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自由學校(die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1],按照德文字面上的意義是指可供自由選擇的另外學校。在德國教育界,這類學校不同于公立學校,處于特殊地位。
一、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簡況
德國另類自由學校,不管是私人經營還是與社區(qū)合作,都要符合德國聯(lián)邦政府私立學校法的規(guī)定。它們也可以申請成為公立學校的補充學校,但必須先取得國家的準許,同時要受地方政府的監(jiān)督,在學校的學習方針、學校設備、師資水平等方面都要符合公立學校的要求和標準。
據(jù)資料顯示,直至2008年9月,德國境內一共有51所已經得到政府核準的另類自由學校,其中絕大部分是私立學校,但是也有幾所學校是與地方政府或社區(qū)合作辦學。另類自由學校中既有小學和中學,也有十年一貫制的學?!,F(xiàn)今學生總數(shù)大約是1 600人[2]。學校采用全日制和非寄宿制,許多學校設立自己的托兒所或幼兒園,學校每個年級通常都只有一個班。學費以家長收入為依據(jù),每個學生的學費也不一樣。
1.另類自由學校對公立學校的批判
近幾十年來,德國另類自由學校之所以增長迅速,主要原因是公眾對于德國傳統(tǒng)學校的不滿,這些不滿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一是傳統(tǒng)學校內缺乏民主精神,以分數(shù)和留級方式作為控制手段來維持學校紀律;二是傳統(tǒng)學校的課堂學習方式僵化,絕大部分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教科書內容主觀,意義空洞;三是傳統(tǒng)學校偏重智育,與社會脫節(jié),忽略工藝、藝術、音樂等課程;四是傳統(tǒng)學校的學習缺乏實際體驗,忽視知識與生活的關聯(lián)性,學校提供的課程安排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存在鴻溝[3]。概括而言,德國公眾對于傳統(tǒng)學校課堂上傳授過多抽象的知識感到失望,因此決定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所以,在另類自由學校,首要任務是要盡可能讓青少年學習“如何去學習”,并希望透過學校內團體的力量,培養(yǎng)年青一代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獲得知識和能力。
2.另類自由學校的共同特征
德國絕大部分另類自由學校并沒有明確詳細的學習方針及目標,但是所有另類自由學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4]:一是學校環(huán)境安適,以小班編制。大部分德國另類自由學校每個年級都只有一個班,每個班1~12人。二是由學校提供不同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學習。三是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包括學期教學、周計劃教學、戶外教學等,強調互動。四是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經驗結合,強調過程重于結果。五是強調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例如,設計跨學科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情感表達等。六是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比如用學生學習發(fā)展報告代替分數(shù)等。七是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追求的教育理念和世界觀。例如,烏茲堡學校的生態(tài)世界觀,康梅尼學校的基督教道德觀。八是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比如,有些學校讓家長負責環(huán)境清潔方面的工作,有些學校則讓家長參與教學或行政工作。九是教學管理方式靈活。有些學校采取統(tǒng)一上下課的方式,有些學校除了統(tǒng)一用餐和午休時間以外,沒有統(tǒng)一的課表。
3.德國另類自由學校聯(lián)盟及宣言
1978年,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相約集會,討論治校經驗,并嘗試校際間的合作。1986年,第16次另類自由學校聯(lián)邦集會在沃普塔舉行,并發(fā)表八項宣言。1988年,德國另類自由學校聯(lián)盟成立。以下是德國另類自由學校聯(lián)盟八項宣言的主要內容[5]。
第一,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問題,例如地球環(huán)境、戰(zhàn)爭、貧困等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式由人類來解決。前提是這些人必須是生活在民主而且可以自行負責的群體環(huán)境中。另類自由學校就是要竭盡全力給孩童、教師、父母提供這樣的環(huán)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享有自主和民主。這是另類自由學校最重要的政治訴求。
第二,在另類自由學校,孩子的童年是一個孩子有權力要求自決、得到快樂和滿足的獨立生命階段,而非成長為大人的訓練階段。
第三,另類自由學校提供一個成長的空間,讓孩子的各種需求,如即時表達意見、自行分配時間等自由得到滿足和發(fā)展。
第四,另類自由學校擯棄傳統(tǒng)上為了管教孩童和維持紀律而采用的恐嚇方式,認為孩子之間或是孩子和大人之間的沖突應用共同訂立的規(guī)則來解決,而且所訂的規(guī)則可以由雙方協(xié)議改變。
第五,另類自由學校的課程內容必須參考孩子的經驗,由孩童和教師共同商議訂立。學科內容的選擇是孩童和教師根據(jù)自身經驗進行意見交換的過程。學習模式必須具備彈性和多元化,兼具游戲性。
第六,在知識的傳授上,另類自由學校必須采取開放、革新的態(tài)度,為學生開啟一道非傳統(tǒng)的知識之門,以解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問題。
第七,另類自由學校是自我管理的學校,自治的形式是在民主的架構下,綜合家長、教師和學生的經驗進行。
第八,對所有學校成員而言,另類自由學校是一個可以隨時調適自我、改變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命觀感的空間。
二、法蘭克福自由學校的辦學情況
德國另類自由學校辦學情況可通過法蘭克福自由學校為例窺見一斑。法蘭克福自由學校成立于1974年,學校共有50個學生(年齡在3~13歲之間)、10個老師,外加1個廚師。該校的教育宗旨是倡導獨立思考,反對權威。學校不分班級,沒有固定的課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什么、在哪里學、什么時候學等。3歲的學生如果有興趣,可以跟著13歲的學生一起學習算術或語言。如果某個學生某天沒有興趣學習,他可以在操場上整天蕩秋千,也不會有教師反對。教師和學生是平等關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他想學的東西。學校沒有作息時間表,更沒有成績分數(shù)。對此,教師的解釋是,分數(shù)帶有權威性質,在這個反權威的學校不應該存在。學期結束時,學生家長會收到一封長信,信件的內容是教師對學生一個學期各方面表現(xiàn)的評語。
現(xiàn)舉例說明這50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去阿爾卑斯山春游一周,全體學生都圍繞著“阿爾卑斯山”進行主題學習。有的學生研究高山植物,可能研究到史前社會;有的學生研究地理,也許會研究到板塊碰撞;有的學生研究火車歷史,或許從蒸汽機車一直研究到磁懸浮列車。最后,每個學生要寫一篇文章,把研究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周就這樣過去了。
該校每年招收3~6歲的孩子。學校設置了一個招生委員會,由一名教師和兩名家長組成。委員會通過和學生家長的談話,最終決定是否招收該生。等孩子到13歲的時候,必須進入地方公立學校學習,為此學校專門為11~12歲的孩子配備了教師,幫他們進行準備。
該校的教育觀念和培養(yǎng)目標是什么呢?學校創(chuàng)建者表示: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都是有正義感、善良、有能力養(yǎng)家糊口的納稅人。筆者認為,擁有這些特點的公民是一個最普通也是最可貴的公民。一個健康的社會,就是由無數(shù)這樣的公民組成,能夠培養(yǎng)出這樣的公民的學校就是一個好學校。[6]
三、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
1.對我國基礎教育存在問題的思考
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偏重智育,以考試和升學為主要目的;課程缺乏整體文化內涵;教材內容偏難,與生活脫節(jié);過分注重紙筆測驗,重視分數(shù);強調教育教學的統(tǒng)一化,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個體特征;特殊教育對象、少數(shù)民族學生、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學生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等。與德國學校教育相比較,我國存在的教育問題并不特殊。與德國一樣,我國也進行了教育改革。但是,為什么我國的教育改革成效甚微?我們需要檢驗和反思改革的理念、形式及目標。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的辦學實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
2.對我國教育制度及辦學體制的思考
我國教育制度的特點是國家統(tǒng)一集權管理,容易形成全國學?!扒R幻?,千人一模”的局面。在這種教育管理狀況下,在學校中進行課程改革比較困難。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的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事,它牽涉到國家整體教育管理體制的變革及相關政策問題。
3.對我國教育改革方向和內容的思考
依據(jù)“三個面向”的精神,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可歸納為素質教育、現(xiàn)代教育、國際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培養(yǎng)青少年的思想、情操、知識、技能等,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F(xiàn)代教育強調青少年要掌握科技知識,具備科學精神。國際教育則強調培養(yǎng)青少年的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尊重、理解和欣賞各種文化與族群的意識。筆者認為,借鑒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的理念,學校教育要結合社會其他方面一起考慮才行。例如,學校重視紀律秩序,但青少年通常不喜歡過度約束,青少年這種“亞文化”行為,主要是在反抗成年人主導的社會文化。許多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獨立,但當孩子們的確變得很獨立,具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時,成年人反倒大驚失色。因此,如果教育改革不能兼顧教師、學生、家長多元并存的事實,不能促進學校和社區(qū)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將無法實現(xiàn)其目標。正如阿普爾所說,教育不應該使個人喪失對其所生存的社會及種族、性別、階級和宗教的強烈關懷,課程、教學、評價也不可以脫離整體社會文化的脈絡而孤立存在[7]。總之,教育改革不僅僅只是改革教材教法,必須考慮多種文化因素,綜合進行。
4.對我國傳統(tǒng)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等方面的啟示
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觀念認為,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智力,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教師教授;另類自由學校則認為,學校是給學生一個可以隨時調適自我、改變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命觀感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有機會去冒險,體驗人生,身心得到成長。傳統(tǒng)的教師觀念認為,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知識權威;而另類自由學校的教師則是學生的生活伴侶、游戲伙伴、談話對象及雙邊協(xié)議簽訂者。傳統(tǒng)的學生觀念認為,學生是幼稚的、無知的、可塑的、依附的以及無個人意志的;另類自由學校的學生則是獨立的、自主的、有個人意志的、有民主權利的、保持個性的主體。這種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代表了現(xiàn)代社會對于教育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教育改革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源泉。
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建立在德國國家文化基礎之上,我國有自己的國情和特有的文化,決不能照搬、照抄他國的教育改革做法。但德國另類自由學校的創(chuàng)設的確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新了改革思路,豐富了教育思想,將會給我國學校教育的改革帶來有益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Bo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