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在四川,賣飯的地方叫飯鋪,售酒的地方叫酒鋪,打醬醋油鹽的地方叫干雜鋪,還有藥鋪、當鋪、鐵匠鋪、棺材鋪……喝茶的地方自然就稱作茶鋪。不同的地區(qū)或環(huán)境中,也會有茶館、茶樓、茶坊、茶肆、茶園、茶社、茶室等稱謂,但民間最普遍的還是叫茶鋪。
走在大街小巷常聽人呼喚:“走,口子上坐茶鋪子!”這里的“茶鋪子”往往不是特指某一飲茶場所,而是一種統(tǒng)稱,更是一個約定俗成、極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號。因此,“茶鋪”一詞概括了飲茶場所的各種稱謂,又讓人感覺親切,具有濃重的“川味”。
油、鹽、柴、米、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百姓居家的“開門七件事”,其中“茶”字收尾似為末流,但對爽朗率性的四川人來講卻是頭等大事。因為四川人進茶鋪吃茶,早已不是解渴這等“低級”的生理需要,應是至高至偉的精神享樂。
四川是個好地方,優(yōu)越的四川人在優(yōu)裕的生活中,少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卻多了一份樂天率性的閑情逸致。憑了這份閑情逸致,泡泡茶鋪,成為他們追求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過去成都還流行過“三多”的說法,即閑人多、茶鋪多、廁所多,此傳統(tǒng)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衰,儼然成為了一道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景!
四川茶鋪的摻茶技藝獨步天下,它是堂倌師傅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歷練出來的一套行業(yè)本領(lǐng),天天做,熟能生巧,自然與眾不同,雖有助于茶興,卻并不以悅?cè)藶槟康?。如果要想通過堂倌這一特殊的行當了解四川茶鋪的文化特色,領(lǐng)略了他們精湛的摻茶技藝,僅僅才是個開頭。
擺龍門陣又叫“沖殼子”,北方話稱“侃大山”。據(jù)最初的解釋,龍門陣特指古代戰(zhàn)場用兵所擺的陣式,過去四川民間的說書人常在茶鋪中講述薛仁貴東征時大擺龍門陣的故事,其兵陣變幻莫測,復雜離奇,講起來又曲折迷離、扣人心弦,故四川人把講故事統(tǒng)稱作“擺龍門陣”,后來更引申為凡“扯閑談”者均是擺龍門陣了。
四川人好聚集扎堆兒的生活習性在茶鋪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扎堆兒圖啥?圖個相互交流,民間俗稱“擺龍門陣”,茶鋪是最適合擺龍門陣的場合。從茶客們眉飛色舞的行為舉止上,可以品味到日子是滋潤的,心情是舒坦的,生活是精彩的!
因生意而有了茶鋪,還是借茶鋪順帶做生意?都可能。反正泡一碗茶,在細啜慢聊中涉及錢財之事,休閑與維持生計兩不誤。正是茶鋪特有的人性氛圍使生意少了一些商戰(zhàn)中的硝煙與殘酷,多了一點兒世故人情味……
吃“書茶”是指在茶鋪中一邊喝茶一邊欣賞民間藝人的說唱表演。通常吃書茶在下午或晚上的某個時段,相聚者大多是些老面孔。一般吃書茶的茶鋪,為了穩(wěn)定茶客總要求藝人們表演一些長段子,日復一日接著來,也是茶鋪和藝人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
火把戲班與茶鋪結(jié)緣一方面是因茶鋪中聚集著大量的觀眾群,另一方面是因駐扎茶鋪的費用相對較低。茶鋪老板只管收茶錢,戲班得的是看戲人頭費,不存在場地支出。茶鋪與戲班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二者在共同利益的鏈接中艱難地生存。
“煙茶不分家”是茶客們的口頭禪。茶是老花茶,煙是當?shù)刈援a(chǎn)的土煙,俗稱“葉子煙”。茶可止咳化痰,煙能提神醒腦,二者相得益彰。對老茶客來說,煙一桿茶一碗,賽似活神仙!
麻將也好,棋牌也罷,玩起來廢寢忘食、爭分奪秒、沒日沒夜的!在茶鋪中設牌局來點兒小賭博,是為了尋求點兒適度的小刺激,輸贏都不會太過計較,只要打發(fā)了光陰,給平淡的生活增加些趣味兒,還有什么比這更要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