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林
有感于委員對警車開道不安
□ 曹 林
前幾天某明星參加北京交管局春晚時忘帶演出服,然后交管局警車開道幫其回家取衣服,事后該明星在微博上炫耀這種特權時,激起網眾的憤怒并成為一起公共事件,向來不招輿論待見的“警車開道”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適逢地方兩會正在召開,為保證會議準時進行,代表委員開會時一般都會有交通管制和警車開道,明星的“警車門”也一起讓被警車開道的代表委員們陷入了尷尬。
北京市政協(xié)港澳臺僑工作顧問、英國道豐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許為平對被警車開道如坐針氈。他在政協(xié)會議發(fā)言時表示:非常感謝政府給我們提供的便利,特別是交通便利,昨天一路警車開道,但是北京的交通已經很擁堵了,我們作為委員是來給政府出主意的,怎么能享受這種特權呢?許為平委員對警車開道的不安,贏得輿論一片掌聲。
有人不僅理直氣壯地享受特權,還引以為榮地向周圍的人炫耀特權,以特權凸顯自己高人一等,以特權顯擺自己的身份,他們以為人們會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態(tài)來羨慕他們的特權——正是在這種病態(tài)泛濫的語境中,對特權的不安尤為可貴。這種可貴的反思彰顯出一種真正受人尊敬的品質和美德,那就是平等的公民意識。
當一個人享受不到特權時,他批評特權的姿態(tài)是值得贊許的,可當一個人作為既得利益者享受著特權,還能保持著對特權反感和拒絕的態(tài)度,并勇敢地將這種不滿表達出來時,就更值得贊許了。停留在言語上對特權的批判,也許僅僅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享受不到特權就說特權壞”的羨慕忌妒恨,而作為既得利益者在行動上的拒絕,言行一致,才是對這種不正當利益真正的超脫和發(fā)自內心的排斥,是對平等的一種信仰。
其實,我倒不認為兩會時的交通管制和警車開道是一種多大的特權,而認為那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特殊安排。上千人一起開會,按既定議程到場對開會效率非常重要,可在像北京、上海、廣州這種巨堵的大城市,交通隨時可能發(fā)生癱瘓,時間是根本得不到保障的。如果不采取特別措施,大會議程很難按計劃完成。且設想,數(shù)千人的會議,這個堵在安定門,那個堵在朝陽門,還有的堵在阜成門,這對開會將是一場災難,會就別開了,等人齊了差不多就到中午吃飯時間了。開會是為了公共利益,警車開道并非為了炫耀代表委員高人一等,而是為了高效率地完成會議議程,其本身并無太大的不正當。
可雖然正當,但并不意味著合理,不意味著代表委員們可以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享受這種特別安排,認為“一切就該如此”。畢竟,這種為了代表委員出行方便的交通管制給市民出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讓本就擁堵的城市交通更雪上加霜,為了給代表委員讓道許多人得等半天紅燈,應對市民有歉疚之感。然后,為了保障開會時間其實并非只有交通管制惟一途徑,代表委員完全可以早點出門趕往會場,或者與市民上班時間錯開,或者乘坐有時間保障的公共交通(如地鐵),同樣能避開擁堵,只是沒有交通管制那么方便和威風了。普通市民能克服的問題,代表委員為什么不能嘗試克服一下?重要的是,代表委員開會本就為服務市民,而交通管制這種方式則容易讓代表委員與市民產生隔閡,享受著交通管制,哪會對被堵在路上的民生有切身的利益共通感。開會不被堵,哪里叫開會,那是交通管制營造出的一種不真實的場景。
討論公共事務,為了公共利益,代表委員們更該對公益有一種敏銳,不說非要拒絕警車開道,起碼要對享受著這種給市民帶來不便的特權心存不安。這方面政協(xié)委員崔永元也值得贊賞,他在去年全國兩會時說了一句讓受到交通管制影響的北京市民很溫暖的話:我們的會議給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多大不便,提交與回復提案的態(tài)度要對得起這幾天的交通管制。
(作者為知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