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張毅
2011年4月,中國車市出現(xiàn)自2009年2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5月再次負增長,6月略有好轉。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915.60萬輛和932.52萬輛,同比增長2.48%和3.35%,比2010年32%的增速回落了約29個百分點。中汽協(xié)也將對車市整體增幅預測由年初的10-15%調低至5%。一時間,中國車市上凄風苦雨之聲四起。那么,該如何客觀看待車市增速放緩的現(xiàn)象及遭人詬病的限行限購政策?車企又該如何破局呢?
筆者認為,所謂的“低迷”只是車市由高速增長期步入到平穩(wěn)發(fā)展期。加入WTO以來,中國汽車銷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2009年的經濟刺激政策,以及一系列汽車消費刺激政策使得銷量增速達到50%,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銷售國。隨著刺激政策效力的釋放,2010年乘用車銷量增速較2009年有所放緩,但仍達30%。僅僅兩年的時間,中國汽車銷量實現(xiàn)翻番。因為有了前面高增長的鋪墊,可能很多人還不習慣眼下的增長速度。
另外,2010年四季度的搶購風潮提前釋放了消費能力;國家取消購置稅優(yōu)惠、汽車下鄉(xiāng)、以舊換新政策的取消;油價持續(xù)攀升;日本地震等因素也對車市增速放緩有所影響。
目前的汽車產銷增幅下滑,并不代表車市下滑。最近,一些汽車廠家陸續(xù)公布了上半年的產銷數(shù)據(jù)??傮w來看,日系品牌除日產外都同比下降,而歐美品牌,包括一些自主品牌,依然保持了兩位數(shù)的增長。
另一方面,從前5個月的具體車型的產銷情況來看,國內車市并不算差。轎車同比增長7.09%,MPV增長13.35%,SUV增長29.58%;同比下降的主要是商用車和乘用車中的交叉型乘用車。商用車產銷之所以下降,主要是由于油價高和公路亂收費、亂罰款,大大提高了物流成本,導致購車意向下降。交叉型乘用車下降主要是政策原因。今年年初取消的優(yōu)惠政策,如購置稅減征、汽車下鄉(xiāng)、以舊換新,全部和交叉型乘用車有關。而唯一保留的節(jié)能汽車補貼,交叉型乘用車由于技術含量低又享受不到。
過去10年,中國的汽車年產銷量由200多萬輛激增到1800萬輛。短短幾年,許多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增加了近10倍,而交通路網卻增長緩慢。在車多路少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城市交通崩潰,唯一的辦法是實施交通需求管理。對車輛出行進行必要限制,已成為當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基本原則??梢灶A見,未來將有更多的城市實施限行措施,對車輛的使用進行一定的限制。但限行限購對汽車的增長應該影響不大,其造成車市增速放緩的提法并不準確。目前,實行限購的城市只有北京和貴陽兩地。北京影響的只是本地市場。至于最近剛剛開始實施限購的貴陽和北京并不同,限購區(qū)域僅限于一環(huán)內,而且只是一種臨時措施。貴陽限購的實質是限行。
破解城市的道路擁堵以及環(huán)境污染難題,公共交通應該承擔更多的任務,為新增車輛提供能源空間,私人用車作為補充;同時發(fā)展新能源車,提高傳統(tǒng)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就目前而言,應該鼓勵消費者熱賣冷用,這將成為未來中國汽車消費的主要模式。國外許多大城市的汽車擁有量遠遠高于國內一些城市,但交通擁堵并沒有國內嚴重。我國單車油耗高,是國外的兩倍,主要是出行頻率高。隨著公共交通不斷完善,大多數(shù)私家車主上下班不需要開車,節(jié)假日才用車。所以鼓勵購買、合理使用,將成為國內汽車消費政策的重要內容。
受國家利好政策支持,銷量大幅增長的自主品牌,當市場進入冷靜期,應該好好修煉內功。首先,提高質量。目前,我國自主汽車的市場核心競爭力沒有凝聚成型,在中低檔汽車市場的競爭力中還是以價格取勝。在汽車制造核心技術方面,我國跟國際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國內汽車集團對于研發(fā)的投入也不足。其次,提高售后服務水平。雖然許多汽車廠家都非常關注顧客滿意度,但售后服務水平明顯低于發(fā)達汽車國家。比如汽車發(fā)達國家普遍實行4到5年的保修期,而國內廠商約定俗成地執(zhí)行著2年或3年6萬公里的保修期,未能實現(xiàn)與發(fā)達汽車國家的“接軌”。而之所以國內汽車保修期限較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場太好,需求太強勁,車市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而非服務上。所以國內車企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中國新時代 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