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瑛
(貴州省氣象學會,貴州 貴陽 550002)
學術團體的國內外比較分析研究
謝海瑛
(貴州省氣象學會,貴州 貴陽 550002)
學術團體在國內外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在科技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促進作用。該文利用對比分析方法,通過對國內外具代表性學術團體的比較分析,從促進我國學術團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學術團體;比較分析;研究
學術團體發(fā)軔于英國,成立于1505年的愛丁堡皇家外科醫(yī)師學會是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1]。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英國土木工程師協(xié)會等都是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的學術團體。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英國皇家學會,該會1660年成立,1662年7月15日得到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第一張?zhí)卦S狀,成為第一個受到國王認可的團體[2]。在英國,只有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才能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目前該會有會員1 400余人,這些會員在英國的學術地位等同于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的學術地位。
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隨著私學的發(fā)展,各種學術流派不斷興起,百家爭鳴的學術陣地空前活躍,其中一些學派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學術團體特征的學術集團[3]。但直到明代隆慶二年二月(1568年)徐春甫在北京發(fā)起成立的“一體堂宅仁醫(yī)會”,才是中國學術團體的開端[4]。近代第一個也是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學社團當屬成立于1915年的中國科學社,它對各專業(yè)學會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有指導與示范作用,其創(chuàng)辦的《科學》雜志1915年1月正式在上海發(fā)行,該刊率先改漢字豎排為橫排,率先引進西式標點符號,是為中國出版史上的創(chuàng)舉[4,5]。
1978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對科技及科技人員的重視,學術團體得到快速發(fā)展。根據《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2011》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10年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量接近44.4萬個。其中社會團體約24.5萬個,而科技與研究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有19 494個,除233個為中央級外,其余均為省級及以下學術社團[6]。
從表1可以看到國外一些具代表性的學會的基本概貌,這些學會在承擔的社會職能以及管理方式、經費來源等方面都極為相似。
表1 國外具代表性學會概貌
續(xù)表1 國外具代表性學會概貌
國內的學術團體在學會宗旨、工作范圍以及管理體制上都沿襲著相同的方式,這里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概貌作為例舉。
表2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概貌
續(xù)表2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概貌
從表1中可以看出,美國的學術團體可能是最原生意義上的學術團體,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提供學術交流和促進科學普及,專業(yè)培訓,學術獎勵,還有就是出版雜志,經費來源都是社會捐助和會費收入。但美國的學術團體學術權威性很高,政府科技決策時一般都要征求有關學術團體的建議,其學術權威性的社會特征很明確。其運行機制是由選舉出來的委員會(或董事會、理事會等)負責學會的發(fā)展方向,確定大型活動的規(guī)劃以及經費爭取,這些委員會(董事會、理事會等)的成員都是兼職,而學會里具體的辦事機構的人員則由委員會(董事會、理事會等)向社會招聘,并且是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學會的事務性工作。一般一年一度的學術年會是學會最大的活動。
加拿大的學術團體與英國的學術團體運作方式比較類似,在經費來源渠道上比之美國更加多元化,除有會費收入、社會捐助外,還有政府基金、投資收入和服務收入等。
我國學術團體均有著共同的宗旨,在各自的學科領域中開展著大致相同的業(yè)務工作,管理上實行由民政部門和中國科協(xié)技術協(xié)會負責登記管理和業(yè)務指導、掛靠單位實施直接業(yè)務管理的體制。這些學會在各自的學科領域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威望,每年舉辦的學術年會吸引著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參加,例如中國氣象學會近年來舉辦的學術年會,均有近1 000名左右的科技人員與會。這些學會都設置有各類學術獎勵推薦和評審項目,為科技工作者的價值體現提供了規(guī)范的渠道。如這些學會均負責推薦科協(xié)系統(tǒng)“兩院”院士候選人,中國氣象學會設置有兩年一次的“涂長望青年科技獎”評選,每四年舉辦一屆科普工作及科普作品評獎、全國優(yōu)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評獎;中華醫(yī)學會設有經國家科技委正式登記的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自1993年設有“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發(fā)展基金”、“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獎(工程大獎)”、優(yōu)秀論文獎和優(yōu)秀高校畢業(yè)生獎等;中國建筑學會設有“建筑創(chuàng)作獎”、“青年建筑師獎”、“優(yōu)秀建筑結構獎”和“優(yōu)秀論文獎”,受建設部的委托,負責全國“梁思成建筑獎”的評審工作等等。
3.1.1 團體使命 國內外的學術團體都有將本團體的使命(國內團體一般稱為宗旨)寫入團體章程中作為團體努力的目標,團體開展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使命(宗旨)來進行。相比而言,國外學術團體使命表述簡潔清晰,而國內的學術團體使命(宗旨)表述較為復雜。但有一個基本點是相同的,即都是為了通過促進學科的發(fā)展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3.1.2 職能及其拓展 不論是國外學術團體還是國內學術團體,在職能(又稱工作范圍、業(yè)務范圍、主要任務等)上主體上都是共同的,沿續(xù)著學術團體共有的特性: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培訓、出版學科期刊、學術獎勵、科技建議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國外學術團體在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上是屬于獨立于政府的方式,因此這些職能的界線很容易界定,而國內的學術團體由于其屬于政府主導方式,在歷史沿革過程中,這些職能的從事主體變得模糊,有些仍主要由學術團體在做,如科學技術普及;有一些由學術團體與政府部門聯合在做,如學術交流、科技獎勵評審;還有一些已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門在做了,如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一些職能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實際運作中并未由學會在履行。
3.1.3 經費來源 國外的學術團體并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不接受來自政府的經費資助,恰恰相反,僅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個學術團體都以各種方式接受來自政府的經費資助,所不同的是,由于國外的學術團體在運作上是獨立的,因此,對這些經費的使用有較大的獨立支配權,但國家通過各種法律對學術團體使用這些經費進行約束和監(jiān)督。接受社會捐助是國外學術團體主要經費來源渠道之一,比較而言,國內的學術團體這方面較弱。另外,服務性和投資性收入在國內外學術團體的經費來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一塊相同的經費就是會費收入。
3.1.4 與政府的關系 在這一點上,國內外學術團體區(qū)別較大,國內學術團體一般以政府部門的分屬機構存在(業(yè)務主管單位或掛靠單位),在運作上從屬于業(yè)務主管單位或掛靠機構,工作主要圍繞從屬單位的中心工作來開展;而國外的學術團體在運行機制上獨立于政府,雖然也接受政府資助,甚至政府資助作為團體運作經費的主要來源,但決策是由會員選舉出來的委員會(董事會、理事會等)負責。
3.1.5 管理方式及管理層的產生 國內外學術團體同樣有著本質區(qū)別,從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國外學術團體的管理層(即理事會或委員會、董事會)一般是實行由會員選舉產生的方式,而國內雖然也經過選舉的程序,但主要負責人一般由掛靠單位委派和任命,盡管1998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fā)中辦發(fā)[1998]17號文《關于黨政領導干部不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的通知》,但大多數學術團體為了工作開展的便利,還是由現職領導兼任董事會(理事會)管理職責,行政化管理方式較為明顯。
從上述具代表性的國內外學會的比較分析來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術團體,都是具有獨立法人的組織,都具有人才薈萃、社會網絡豐富等特征,相互間與國際上的科技組織具有穩(wěn)定、良好的合作關系,但由于法律政策環(huán)境不同,與政府的關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國外的學術團體地位更加超脫,同行認可度、社會認可度和學術權威性更高,更有利于在專業(yè)技術職稱評定、執(zhí)業(yè)資格認證、技術標準、規(guī)范制定、技術鑒定和技術事故鑒定、設立科技獎勵、科技成果評定、科技評估、立項可行性評估、發(fā)展規(guī)劃咨詢論證等方面發(fā)揮社會地位超脫的優(yōu)勢,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①在與政府關系上的獨立性使得學術團體對其運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這有利于增強學術團體的責任意識。
②學術上的權威性使得學術團體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在國外,能夠加入本專業(yè)的學術團體,成為其會員,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因為這代表著專業(yè)領域內對其學術水平上的認可。
③經費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國外學術團體資源較為充足。
④管理機構實行選舉方式使得國外學術團體更有生命力。由會員選舉產生的管理機構是對會員負責,而由掛靠單位任命或委派的管理者只對掛靠單位負責,那么,團體運轉的有效程度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掛靠或委派單位對改革發(fā)展的認識高度以及對社團工作的重視程度,例如從貴州省省級學會目前情況來看,一部分學術團體就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而國外情況而言,會員對自己選舉產生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信任度更高、監(jiān)督也更到位,必然會促使學術團體煥發(fā)更強的生命力。
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一是國內學術團體發(fā)展過程中還需逐步完善的問題,二是體制差異的原因,三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四是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學術團體的發(fā)展及運行機制也并無定式,關鍵是要以有利于學術團體自身的發(fā)展、有利于對社會做出貢獻和有利于廣大會員來確定,應講作用的發(fā)揮,講社會參與性和對社會發(fā)展的有效,在中國,學術團體應該也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于國情的生存和發(fā)展之路。
[1] 羅興波.1660-1680年間的英國皇家學會[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
[2] 古俊賢,等.中國社團發(fā)展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
[3] 郭建民,尹小滿.中國社團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225-255.
[4] 樊洪業(yè).中國科學社史事匯要(連載)[J].科學,2005,(1-6).
[5] 張劍.中國科學社與科學社團[J].科學,2005,(6):42-43.
[6]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2011[M].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1.462.
N26
B
1003-6598(2011)06-0056-04
2011-11-15
謝海英(1965-),女,高工,主要從事學術團隊方面的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