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同事,多年的社會新聞記者,令我最佩服的一點是,他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哪怕再吸引眼球也不做。
有次他來給我講了個故事:
一個北方鄉(xiāng)村姑娘,長得高挑美麗。因給父親治病缺錢,到城里當了“發(fā)廊妹”。父親去世后,她洗手不干,換了個小鎮(zhèn),做真正的美容美發(fā)。
誰知一天碰到當年老熟客,要她陪他“玩玩”。她斷然拒絕。他哈哈大笑,當著眾人面抖摟出她的不堪過往。她掩面逃離了小鎮(zhèn)……
小鎮(zhèn)離姑娘家所在村落很近,這下連家鄉(xiāng)也難回了。她出走,走到盡可能遠離過去的地方,就來到了杭州。
身處底層的女子,外形太惹人注目,難說是禍是福。求職中很快又有人打她“那方面”的主意,她走投無路欲尋短見,被人救起并送到了報社。
在我同事作出為她守住秘密的承諾后,她和盤托出了一切,希望得到記者幫助,能在這城市活下來。
同事是有名的熱心人士,在這城市里人脈頗廣,很快幫姑娘找到活兒。姑娘本人也爭氣,努力學習電腦、外語,把一份辦公室文秘工作做得很出色。
同事和我講起這個故事,說想做篇文章,主題很積極——我們的城市接納失意、絕望的人,讓他們在這里充滿希望地生活、工作。當然,人名地名都必須化掉。
很快文章做好了,姑娘卻央求慢慢見報,因為她與同單位的小伙子戀愛了,怕節(jié)外生枝。
后來姑娘提職了,結婚了,生孩子了……直到今天,文章也沒有見報。
同事幫她守住了她的過往。
為什么忽然說起這個?本來,我也該守口如瓶的。
是因為看見一篇報道,一個站街女被殺,她的三個正在上學的女兒無人供養(yǎng),很多好心人,包括警察、律師、銀行職員、市民都出手相助……
文章的大標題是《請你們和我們一起守住這個秘密》,因為站街女的女兒們并不知道她們媽媽的錢是怎么賺來的。
可是,還守得住么?所有的媒體都轉(zhuǎn)發(fā)了,我上網(wǎng)一查,已經(jīng)有了十幾萬條。
真正有責任感的記者,他的采訪報道,有時要堅持發(fā),有時要堅持不發(fā)。
(李志宏薦自《今晚報》)
責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