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當小約瑟出生的時候,爺爺用天空顏色的面料為他做了一條毯子,這條毯子溫暖著小約瑟的身體和心靈。但是,隨著小約瑟漸漸長大,毯子變小變舊了,小約瑟很失望。心靈手巧的爺爺卻有辦法:他把變小變舊的毯子翻過來,翻過去,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又用針線縫進縫出,嘴里念叨著“這塊面料剛好夠……”,于是,小約瑟就有了一件漂亮的外套……隨著小約瑟的長大,那塊天空顏色的面料總在變小變舊,但心靈手巧的爺爺一次又一次地縫進縫出,用它給漸漸長大的約瑟做成背心、領帶、手帕、紐扣。有一天,約瑟的紐扣丟失了。心靈手巧的爺爺也無可奈何了。可是,約瑟卻驀然發(fā)現(xiàn):這個材料剛好夠一個美麗的故事……
故事傳達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民族,再到整個人類,除了物質的流轉,還必須有精神的傳承。我們相信,在約瑟的心里,那塊天空顏色的布料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塊布,而是隨著爺爺慈祥的笑容與靈巧的動作滲透于他的心靈,溫潤了他的人生。哪怕在面料消失的時候,也留存成了一種生命的理想與信念。這樣的家族想不興盛都難!
但是,近日漢陽某小學將舉辦“爸爸的聲音最好聽故事比賽”,雖經老師們三催四請、軟磨硬泡,可全校500多名學生,最終僅有9名爸爸報名,有3個班的爸爸們竟然集體缺席。班主任蔡春華回憶自己一周的努力,一臉無奈:我一個一個撥打學生爸爸的電話,得到的回應不是“我很忙”,就是“我不敢”“我不行”。
是誰偷走了爸爸的故事呢?
故事來源于生命的體驗,來源于創(chuàng)造的智慧,來源于審美的心性。遠古是男人打獵女性紡織的時代,爸爸們在狩獵工作中閱盡了豐富的風景,經歷過太多生與死的考驗,這樣的爸爸怎么會沒有故事?近古是一個主張男人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時代,這樣的爸爸們怎么會沒有故事?
可是,自從爸爸們工作在轟鳴的機器旁,耳朵越來越習慣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嘈雜的聲音,心靈也與自然漸遠,心之門漸漸封閉,故事就越來越少了。直到現(xiàn)在,有多少爸爸的生活不是在圍繞杯中物旋轉,有多少爸爸的思維不是在物質的基座上展開?生命中的物質日多,心靈的空靈日少,最后剩下的只有蒼白與沉重、煩瑣與脆弱。心靈遠離了大地與天空,悠遠的故事自然早就遁逃得無影無蹤了。而故事如陽光顏色的小鳥,只棲息于綠色的枝葉,天籟的音樂只流淌于蔚藍的天空。
這是一個爸爸們沒有故事的時代,隨之男性的勇敢與寬廣也在遠去,而這片大地的生命敘事也會換了方式和節(jié)奏,自然的天性與純真不見了。
要讓故事回來,需要爸爸的心先走出困頓的圍城,恢復生命的顏色和熱情!說來容易,其實很難,因為要改變的是許多男性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