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課程重新定位,對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拓展與遷移訓練,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guān)系,進行科學合理的拓展與遷移,使學生在語文能力實踐中得到應用,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拓展;遷移
教育部頒發(fā)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從而改革語文的教與學的模式,達到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描繪的“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其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xiàn)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即是拓展、遷移訓練?!巴卣古c遷移”沖破“課本”的約束和限制,得到了廣大師生和語文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因為他能使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得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變“學教材”為“用教材”。那么,如何在拓展、遷移的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下面就這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建構(gòu)兩個平臺,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guān)系
語文教學活動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chǔ)上的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那么,語文教學中的拓展、遷移訓練,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這就需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建構(gòu)好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平臺,以便使訓練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首先,要建構(gòu)好教師教學的平臺。語文教學中的拓展、遷移,實際上就是對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進一步深化和延伸,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從大語文的角度,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占有大量的資料,并能有目的地運用好這些資料進行訓練。比如,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僅僅按照教材中的短文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就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口語交際要求,廣開思路,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資料,設計好種種口語交際情境,以便在課堂上,通過大量的拓展、遷移訓練,不斷糾偏,以臻完美。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例如,在講《鄉(xiāng)愁》一文時,為了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筆者在教學時采用了擴展閱讀的教學方法,利用手中的資料對學生進行遷移訓練,因為“鄉(xiāng)愁”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歷代以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為主題的詩篇數(shù)不勝數(shù)。
?。?)臺灣詩人彭邦楨的《月之故鄉(xiāng)》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
?。?)臺灣詩人舒蘭的《鄉(xiāng)色酒》
三十年前/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正年少/你圓/人也圓/三十年后/我從椰樹梢頭望你/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你滿/鄉(xiāng)愁也滿/
?。?)李煜《相見歡》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br/> 這些現(xiàn)代詩歌和古典詩詞,雖然所用意象不同,描繪場面不同,但都表達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