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捐出工資總額的一半給希望工程,資助特困學生180多人;20載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于自身血量的10倍……“雷鋒傳人”郭明義的愛心奇跡令人震驚。他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所能釋放出的能量是多么巨大!
無私奉獻,參軍五年屢獲嘉獎
郭明義出生在普通的礦工之家,20世紀70年代,他的父親因勇救落井青年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范,并作為英雄集體的代表到北京作過報告,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母親因懂點醫(yī)術,經(jīng)常免費給人治病,深受鄰里贊譽。這些,都在郭明義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淳樸善良、助人為樂的種子。
郭明義1977年入伍,所在的部隊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縣,當?shù)靥鞖夥浅:?。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個起床,冒著嚴寒外出挑水。由于地面上結冰,腳下打滑,扁擔上的水桶不時擺動,濺出來的水灑在衣服上結成冰,挑水回來時他的身上經(jīng)常掛著冰塊,對此,他不叫一聲苦。挑滿水缸后,又忙著砍柴、生爐子、燒水,只為了能讓戰(zhàn)友們起床后馬上就用上熱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別的班去做這些事,常常是全排的事都叫他一個人包了。
1979年,他在廣播中聽到云南某地發(fā)生大地震的消息,馬上把自己入伍以來積攢的100多元津貼,全部寄給了災區(qū)。每次為部隊或地方運送物資,郭明義既是駕駛員,又是裝卸工,忙前忙后,一刻不停,在場的人無不深受感動。
服役期間,郭明義五次獲得嘉獎,并被評為“學雷鋒標兵”。
復員時,部隊首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郭啊,你是黨員,又是全師的學雷鋒標兵,到地方后可不能給部隊丟臉啊!”
時至今日,郭明義說:“30年過去了,這句話始終回響在我的耳畔。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選擇。從入黨那天起,我就選擇了跟黨走、多為別人奉獻的人生道路。”
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創(chuàng)一流
1981年,郭明義從部隊退伍回到鞍山鋼鐵集團。30年來,無論走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他都保持著一名革命戰(zhàn)士的光榮傳統(tǒng),傳承雷鋒精神,沿著雷鋒足跡成長進步,成為了新時期助人為樂的道德模范。
到鞍鋼工作后,郭明義始終以一名黨員、一名永不退伍的戰(zhàn)士的心態(tài),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一份真摯的情感投入工作。凡是對鞍鋼、對社會、對他人有意義的事情,他都會執(zhí)著地參與。
鞍鋼集團礦業(yè)公司齊大山鐵礦的采場公路蜿蜒曲折,長達40多公里。而這些公路,是維系礦山生產(chǎn)運行的“血管”,承擔著每年5 000多萬噸采剝總量、1 500多萬噸鐵礦石的轉運和輸出任務。一旦“血管”阻塞或斷裂,不僅會給礦山生產(chǎn)帶來致命的影響,而且將給國家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對國家利益非常珍視的郭明義,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采場公路。
如果不到采場,別人很難理解郭明義在工作中的艱辛與付出。在過去的15年里,郭明義每天早上4點多鐘起床,步行40多分鐘到達采場后,馬上安排值夜班的職工對生產(chǎn)的關鍵道路進行搶修。8點鐘,白班職工到崗后,他集中指導整修全采場的道路。礦山生產(chǎn)設備耗電量大,為了躲峰限電,下午才是生產(chǎn)的高峰期。為保證生產(chǎn),郭明義幾乎每天都和職工們搶在下午1點鐘之前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