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認(rèn)錯這事,越來越難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氣大、粉絲多,就越難。要么矢口否認(rèn),要么倒打一耙,要么把水?dāng)嚮?,甚至把質(zhì)疑他的人統(tǒng)統(tǒng)說成是“文化殺手”。痛痛快快說聲“對不起,我錯了”的,幾乎沒有。
于是國人感嘆:這究竟是怎么了?
感慨也很自然。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似乎很鼓勵認(rèn)錯。誰不知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蝕)焉”?但不知是否有人想過,這其實要有資格。資格,就是“君子”。改正錯誤,當(dāng)然都崇敬他。如果是“小人”,犯了錯誤,有可能“人皆見之”嗎?不可能。改正錯誤,有可能“人皆仰之”嗎?更不可能。認(rèn)錯,是不是要有資格?
秦漢以后,皇帝以外,包括官員,所有人都沒資格認(rèn)錯,只能“認(rèn)罪伏法”。甚至沒有罪,也要聲稱有罪,比如上奏時口稱“誠惶誠恐,死罪死罪”。無罪而稱死罪,哪有真實可言?不過是一種“姿態(tài)”。真正的錯誤,也就不會有人去認(rèn)。結(jié)果,認(rèn)罪也好,認(rèn)錯也好,便都變成了“表演”。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批判自己固然是自我救贖的途徑,逼人檢討也是搞垮別人的手段。因為一旦檢討,承認(rèn)錯誤,就意味著“有了污點”,在氣勢上就“落了下風(fēng)”。就算這會兒不整你,把柄卻落到別人手里了,隨時隨地都可以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我們畢竟不是皇帝,誰都擔(dān)不起這風(fēng)險。
不會認(rèn)錯,也就不會道歉。
不會認(rèn)錯,也就不會批評,甚至不會提問。比方說,開口就問人家的動機,甚至預(yù)設(shè)一個“道德污名”,問人家是不是。同樣,要為自己或自己人辯護(hù),也是拿對方的動機做文章。其實動機這事,往往無法證明。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毫無意義。有分量的批評,都是擺事實、講道理,或者看事實有沒有出入,或者看邏輯有沒有漏洞,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惜,這種方法,我們常常不會。
那么,我們何時才能學(xué)會認(rèn)錯?恐怕任重而道遠(yuǎn)。別的不說,面子這關(guān),就多半過不去。中國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無滾圓,人無十全”;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別人出錯,更不能容忍別人挑錯。在我們看來,犯錯誤是丟人的。犯了錯誤又被“揪出來”,就更丟人。
因此,不但自己不能認(rèn)賬,粉絲擁躉們也要一哄而上,百般抵賴,誓死捍衛(wèi)。哪怕說得漏洞百出、邏輯不通,也得死扛著。死扛著也振振有詞:對社會名流和成功人士的追究,會導(dǎo)致斯文掃地、體面無存,打擊我們民族的自信心。
這可真是奇談怪論!難道我們民族的臉面是紙糊的,一捅就破?難道我們民族的自信是塑料的,一烤就化?真金不怕火煉,事實就是事實。認(rèn)不認(rèn),事實都不會變。不認(rèn),只能顯得心虛;認(rèn)賬,則至少像條漢子。比較一下,哪個更體面,哪個更丟人?
?。◤堉偃]自《做人與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