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為生活加速,汽車的話題應占據(jù)首要位置,它一直在扮演著埋葬慢生活方式掘墓人的角色,一開始開著它為的是快,這一多了,到處堵車,反而慢了,真應了那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還有,汽車的發(fā)明人當初絕沒有想到,這個原本只能給人帶來速度的機器,如今已造就成人類最大的面子工程,尤其在中國的那些經(jīng)常堵車的城市,汽車的速度已無太大實際意義,外形和牌子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你是夏利的“芯”但只要套上一個賓利的外殼,照樣能唬人。有錢人有戴非名牌舊手表的,真的很少有開一輛爛牌子舊汽車的。提到汽車這玩意兒又不能不提到美國。汽車率先出現(xiàn)在歐洲,至今也是歐洲貨好于其他地方。但把汽車制造形成一種規(guī)模,繼而推向大眾化,最終在世界各地泛濫成災的則是美國人。汽車是當今世界高碳環(huán)境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同時也嚴重擾亂了人類兩千年以來的通行規(guī)則,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美國大城市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堵車,50年代就已經(jīng)一家兩輛,上世紀末又流行大排量SUV或家用旅行車“VAN”。
其實自駕車上下班的風氣在歐洲一直就沒怎么流行起來,反之,乘公共交通上下班除了在美國少數(shù)幾個大城市外,簡直就是讓當?shù)厝诵Φ粞赖囊患?。為了?jié)省時間和方便,美國人到街口的小鋪子買兩節(jié)電池都要開車去。一要快,二要方便,至于其他問題,美國人統(tǒng)統(tǒng)拋在腦后。
此外,世界各國都沒有像美國人那樣竟然愛開小卡車(俗稱皮卡)的,當年美國首富山姆·沃爾頓就開一輛雪佛蘭皮卡上班。不明就里的人說他勤儉樸素,其實不然——真正的好皮卡并不便宜,3至4萬美元一輛的不稀奇,且通常耗油量極大。這類專為美國人量身打造的小卡車,駕駛室相當舒服,里面設(shè)施一應俱全,絕不比一般轎車差;我還看到超高底盤后面還帶四個輪子的載重皮卡,比咱們的四噸卡車小不了多少,當然也是一個人開??吹贸鰜恚欠N縱橫四方居高臨下的感覺,奔馳、寶馬轎車都比不上。了解美國生活方式的人知道,美國人最大的嗜好一不是抽、二不是賭,也不是沒事泡酒吧,而是倒騰家。
尤其是美國歐洲白種人后裔,最愛逛跳蚤市場、古董店,買賣舊貨。所以當年希拉里·克林頓作為總統(tǒng)夫人來北京的時候,點名要去潘家園和紅橋小商品市場。按理說這些地兒,應該不是有特殊身份的人去的地方,為了幾個人清場也不是、不清場保衛(wèi)工作難度大;沒轍,怎么勸都不成,最后希拉里是早上六點去的潘家園,真不嫌累。美國大使館的內(nèi)部手冊上,也把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和紅橋列為最重要的旅游景點,由此可見美國人對舊貨之偏愛。美國人的住房通常都大,除了市中心,郊區(qū)的房子三四百平米是一般的。這樣的房子經(jīng)常還只一兩個人住,倒一杯咖啡還得上下樓,叫老婆過來吃飯得打電話……這些都不算稀奇,真佩服他們能耐得住寂寞。美國中產(chǎn)以上的人閑著沒事干,倒騰來倒騰去布置家,就是一大消遣。到美國的書店里走一走,在專售畫冊
的地方,你看吧,品種最多的既不是攝影的,也不是教你旅行的,而是形形色色介紹生活方式家居文化的書。閑著沒事倒騰家的傳統(tǒng)來自北歐諾曼人,后經(jīng)不列顛和日耳曼發(fā)揚光大。歐洲北部冬天漫長,不適宜戶外活動,只能在屋子里干干這摸摸那,所以捎帶也養(yǎng)成了愛閱讀的習慣。美國的歐洲移民將此遺風帶到新大陸,今天買個歪桌子,明天弄個破柜子,時不時地還DIY(自己動手);DIY其實不是為了省錢,主要是為了“殺時間”,東方人未必學得來:一來是沒地方,二來是DIY并不簡單,光汽車庫里那些眼花繚亂的工具,就是一大筆開銷。美國滿打滿算不過200多年歷史,平常一件東西幾十年都敢說是古董。10年前我在華盛頓親眼見到一套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生產(chǎn)的三層玻璃書柜,三合板的,開價900美元。一問為什么這么貴,老太太回答說是古董。一件東西這么容易就變成古董,你說這日子過得能不顯快嗎。
美國人在改變世界慢生活方式上顯然做出了別的任何國家難以替代的貢獻。半個多世紀前,當“環(huán)境污染、碳排放量、能源危機”這些新名詞還躺在字典里的時候,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高出世界其他國家一大截,同時生活節(jié)奏也快出一大截。美國家庭一味追求生活質(zhì)量和節(jié)省時間,超前使用了許多其后幾十年才陸續(xù)進入別國家庭的消費品。原來有許多東西是屬于公共使用的,美國人則興把什么什么都帶回家。有一個饒有趣味的事實可以說明美國曾經(jīng)的生活水平與當時世界(包括除美國以外最高的)的距離有多大。1942年初,美國國會通過緊急法案,為了保證在公路上行駛的將近4000萬輛汽車(那時美國以外所有國家的汽車加起來就這么多)照常運行,頒布了限速規(guī)定,并大力號召結(jié)伴駕車和騎自行車出行,還特地印制了一份“單獨駕車出行無疑與希特勒為伴”的招貼畫,但收效不大。同年3月,美國戰(zhàn)時生產(chǎn)委員會又頒布M-126號令宣布停止生產(chǎn)40多種民用產(chǎn)品,長長的一份單子,不公開倒也罷,一經(jīng)公開世界大嘩,里面95%的東西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原本就不存在。其中有金屬辦公家具、收音機、冰箱、縫紉機、化妝品、加厚落地窗簾、不銹鋼水槽、塑料及金屬發(fā)卡、包食品專用錫紙、電熱水器、花園除草機、鋁制餅干模子、烤面包機、電唱機、照相機等,而同時在英國和蘇聯(lián),被列入定量名單的只有面包,其他東西不用說,限不限制反正別地兒沒有。
慢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逐漸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本性就是急于求成,而對后果考慮得不多。有許多東西,都是人們急于看到成果,恨不得一口氣就吹成。最早是衣服,其后是照相,從原材料到成品,越快越好。18世紀前,世界上還沒有銷售成衣的概念,所以也沒有售賣成衣的商店,當時人的想法與現(xiàn)在正相反“衣服先不論大小肥瘦,還都同一個式樣,做好了有誰會買呀?”所以無論窮富,一律買布料由裁縫店做,式樣自定,快則幾天,慢則個把月。制成成衣銷售的模式起源于法國,當時只針對“等不及”的少數(shù)富人,每件衣服只做一件,顯然,再靈光的裁縫也不可能一口氣把剛買的布料做成衣服。后來為了迎合大眾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時降低成本,使得在商店里購買成衣的選擇后來居上,終成主流,買布料讓裁縫做衣服的人倒成極少數(shù)。眼下,對普通大眾來講,衣服式樣重了不要緊,現(xiàn)買現(xiàn)穿、價廉物美才是最重要的。
心想事成、不等就來的好事,近在眼前的一例恐怕就要算是照相機了。再早的不說,原先照相想立等可取,除非毛主席、周總理,副總理都不敢提這要求。即便哪位大人物等著要照片,甭管三七二十一,哪怕只要一張,整套程序也是半個不能少,先把膠卷沖出來,迅速烤干,上放大機,放出照片后再烘干,幾個小時就不得了了。但膠片相機的缺點是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得要等底片沖出來才算數(shù),要想看到正片的效果就更麻煩,印樣片郵票那么大的看著不過癮,6寸以上的必須借助機器放大,碰上工人下班或者機器出毛病,性子再急也沒用。總之,一切的一切,對于如今的數(shù)碼攝影來說都不是問題的問題,當年都是問題。
到了1972年,近代攝影術(shù)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又是在美國,當年集光學、化學染色技術(shù)、微電子學于一身的一次成像寶麗來照相機問世了。當時寶麗來相機的銷售口號是“對著就拍,一拍既得”,這正中全世界“等不及”的人的下懷,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還是貴了點”。1972年美國《生活》畫報和《時代》周刊幾乎同時用它做了封面,異口同聲稱之為“人類工業(yè)史上的超凡成就”。我曾經(jīng)親眼見過一款“古董”寶麗來,相機本身是塑料的,封套卻是牛皮的,而且做工非常精細,可見寶麗來當時的定位并非大眾化,而是迎合少數(shù)照相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寶麗來相機是快節(jié)奏時代的產(chǎn)物,來勢洶洶,大有早晚取代膠片相機的架勢。但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也是無所不破的試金石,還不到10年,由于寶麗來照相機必須使用高成本的相紙,核算下來真不便宜,且照片質(zhì)量不佳,時間長了還會褪色,所以銷量始終徘徊不前,致使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tài),于是曇花一現(xiàn)般,九年后即關(guān)張。
快捷方便是人類出于本能的追求,上個世紀80年代最大的勝者一個是剛剛提到的寶麗來相機,再有兩個后任者一是著名的索尼Walkman音樂隨身聽,還有一個是磁帶錄像機。Walkman的下場要明顯好于其他兩位,它于2010年10月才正式停產(chǎn),30年里全球銷量超過2.2億部,也就是說有至少2億多人,在它播放的音樂激勵下,加快了行進的步伐,從慢哉悠哉的生活里漸行漸遠。
早在30年前,最聰明的人也沒想到竟然有數(shù)碼相機這玩意兒。相關(guān)制造廠商老在膠片上打主意,不是將其尺寸改小,就是增強感光度,誰也沒料到,今天的相機與膠片徹底絕緣;感光度及文件大小可以自設(shè)、拍完即看、不滿意即刪、刪完再照、拿回家還可以自己做后期處理……數(shù)不清的好處,數(shù)碼相機如今都做到了,且不論質(zhì)量如何,單憑速度,比原先的照相機就不知快了多少倍。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從有了電腦、手機、汽車等提高生活效率的東西之后,人的日子反而越過越緊張,屬于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都跟打仗趕任務似的,過去的悠閑逐漸成了奢侈。昔日的百萬富翁如今只是個小康水平,原來有沒病裝病“泡病號”的,現(xiàn)在有病也得扛著,一大批住著寬敞房子的老人身邊卻沒個人,孤男剩女一大堆等等現(xiàn)實,倒讓我不禁懷念起過去的“慢生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