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懂得生命的真諦,進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準確地自我定位。
所謂自我定位,說得通俗些,就是認清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
自我定位可以使你從盲目中解脫出來。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說:“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的跑道上都盲目地跟著別人跑。我覺得,要緊的是先停下來,退到跑道邊,先反省自己,弄清楚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去做,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跑。”只有這樣做,你才能擺脫許許多多精神上的痛苦和藩籬,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果知道自己是片綠葉,就不必與合抱之木爭雄。如果知道自己是條小溪,就不必與大海比壯闊。按照這樣的方式做,你就會生活得十分快樂,就會心安理得地盡自己的那份社會責任。然而,有許多人卻不是這樣,認不清自己是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隨波逐流,趨勢徇物,或好高騖遠,見異思遷,終日陷入痛苦的泥淖,豈不悲哀?
準確地自我定位取決于正確認識自己,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歌德年輕時,立志成為一名畫家,他勤勉不倦,曠日經年,畫技仍然平庸無奇。直到40歲,他在意大利目睹大師們的畫作后,猛然醒悟:即使自己窮盡畢生精力,也難在畫界有所作為。經過一番痛苦抉擇,他決定專攻文學,最終成為偉大的詩人。歌德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準確地自我定位花費了半生的光陰。孫中山早年曾立志懸壺濟世,幾經曲折,壯志難酬,原因是“治病救人難以救社會”,他毅然改弦更張,矯正“航道”,投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推翻了綿延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無數(shù)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要進行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憑一時的沖動,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興趣和感覺,更不能亂闖硬干,要像蔡先生所說的那樣退到“跑道”邊自我反省,“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善于取舍,避害趨利,才能選準自己的奮斗目標,進而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