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
蘇軾早、中、晚期書法作品之比較
■夏威夷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近千年來,蘇東坡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敬重和傳頌,他以高蹈不群的素質、才華和情趣成為北宋以后中國士大夫階層傾慕的楷模。蘇軾是一位集教育、文學、詩詞、書畫、政治、哲學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整個宋代乃至當今,他的矚目成就是無人能及的。
宋朝是一個時代美學思潮的濃縮。無論是理學家還是文學家,都具有這個時代鮮明的轉性特點。他們把重視天道轉向了重視人道,把理性精神融入到了儒學思想之中。而在書論上,又從“意氣”轉換成了“韻趣”,特別注重人品與書品的聯(lián)系。歐陽修等人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更是把“道勝于文”這一思想定格為“宋調”。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蘇軾將文人書法的“尚意”運動推向了高潮,又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他的書法作品以及審美思想,乃至人生觀,在這個過程中都逐步向中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境界發(fā)展。
蘇軾的一生也極其富有傳奇色彩。在他剛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受到歐陽修的賞識和提拔,平步青云的蘇軾準備把滿腔熱血付諸于為國效力之上。但他的仕途走得并不順暢。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海南之貶等等遭遇,都讓他的人生變得異常曲折和艱辛。小人的讒言和排擠,讓他逐步對政黨、對社會失去了信心。從中年開始,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艱難困苦并沒有使他倒下反而激發(fā)了他的樂觀豁達的精神,他轉向了宗教,開始過寧靜致遠的低調生活,開始了他的“東坡生活”,而也在此時東坡創(chuàng)作了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到了晚年,蘇軾又不幸地遭遇了海南之貶。這次空前沉重的打擊又對蘇軾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海南的蘇軾展開了全新的人生,開始了審美人生的追求,此時的他已經達到了中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境界。
蘇軾一生可謂是百轉千回、曲折離奇,這些特殊的經歷讓他都比常人對人生更有領悟和體會,而其書法的風格也隨著其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而呈現(xiàn)不同的風貌。
早期的蘇軾剛踏入官場,雄心勃勃的他正準備將滿腔熱忱奉獻給國家。此時的他可謂是平步青云,書法作品隨之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一種符合中國儒家傳統(tǒng)審美觀的“中和之美”。
北宋是我們歷史上一個“重文抑武”的特殊朝代,雖然“重文教,輕武教”的基本國策導致了宋王朝的積貧積弱,但卻對宋朝的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宋代的考試制度可以說是空前的完備和公平,對應試者的門第也有所放松,這些都使得北宋社會學術風氣日盛。但是宋初的書壇卻是一片蕭條。尚法的書風一直被沿襲下來,唐代對王羲之的王氏書法推崇至極,甚至成為“盡善盡美”的典范,這種風氣對宋代影響頗大,宋太祖設置御書院侍書學寫王字,筆力無法字體輕弱,但翰林侍書輩皆學之,被稱之為“院體”。
中唐時期,古文運動在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倡導下轟轟烈烈地展開。這一運動主張詩詞創(chuàng)作要與政治倫理結合起來,要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是由于政治的黑暗和社會的動蕩不安,文人們在提倡“以文載道”的同時把目光投向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于是成就了既關心政治、熱衷仕途又表現(xiàn)出退避或者不感興趣的狀態(tài)這樣一種矛盾的雙重性。此后。這種風氣愈演愈烈,到了宋代文人們把內心的情緒轉而表達在了書畫和詩詞的創(chuàng)作之上。到了仁宗時期,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一些士大夫開始仕途轉變這種文化風氣,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大起了詩文改革運動,重新強調“道”在文學中的重要性,認為道勝于文。這一主張催生了“宋調”。導致了宋代文學兩軌并行:一面是重道、重理、輕文學性的詩文主流,另一面是表達豐富心靈世界的詞,這也恰好符合了宋代文人介于進去和退隱間的矛盾心理。
在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二十二歲的蘇軾赴京師應禮部進士考試。主考官歐陽修十分欣賞蘇軾的才華,既而疑其文章是門客曾鞏所寫,便置為第二名,在復試春秋對義時奪得了第一名,同年三月,蘇軾又中進士乙科。
此時的蘇軾可謂是官運亨通、平步青云,躊躇滿志、信心十足的他正積極奔波于仕途,準備把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抱負投入于官場,準備把一腔熱血、滿腹學識和治世方略獻于國家、報效朝廷。這就是早期的蘇軾,在如此的人生狀態(tài)下,寫出了這一時期的書法代表作《治平帖》?!吨纹教肥翘K軾書寫的信札,內容主要是委托鄉(xiāng)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jù)帖后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于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征吻合,正如元代大家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并譽之為"世間墨寶"。此貼只署月、日,而未署明年代。據(jù)有關資料考證,“治平”是蘇軾家鄉(xiāng)眉山的僧寺。受信人是該寺的院主和另一位僧人。蘇軾拜托兩人照看先祖墳塋。字里行間流露出迫切的歸鄉(xiāng)之情,句句感人肺腑。字體結構自然,肥瘦適中,墨色濃淡適宜,章法錯落有致,隨性中又顯得妙趣橫生。從此貼中不難看出蘇軾早期的書法作品頗有王羲之書法的韻味。在北宋初期,受唐人的影響,以王羲之為代表的王氏書風備受追捧。蘇軾本人也是對王羲之的書法頗為敬仰和推崇的。蘭亭格調已經深入其心,正如黃庭堅在《跋東坡墨跡》中寫道的一樣,“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吨纹教肥芡豸酥郀┑挠绊?,行草相間、章法自由且變化豐富、留空多且大,其中無一不透露著一股晉人蕭散簡遠的韻致。此帖除了有一股蘭亭格調之外,還透露著一種豐腴雄渾,氣勢恢宏之意。例如“佛”、“應”、“橋”、“煩”等字呈現(xiàn)出來的均不是清秀雋永的蘭亭格調,而是顏真卿雄健、寬博的書法風格。這幾個字用筆渾厚,轉折處頓挫有力,實屬顏式書風。東坡的早期書法其實是和顏魯公的自然流利、隨意揮灑的書風一脈相承的,其“無意于佳乃佳”的美學思想與魯公稿書相為呼應。何炳武在《中國書法思想史》里面說到,“清代梁巘在《評書帖》中說:‘東坡舒適謂出于顏,細觀其轉折頓挫,實本《圭峰》、《姑熟帖》內《歸去來辭》轉折皆然......此外,徐浩、楊凝式、李邕等人的書藝,也是蘇軾書法的淵源”早年的蘇軾的書法特點可謂是“力追晉唐”“晉風唐法”。另一方面,早年的蘇軾的審美趨向正是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他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中和之美”。在黃州時期前,儒家思想始終占據(jù)著他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對蘇軾的人格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于樂”是儒家的審美境界,生于儒學復興時代的蘇軾更是自幼受儒家思想的耳濡目染,以儒家信條為行事準則,積極踐行著他的入世夢想。
綜上所言,蘇軾早期的書法自唐而上溯至魏晉,充分吸收了先人書法的精華,為他向中期的書法風格特征——“尚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年的蘇軾經歷了他人生第一次巨大的被貶——“烏臺詩案”。經過貶謫之后的他重新思考、定位了人生意義和方向,他的哲學觀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此時,他的書法風格呈現(xiàn)給世人的是一種追求“尚意”的審美趨向。
在蘇軾的中年,經歷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之文藝觀、哲學觀乃至人生觀都發(fā)生了巨變,這就是人盡皆知的“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一心想要入世為官、效忠朝廷的蘇軾經過了這樣一次幾乎是滅頂之災,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追求和意義。被貶黃州后,蘇軾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這時的他開始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寧,于是他轉向了宗教。他把精神寄托的對象從名利事業(yè)而暫時轉移到東坡,轉移到大自然。這就是對統(tǒng)治集團的一種疏遠,對蘇軾而言,其實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經歷過生死劫難之后的他這才重新認識社會,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我認為蘇軾的人生,從他的中年,從烏臺詩案后才算真正開始。
在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年頭的寒食節(jié),蘇軾在憤懣、失意和極度的屈辱中將《黃州寒食詩》一氣呵成。它以強烈的情感基調為鋪墊,將文學和書法的結合推向了最高峰,是蘇軾最為著名的代表作,被稱之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州寒食詩》暢快淋漓、字體或大或小,行距或疏或密,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磅礴之勢,通過此帖我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憤懣的內心,能與作者感同身受。全詩從開頭至“病起頭已白”無論是詩意上還是書法格調上,都比較平淡,與后面的文字相比感情上還是比較內斂和節(jié)制的。從“春江欲入戶”開始,字體突然放大,用筆也忽顯粗壯,用墨濃重。從詩意上分析,蘇軾的感情變得慷慨激昂起來,由風雨搖曳中的小屋引發(fā)身世之感,生活的窮困潦倒也使他感受到了被流放的痛苦和無奈。從書法格調上分析,這段從開篇字體就變大,與上段截然不同,卻又很好的銜接在一起。后段書法有一種排山倒海之勢撲面而來,感情急促,催人深醒,把人帶入了作者灰暗郁悶的情緒之中。這幅作品與其早期作品《治平帖》有著顯著的不同:它顯得更加隨性、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是一種感情和情緒的宣泄,是開始向“尚意”的轉折和過渡。蘇軾曾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吧瘛薄ⅰ皻狻蹦耸菚ǖ囊馓N,而“骨”、“肉”、“血”則是書法品的形式?!饵S州寒食詩》是“神”和“氣”的完美結合,是一氣呵成的情緒之作,是蘇軾用書法寫其人生的典范作品。這部作品可謂是他出世與入世的一個轉折作品,在蘇軾的一生中,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我認為《黃州寒食詩》最大的與眾不同在于它達到了情感、文辭和形式的契合。字形的變化、行距的不一、行筆速度的變化多端,都沒有具體的規(guī)律可言,完完全全是作品情緒的一種宣泄,是一種最高境界的隨性之筆,以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的創(chuàng)作,讓詩和書相生相合,高潮迭起,波瀾起伏,就是該帖的最大不同點。正如孫過庭所說,“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直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痹谶@波瀾起伏、高潮迭起的詩跋中,我們看到了蘇軾的主觀世界,感受到了他對人生的感嘆。這首詩把詩詞的格調以及書法的尚意都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是當時蘇軾人生的最佳寫照。
從《黃州寒食詩》中我們不難體會出蘇軾當時對人生的重新定位及思考。他把儒家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來面對他所承受的接踵而來的不幸,來面對他全新的人生。他用這種思想來藐視丑惡、平復心態(tài)、消除痛苦,而并不是麻木不仁和逆來順受的,就是秉著這種超脫萬物的思想,他在承受身體和心靈雙重磨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精神來創(chuàng)造出極具藝術價值的詩詞作品、書法作品。而宋代當時追求的“尚意”的書風,也是跟這一時期的蘇軾密不可分的。蘇軾的“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可學”。被后世視為“尚意”書論的經典。另一方面,此時蘇軾的哲學思想也發(fā)生了改變,其哲學思想正適應了對漢唐以來的政治本體的解體……蘇軾的詩、詞、文的創(chuàng)作就必然呈現(xiàn)與漢唐文學不同的面貌,即在根底處不再是對政治本體的樂感,而是以人為本,指向的是構建一種新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全新的哲學思想,也就成為蘇軾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直接影響了他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因此我認為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觀點也正是這種哲學思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體現(xiàn)。
直到晚年,蘇軾的官運也沒有能風平浪靜。在他五十九歲的時候被貶謫到了惠州,接著又經歷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被貶——被放逐到偏遠的海南。接踵而來的貶謫讓蘇軾的人生觀又提升到另一個高度——他進入了天地境界,他達到了中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境界。
到了晚年,蘇軾的人生又開啟了新的篇章。在他五十九歲高齡的時候被貶到了惠州。這是蘇軾一生中所遭遇的最痛苦、最徹底的一次打擊,自東坡被貶到惠州后,他的思想又發(fā)生了新的轉折。他萌生了“窮猿已投林,疲馬初解鞍”的新想法,并且決心要過“收斂平生心”、“我適物自閑”的精神解放的生活,創(chuàng)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樹立起一種全新的人生追求。在惠州的生活,是蘇軾的思想和感情與人民結合的時期,這影響到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非但沒有被艱難的處境、惡毒的讒譏磨滅了意志,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偉大的人格和遠大的抱負,他對藝術的一腔熱血再一次被點燃。這一時期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大多立足于黎民百姓、田園風光。他幻想成為第二個陶淵明,他雖不能像五柳先生一樣歸耕田畝,卻也是充分地享受到了大自然賦予他的精華和無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東坡在晚年又經歷了他生命史上最后一次放逐——海南之貶。性情豪放、自由淳樸的蘇軾注定是新舊黨之爭下的犧牲品。接踵而來的貶謫、無休止的饞傷和他本人對官場、對政治腐敗的深刻認識,使他一步步脫離了當初那個躊躇滿志、一心想為國效力的蘇軾,轉而變成了貼近下層人民、譴責統(tǒng)治階級的蘇東坡。嶺海時期的蘇軾又不完全等同于惠州時期的那個他,此時的他在人生實踐等方面又提高到了新的層次,他進入了天地境界。這一時期的蘇軾,表面是對一個說佛談禪、超脫世俗、放浪形骸的仙人浪子,骨子里卻是掩藏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對黑暗的社會的鄙薄、對宦海仕途的叛離。這時的東坡結合儒家的樂安天命,道家的順應自然、佛家的隨緣自足,構建了屬于他的精神樂園。他把現(xiàn)實人生轉向了審美人生,實現(xiàn)了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格的最高境界。
這樣一個悠然自得、傲笑自若的蘇軾在他的晚年創(chuàng)作了《江上帖》這一書法作品。此帖共九行,五十八字,是一副手札。全帖落筆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布局自然錯落,字體豐秀雅逸,端莊圓潤,卻毫無做作之意,筆法精嚴卻毫不拘束。
《江上帖》是我臨習的蘇軾字帖中最為喜歡的一副。這幅手札乃典型的蘇軾書風,整副字都往右上方傾斜,有李邕的風格,正如黃山谷所說,“至于老重下筆沉著痛快似顏魯公,李北海處,遂無一筆可循”。又如黃山谷戲言蘇軾“石壓蛤蟆”。此帖被蘇軾賦予了鮮活的個性和生命。仔細看字帖中的字轉折處都是方正用筆,細推到每個字的筆畫都是頓挫有力,字的線條雖粗細不一,卻更顯得生動活潑,墨色渾然天成,章法錯落有致,字型忽大忽小,非常具有跳躍感,但并不顯得輕佻,而是沉著老練,“懐”、“佳”、“勝”、“拜”等字里又運用到了顫筆,讓字型更豐富多姿,全帖更趣味盎然。正如東坡自己所言,“短長肥瘦各有度,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此帖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超然之氣,非一般書家所能達到的境界。全帖雖然只有五十余字,但氣勢卻絲毫沒有減弱,反倒有一種天真爛漫的大氣?!督咸分幸呀洸灰娏藭x唐之風,沒有了端莊方言的拘束感,而是書信手札特有的真情流露,是一種濃郁的東坡本色。東坡此時的審美人格,一種心外無物的境界,一種全新的精神樂園,在書法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所以說東坡是一位書寫人生的書法家是沒錯的。
盡管蘇軾早、中、晚期的書法風格呈現(xiàn)出各有千秋的美態(tài),但是總體而言,他一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都是以“尚意”為典型,自然隨性的書法特征。
蘇軾的早、中、晚期書法雖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千秋百態(tài),但卻也不是截然不容、風格迥異,總的來說,東坡書法的風格還是豐腴飽滿、遒勁姿媚的。正如從一開始想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的蘇軾,到在黃州時樂觀曠達的東坡,最后是實現(xiàn)審美人生的蘇東坡,雖然各個時期的他有著不同的理想和抱負,有著不同的追求和人生價值,但蘇軾總歸還是蘇軾,他從來都是那個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東坡居士。翻閱蘇軾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一種自然隨性的神采和個性。蘇軾的書法,是一種娛樂,是他內心的直接感受,他在書寫的時候只是一種感情和情緒的流露,而沒有任何心理上的障礙,沒有約束和特定的模式與技巧,只憑作者一時的喜好和感受。正如蘇軾自己所言,“筆墨之跡,托于有形,有形則有弊,茍不至于無,而自樂于一時,聊寓其心,忘憂晚歲,則猶賢于博弈也?!闭潜@種“無意于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書寫了一篇又一篇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書法作品。蘇軾的書法風格可謂是匠心獨運,這種獨特的風格源于他與眾不同的執(zhí)筆手法。他提出,“執(zhí)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彼膱?zhí)筆法類似于現(xiàn)在的執(zhí)鋼筆法,他不善懸腕,而是偃臥用筆,讓筆鋒隨字型而上下左右運動。偃臥的筆法使橫畫、撇畫和捺畫更為伸展。書寫時,東坡中側筆鋒并用,橫多中鋒,豎畫則多為側峰。在用墨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三個時期的書法作品中的用墨都是濃墨,而很少用淡墨。這種用濃墨抒情寫意的作品,更有一番豐腴肥厚、感情濃郁的恢弘氣勢。他的筆法為腕不動而用側鋒入筆,因此他的書法作品都有一種欹側之勢。另一方面,蘇軾在書法上的審美趨向是崇尚自然的。這里的“自然”指的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認為書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源,他對陳規(guī)陋習是嗤之以鼻的。東坡曾提及,“有意于學,此弊之極?!彼非蟮氖呛翢o雕琢的自然蕭散的風格?!吧幸狻钡拿缹W不僅是他書法上的審美趣味,更是他人生追求上的自然表現(xiàn)。
蘇軾對書法多種多樣的風格也是持兼容態(tài)度的。在宋初的書壇上,對“二王”書風的盲目吹捧和過于死板的臨摹,使得出現(xiàn)千人一面的狀態(tài)。宋代書家對傳統(tǒng)風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固守陳規(guī),導致書風越來越趨于僵化和刻板。在這樣一種尚法之風大肆盛行的時代下,蘇軾卻能秉著廣泛的美學觀點,不落窠臼,強調書法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性,實屬不易。
而蘇軾在理學盛行的宋朝,也有著自己一套理學思想濃厚的書學理論。邱世鴻先生在他的《理學影響下的宋代書論》一書中,將其分為六個方面:(一)以書觀人的鑒賞論,(二)道藝并重的修養(yǎng)論,(三)以理學書的方法論,(四)以平淡自然為尚的風格論,(五)以書適意的創(chuàng)作本原論,(六)“貴通其意”的辯證法思想。這六個方面的書論是蘇軾通過一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總結出來的思想精華,正式秉著這樣的書學理論,他才能理論結合實踐,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書法作品來。
蘇軾的書法不僅在宋代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對后世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蘇軾的書法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他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钡淖罡邔徝罉藴?。他另辟蹊徑、別開生面的書寫風格開辟了北宋“尚意”的書風。
蘇軾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蕭散的藝術風格。他追求清真、平淡的境界是藝術成熟的標志,是一種老到的美。這種審美趣味影響到了整個北宋的書壇,書家們都開始由“尚法”轉向了“尚意”。他作為“尚意”書風的開山之人,敢于向傳統(tǒng)藝術風格挑戰(zhàn),提出別人不敢提出的問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他不愿意拾人牙慧,而是秉持著自己一貫傲然的性格,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去書寫人生。不論在書法實踐還是書法理論上,他對后世做出的影響都是空前巨大的。
東坡又認為,書法的創(chuàng)作不能單憑勤學苦練,而是要注重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只有多讀書,擁有豐富的學識后才能有卓爾不群的見識,才能具有不凡的氣度,最終才能把這種學識、眼界和氣度帶入書法創(chuàng)作中。他的書法作品講究的是品位和格調,是一種文化本位,這就是蘇軾特有的書法秘奧,也為后人學習書法提供了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蘇軾對宋代書法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僅使眾多的書家開始爭相模仿他的字,更是他的書法思想起到的巨大的號召力,他不僅帶動了蘇門學士的發(fā)展,對整個社會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提出,使得宋代書家逐漸開始自成一家的創(chuàng)作路程。
歷代書法家對蘇軾的評價也頗高。黃庭堅說,“東坡先生嘗自比于顏魯公。以余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睏钍鼐凑f,“蘇東坡書,自是有宋第一,流傳既多,沾溉亦眾?!眾鋱栽?,“坡公書,肉豐而骨勁,態(tài)濃而意淡,藏巧于拙,特為秀偉。公詩有云,‘守駿莫如跛’蓋言其所自得于書者?!笨梢娞K軾書法對后世的影響。
蘇軾的書論雖不能屬于宋代的理學范疇,但其中心思想也不乏濃厚的理學理念。其中,他主張“藝道雙進”正是當時整個時代的整體趨勢。他認為,“藝”和“道”必須是同時修煉的,“道”必須要托物而形,要用具體可感的“藝”來承載,否則只是空洞抽象的概念,沒有實際意義,是不長久的。蘇軾關于“道藝”并提的文字在其諸多文論中均有發(fā)現(xiàn),而他在書論上提倡的“道藝一體”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都有體現(xiàn)。像蘇軾這樣一位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書法大家在宋代并不多見,不管是他的書法作品本身還是其書論都促進了宋代書法高峰的到來。
東坡的哲學觀、文藝觀和文藝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前人堅持文化理想的影響,他的文藝創(chuàng)作更是突出了文學的審美特征,表現(xiàn)了人的感性的一面,是宋型文化“以人為本”的典型,其藝術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立了一種“情本文藝觀”。
蘇軾儒雅豪邁的藝術風格并不是每一位書家都能達到的境界。這與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辯證的處事技巧都息息相關。接二連三的貶謫,讓原本一心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蘇軾一步步轉變了人生觀。面對艱難困苦的處境,他都能用豁達開懷的心胸去面對。險惡的官場環(huán)境處處牽制著他的自由個性的發(fā)展,但是他能用“野性”的思想去面對人生的考驗和逆境,總結自己的處世經驗、探尋人生的真諦,從而發(fā)掘了生命的積極意義和價值,達到了觸處成春、左右逢源的精神境界。憑借這種精神力量,才能在一次次急于舍身報國而壯志難酬的挫折之后,通向“超然物外”的曠達處事的人生態(tài)度。在密州時,蘇軾的儒家淑世思想達到了巔峰時期,正是秉著這種辯證的處事方法,用樂觀的態(tài)度去直面黑暗的官場、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艱難困苦的被貶生活。如若不是東坡特殊而又豐富的人生經歷,如若東坡沒有這種常人所不具備的超然精神,又怎么會塑造出他儒雅豪邁的藝術風格呢?
蘇軾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大家,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在古文上,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并成為“唐宋八大家”之翹楚;在詩歌上,又與黃山谷并稱“蘇黃”,在詩歌上他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書壇上被稱為“宋代四大家”,在畫壇,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的先鋒,在理論上又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和深遠的影響。全面的發(fā)展成就了蘇軾不朽的盛名,他是文人藝術家最高境界的典型。這樣一位在眾多領域都有著卓越成就的藝術大家,不僅在書法上、在藝術上有著不朽的魅力,更在其人格上和思想上有著其他人無法代替的獨特魅力。
近千年來,學蘇者甚眾。就宋代當時,以學蘇字成家的書法家就頗多。例如蘇軾的門生黃庭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蘇轍、蘇過也習得蘇軾的筆法,自成一家。另外,王鞏、陸游、范成大都曾學習蘇軾的書法。到了明代,學習蘇字的人就更多了。明初書壇處于低潮,直到吳門派中的文徵明和祝允明的崛起,才使得書壇日趨繁榮,而這兩者均是蘇體的模仿者。到了晚明,董其昌和倪元璐也都因兼學蘇體而成為書法名家。到了現(xiàn)代,學習蘇體的人也日益增多,他的書法魅力以及人格魅力在歷史上是屈指可數(shù)的。
蘇軾作為一代大家,他以“不獨獨善其身,又兼兼濟天下”為人生信念,以儒家的濟世思想為主線又以道家的舒緩個人不平的手段修煉成了一種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儒家的入世思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始終貫穿著他的整個世界觀,這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思想影響到了他的創(chuàng)作。不管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的書法,都有著他獨特的風貌,既有統(tǒng)一之處又有其不同的個性。他的書法以及其書學理論都是后人珍貴的學習資料,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學習他的書法和思想,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