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張建剛,潘登奎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文理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小麥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占世界人口主要糧食需求的35%以上[1]。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HMW-GS)類型與小麥加工品質(zhì)密切相關[2-7]。HMW-GS 是由小麥的同源染色體上的3 個復合位點控制的,分別位于染色體1A,1B,1D 長臂的近著絲點處,被命名為Glu-A1,Glu-B1,Glu-D1位點,每個位點由2 個緊密連鎖的基因組成[8]。理論上,普通小麥的每一品種有6 個不同的HMW-GS,但由于某些位點的基因不表達或處于沉默狀態(tài),多數(shù)小麥品種只有3 ~5 個HMW-GS,其中Glu-A1 位點編碼0~1 個亞基,Glu-B1 位點編碼1~2 個亞基,Glu-D1 位點編碼2 個亞基[9]。
為給小麥品質(zhì)改良提供依據(jù),本研究從3 個位點都有差異的HMW-GS 基因組合進行雜交配組,收獲籽粒后利用SDS-PAGE 方法對其F2籽粒HMW-GS 進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位點的差異對F2分離規(guī)律的影響是否相同,從而為雜種小麥的加工品質(zhì)預測以及品質(zhì)配組選親提供依據(jù)。
母本為安農(nóng)98005,其HMW-GS 組成為Glu-A1c(無顯帶),Glu-B1h(14+15),Glu-D1d(5+10)。父本為運84-20,其HMW-GS 組成為Glu-A1a (1 號帶),Glu-B1c(7+9),Glu-D1a(2+12)。親本及其F2籽粒均由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供。所測材料均采用單粒傳(SSD)育種技術培育。
本研究按照小麥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的SDS-PAGE 方法[10]進行,采用北京六一儀器廠DYCZ-24D 型8 cm×10 cm 雙垂直電泳槽,樣品梳為10 槽或15 槽。取單顆籽粒,于無胚端切取約10 mg,鉗碎置于1.5 mL 離心管中,加入150 μL提取液,振蕩10 min,靜置過夜。
分析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膠10% ,濃縮膠3.5% ,電壓為70 V,電泳3~4 h,染色,照相。本系統(tǒng)亞基編號按Payne 等[11]方法進行。
共測300 粒F2種子,采用PIP 法判讀HMW-GS 帶型,其中帶型可辨的有291 粒,部分安農(nóng)98005×運84-20 F2籽粒麥谷蛋白SDSPAGE(10%)圖譜如圖1 所示,其余9 粒帶型不能肯定就不進行進一步研究。
由表1 可知,共有33 種不同的HMW-GS 帶型組合,其中回歸母本帶型(N,14+15,5+10)的占3.78%,回歸父本帶型(1,7+9,2+12)的占5.15%,其余91.07%為雙親雜合帶型或缺失帶型。
表1 安農(nóng)98005×運84-20的F2 籽粒的HMW-GS帶型統(tǒng)計
在Glu-A1 位點上,母本安農(nóng)98005 基因型為Glu-A1c(不顯帶),父本運84-20 基因型為Glu-A1a,編碼1 號亞基。由表1 還可知,顯1 帶的有213 粒,無1 帶的有78 粒,經(jīng)χ2檢驗,二者分離比符合3∶1。Glu-A1a 與Glu-A1c 為1 對相對基因,由表性比3∶1 可知,其遺傳規(guī)律符合1 對相對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即Glu-A1a 與Glu-A1c 的分離比為1∶1。
在Glu-B1 位點上,母本安農(nóng)98005 基因型為Glu-B1h,編碼14+15 號亞基;父本運84-20基因型為Glu-B1c,編碼7+9 號亞基。從表1 可以看出,顯7+9 帶的有211 粒,顯14+15 帶的有211 粒,經(jīng)χ2檢驗,二者分離比符合1∶1。另外發(fā)現(xiàn),在本組合中出現(xiàn)了21 粒只顯7 號帶而無9 號帶亞基的籽粒,占所測籽粒的7.22%,Glu-B1c 的表達空位率為7.22%。同時還出現(xiàn)基因雜合,即14+15,7+9 號亞基同時存在,在本組合中出現(xiàn)了131 粒,占所測籽粒的45.02%。
在Glu-D1 位點上,母本安農(nóng)98005 基因型為Glu-D1d,編碼5+10 號亞基,父本運84-20 基因型為Glu-D1a,編碼2+12 號亞基。從表1 可以看出,顯2+12 帶的有115 粒,顯5+10 帶的有151 粒,經(jīng)χ2檢驗二者分離比符合9∶7。但在本組合中出現(xiàn)了25 粒2+10 和5+12 號亞基的籽粒,這種基因重組占所測籽粒的8.59%。
在本研究材料中有一部分在Glu-B1 位點上存在基因雜合狀態(tài),即14+15,7+9 號亞基同時存在,這種現(xiàn)象說明這些位點可能在遺傳上還不穩(wěn)定,存在著潛在的遺傳分化。利用基因雜合可以人工培育出多種優(yōu)質(zhì)高分子量麥谷蛋白組合在一起的材料,這既能為小麥的品質(zhì)改良及育種提供一定理論基礎,同時也可為培育小麥優(yōu)質(zhì)品種增加新的材料。
小麥在遺傳上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復雜性,很少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每個染色體上2 個連鎖基因重組率非常低,在Glu-D1 上,出現(xiàn)了5+12,2+10 號亞基的重組類型。目前,5+12 被認為是比5+10 更優(yōu)質(zhì)的亞基。而且在本試驗中有三亞基組合的形式出現(xiàn),即2+5+10,2+5+12 等亞基出現(xiàn),所以可利用連鎖基因重組和三亞基人工合成來改良小麥品質(zhì),為培育小麥新品種增加新材料。
還有一部分只顯7 號帶而無其他HMW-GS的籽粒,即應該同時顯現(xiàn)的帶卻未顯現(xiàn)。HMW-GS 表達空位盡管幾率很小、原因不明,但其優(yōu)點也較為明顯,對消除所有的HMW-GS 帶來說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1]李碩碧,高翔.小麥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與加工品質(zhì)[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1.
[2]Payne P I.Genetics of wheat storage protein and the effect of allelic variation in bread making quality [J]. Plant Physiol,1987,38:141-153.
[3]Kanenori Takata,Hiroaki Yamauchi,Zenta Nishio,et al.Effect of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with different protein contents on bread-making quality [J]. Food Sci Technol Res,2002,8(2):178-182.
[4]Takata K,Yamauchi H,Nishio Z,et al. Effect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on bread-making quality using near-isogenic lines[J].Breed Sci,2000,50:303-308.
[5]張建華,張定一,姬虎太,等.山西不同時期小麥品種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分析[J]. 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4):39-41.
[6]謝颯英,謝三剛,宋昱,等.31 份國外小麥品種的HMW-GS組成分析[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6):16-17,21.
[7]張之為,張立平,趙昌平,等.二系雜交小麥HMW-GS 組成與品質(zhì)關系的初步研究 [J]. 華北農(nóng)學報,2009,24(1):149-153.
[8]Harberd N P,Bartels D,Thompson R D. DNA restriction fragment variation in gene family encoding HMW-GS of wheat[J].Biochem Genet,1986,24:579-596.
[9]Ford J,Nalpiea J M,Halford N G.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HMW-GS gene located on chromosome 1A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J].Nucleic AcidsRes,1985,13:6817-6832.
[10]張麗,張建剛,潘登奎,等.小麥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的SDS-PAGE 方法[J].生物技術通報,2006(2):78-80.
[11]Payne P I,Lawrence G J. Catalogue of alleles for the complex gene loci,Glu-A1,Glu-B1 and Glu-D1 which code for high-molecular-wheat subunits of gulutenin in hexaploid wheat [J].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83,11(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