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無一用是書生”,現(xiàn)緊縮為“百無一用”,泛指封建社會的文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沒有什么大作為;也可用作自謙之辭,自我貶低,形容自己毫無用處。但它的本義卻是抒發(fā)懷才不遇,譴責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此語典出清代詩人黃景仁(1749~1783,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的《兩當軒集·雜感》詩。詩云: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黃景仁是江蘇武進人,自幼家貧,4歲喪父,成年之前,祖父母及兄長相繼去世,全靠慈母含辛茹苦,東乞西討,相依為命,度過苦難的童年。他天資聰慧,從小立志發(fā)憤苦讀,9歲時便能吟出“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的詩句,被譽為神童。他16歲那年,在3000人中取得童生試第一名,考取秀才。他19歲時參加江寧鄉(xiāng)試,卻名落孫山,于是憤激地寫下這首《雜感》詩。這既是對封建社會腐朽官場的抨擊,也是發(fā)泄內心的不平。
由于封建時代不少文人自鳴清高,喜歡紙上談兵,結果一事無成,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也被人們用來嘲笑和譏諷那些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屑做的書呆子。在特定語境下,也可用來表自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