?!保ㄍ希┧才u懷素“蓋素師行筆過速,時有小疵?!保ā哆^錄懷素小草千文引》)
對于章草《急就章》的研究,高二適先生有成于1964年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證》,198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呂洪年先生完成于1983年的《草書法式五種》中,有先于1972年完成的《校訓章草〈急就章〉》,束之高閣30年。
作者單位 楊代欣: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
羅清華: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