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點也不仇恨穆斯林,我承認歐洲有很杰出的穆斯林人,事實上,我也有幾個交往多年的穆斯林朋友,有些我至今還很尊敬,但這不意味著我就同意伊斯蘭人進入歐洲。到2020年,一旦我們掌權(quán),所有那時未被同化的穆斯林都要被驅(qū)逐出境?!?br/> ——摘自布雷維克《2083年:歐洲獨立宣言》
血腥的“失敗”
布雷維克的“心傷”
“他是個瘋子,豬狗不如的畜牲?!?br/> 7月22日的挪威慘案發(fā)生后,許多歐洲人的第一感覺是“我們又被穆斯林襲擊了”。然而,當兇手的真面目登上各大媒體頭條時,全世界都驚呆了:那是一張地地道道的挪威人面孔。
當人們對某人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時,最本能的想法就是他“發(fā)瘋”了。然而,這個名叫布雷維克的32歲挪威人就只是因為“發(fā)瘋”才做出如此暴行嗎?慘案發(fā)生后,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被披露出來,人們的認識也在深化,從對事件最初的震驚變成了對事件所反映出來的深層原因的震撼。
在布雷維克的個人網(wǎng)站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耗費三年、用英語完成的一篇超過1500頁的文件,取名《2083年:歐洲獨立宣言》。正是這篇文件,成為人們了解布雷維克作案動機以及案件背后深層因素的鑰匙。
在這篇宣言中,布雷維克將許多歐洲國家領(lǐng)導人、記者和公眾人物列為“A級叛徒”,認為他們應該被“執(zhí)行死刑”,原因是他們允許多元文化存在和移民進入。英國王儲查爾斯和前首相布朗、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歐洲聯(lián)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都在這個名單上。布朗甚至被與納粹德國頭目希特勒并稱為“戰(zhàn)爭罪犯”。按布雷維克的說法,希特勒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叛徒”,原因是他當年有實力“解放”耶路撒冷及周邊地區(qū),卻沒有那樣做。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前閣員斯特勞同樣是“目標”。斯特勞在工黨政府內(nèi)先后任內(nèi)政、外交和司法大臣。布雷維克稱,兩人“隱瞞”了一項計劃,即允許更多移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