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紅霞
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初豫西的農(nóng)村,那里自然環(huán)境偏僻,物質(zhì)條件艱苦,勤儉節(jié)約觀念在當?shù)厝说念^腦中根深蒂固,我家也不例外。
父母是上世紀40年代末的人,曾飽經(jīng)風霜,對于饑餓的記憶刻骨銘心。因此,在離家百公里外煤礦上班的父親和母親非常節(jié)儉,從不舍得浪費。自我記事起,母親講得最多的就是要勤儉節(jié)約,告訴我們“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并身體力行地精打細算。尤其是我和弟弟去縣城讀初中后,每年都要將麥子交到學校食堂換飯票,這讓我家本來就不夠吃的麥子更加緊張了。于是,母親就在玉米、紅薯面上做文章,努力將這些粗糧、雜糧做出新花樣來。
我們村有許多柿子樹,每年都能分到好多柿子。母親把品質(zhì)好的柿子挑到城里賣錢,破的、賣相差的柿子除了曬成柿餅外,就將其與玉米面揉搓后曬干、磨碎,用來蒸饅頭、烙餅子,這種被稱為“柿糠面饃”的食物伴我度過了無數(shù)個饑餓的夜晚。雖然柿糠面饃味道獨特,香甜耐嚼,但是吃多了不好消化,容易便秘。久而久之,我們兄妹便對這種饃產(chǎn)生了抗拒,吃上紅薯面花卷饃便成為我們童年時的最大期盼。
每年秋季,母親將紅薯葉曬干儲存起來,再用蘿卜櫻做一大缸酸菜。整個冬季,我們家?guī)缀跻蝗杖投茧x不開白蘿卜、酸菜和紅薯葉菜。那時候缺油少鹽,做出來的菜味道并不好,吃久了更是難以下咽。于是,我便常常趁母親不注意把菜扔掉。母親發(fā)現(xiàn)端倪后,每次吃飯時,總是裝作無意的樣子盯著我。如果有剩飯菜,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講:“浪費糧食是要遭雷劈的,再說了,吃菜長頭發(fā)?!泵慨斅牭竭@些話,我就會把碗端起來,認認真真地把碗里的剩飯剩菜吃得干干凈凈。
母親不僅教育我在食物上節(jié)儉,還讓我節(jié)約紙張。記得1978年我剛上小學時,經(jīng)常在作業(yè)本上亂寫亂畫,還沒涂完一張又翻開新的一頁繼續(xù)涂。媽媽發(fā)現(xiàn)后嚴肅地告訴我:“要一行行、一個字挨著一個字地寫,寫完正面寫反面,然后把空白處當草稿紙用?!辈e出心裁地讓父親用桐木板給我做了個小黑板,用繩子一穿,隨身攜帶。這個黑板用了3年,省去了不少作業(yè)本。20多年過去了,如今我懂得了母親當年的行為,她勤儉節(jié)約的言行舉止深深地影響著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兄妹相繼參加工作,我不僅住進了小區(qū)電梯房,還買了轎車,衣食住行均有了質(zhì)的飛躍,但母親愛惜糧食、勤儉持家的作風一直沒變。
變廢為寶是母親節(jié)儉的一大絕招。我女兒嫌吊帶衫領口太大,不愿意穿,丟在了一邊,母親看見后,不僅把衣服的帶子改短了一點,還找來一塊顏色合適的布,做了一個蝴蝶結(jié)縫在胸口處,既收緊了領口,又不失美觀,讓衣服“起死回生”。過時的毛衫,母親做成了漂亮的椅子墊,既好看坐上去又舒服。女兒的T恤衫,她裁裁剪剪,給我的孫子做了棉褲,又用幾件顏色鮮艷的舊衣服給我的孫子做了一雙虎虎生威的鞋子。廚房里,我準備丟掉的奶粉罐、芝麻醬瓶、飲料瓶等,都被母親洗干凈裝上小米、紅豆等雜糧及各類調(diào)味品,像等待檢閱的儀仗隊排列得整整齊齊。她還將洗衣液瓶做成動物造型,裝上清水,掐下一枝綠籮、放一片銅錢草在水里,竟然成為飯桌上、窗臺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凡家中購物得的小盒、片紙,母親通通歸攏收齊,等周末賣給廢品收購站。她到市區(qū)探親訪友,能步行的絕不乘車,能乘車的絕不打車,就連去郊區(qū)爬山也經(jīng)常乘市區(qū)的免費公交車。有好多次,母親興致勃勃地與老姐妹們一同逛街,人家都是滿載而歸,而她往往空手而回,還大呼腰酸腿疼、口干腹饑。我問:“沒有滿意的東西嗎?”她喝完一大杯水,喘息片刻說:“太貴了。飽飽眼福也不錯,我衣服已經(jīng)這么多了。”我笑她:“都像你這般節(jié)儉,商家豈不要喝西北風了?”家里的水電煤氣,母親也摳得緊,絕不浪費。母親常常說:“細水長流,吃穿不愁。你們姐弟從小到大的吃穿用度、教育費用,就是這樣省出來的?!?/p>
母親的節(jié)儉,在糧食上更是表現(xiàn)到了極致。只要看到誰浪費糧食,她總是一副深惡痛絕的表情,說:“不能眼里饑肚子飽,吃不完就少盛點?!迸紶栧伬锸O曼c飯菜,她也總是變著花樣加工一下,吃不完的米飯、燜面炒著吃,剩下的土豆菜加面烙餅吃,洗好的青菜怕爛掉就烙成菜餅。這樣一來,不僅把剩菜吃出了新味道,還做到完全合理利用。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下,我和孩子們也漸漸改掉了浪費的壞毛病,全家總動員,實行起光盤行動。
現(xiàn)在,全家人能在家吃飯就不去外面吃。偶爾出去玩,在外面吃飯,也是按需點菜,實行光盤行動,決不浪費。如果確實菜點多了,沒有吃完,就打包帶回家,下頓熱了再吃。剛開始,兒子并不理解,直嘀咕我太“摳門兒”。我鄭重地跟他說:“我們家雖然條件改善了,但節(jié)儉的品德不能丟?!?/p>
身教勝于言教。在我的耳濡目染下,丈夫和兒女從開始的不理解,到主動參與其中,漸漸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現(xiàn)在,去市區(qū)辦事,兒子不開車也不坐出租車,騎上自行車就走;去爬山,女兒找來讀高中時穿的球鞋,美其名曰物盡其用,還將上高中時用的書包帶到大學用。前不久,我陪同讀研的女兒逛商場,她總是在品牌商品中挑選打折的性價比高的物品??此@樣,我心中暗喜,原來她已不知不覺間學成了我的樣子。
春天,我們兄妹帶母親去山上看杏花,母親邊走邊指點說:“這個是茵陳,那個是蒲公英。茵陳可以用來蒸菜吃、熬茶喝,蒲公英可以清熱解毒去火?!庇谑?,我們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挖起茵陳和蒲公英來,一會就挖了幾大兜。我們每年都會去田間地頭捋槐花、掐枸杞頭、薅野小蒜等野菜吃。吃這些養(yǎng)生又環(huán)保的野菜,除了嘗鮮外,更多的是紀念過去的艱難歲月,傳承節(jié)儉的家風。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威脅人類健康的同時,也給全球經(jīng)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我更深刻體會到母親的節(jié)儉其實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敬畏。不論時代怎樣變化,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地位,都應該牢記節(jié)儉,都要讓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成為我家代代相傳的家風。
家有“吝”娘是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