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
內容摘要:目前國內對于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實踐活動不斷增多,然而校園環(huán)境景觀的設計理論文獻卻相對匱乏,且多集中于校園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方面。文章從設計風格、構成手法、視覺形式和工作模式四個方面探討了高職院校景觀設計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高職校園景觀設計設計方法
隨著社會對教育事業(yè)重視程度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校園學習和生活的質量,高職院校在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同時,對校園景觀的營造也愈加重視。景觀作為全面發(fā)展校園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塑造高職院校的良好形象方面,還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形成完美人格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筆者對于高職院校校園景觀的設計,進行了一些思考,從設計風格、構成手法、視覺形式、工作模式四個方面探討高職院校景觀設計的設計方法。
一、設計風格的探究
所謂風格,《辭?!分惺沁@樣解釋的:即作家、藝術家等在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藝術特色。對景觀風格的多樣化,我們可以理解為多彩的社會生活空間的必然,適應廣大群眾多方面的審美需要?,F代景觀設計師應從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出發(fā),發(fā)展適合自己的風格,才能讓新風格脫穎而出,順應文脈的發(fā)展。
高職校園景觀設計的風格是突出其校園特色的重要方面。試想,如果高職校園的景觀設計千篇一律,或以綠化為主,或以硬質為主,那都是缺乏特色和設計靈魂的。而這樣的景觀在目前的高職院校的校園中不在少數。
景觀可以熏陶環(huán)境中的人,也可以將文化、精神這些非物質的因素融合滲透進大學的學習與生活中去。因此,在設計中,對于設計風格的探究是有必要性與重要性的?!皞鹘y”與“現代”是風格,“理性”與“感性”也是風格。在設計中,設計者主觀的創(chuàng)作必須依附于某種特定的風格,整體景觀設計才會形成一種“設計印象”,關乎審美也好,注重視覺也好,目的是形成一種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這種藝術特色從整體上控制著景觀的表象,也突出反映主旨的表達。正如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技術理性與人文自然”主題下,以現代化與技術化的風格為主導,確立了學院的特征與屬性。
二、構成手法的探究
多元社會背景的融合,全球信息化的不斷交流,使得其他領域中各種各樣的新發(fā)現和新發(fā)明被廣泛應用到景觀設計當中,它們配合景觀設計師的大膽想象和精心創(chuàng)作,沖破了以往的束縛,把新材料科學、新工藝和新技術等門類的成果進行了革命性的應用,產生了新的實體形態(tài)和空間形態(tài)。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景觀設計從宏觀角度采用了自然手法與人工手法的結合。這種手法充分考慮了人工與自然的相互彌補,相輔相成。當然,這里還不能忽視重要的一點,即技術與材料帶來的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除了鋁板、銹蝕金屬、玻璃等材料以及相應手法的運用,設計中還特別地運用大面積的方棱石子作為鋪裝材料,形成特殊的景觀面貌,并且蘊含特殊的意義——與“交通”相關聯的“鋪路石”的精神。石子鋪裝與植物、景觀元素的結合又形成新的手法。
從建筑學的多項創(chuàng)新可以看出,新的技術包括新材料的產生,這對于設計創(chuàng)新的闡釋是具有革新意義的。比如膜材的產生與運用,我們見到了不同于幾千年來石料或木料構造的非方正幾何的建筑形態(tài):而更多的新材料的運用,以前所未有的視覺性挑戰(zhàn)著我們的固有觀念。
因此,新材料的運用在幫助景觀設計師創(chuàng)造景觀實體要素的過程中,從各個可能的側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一項技術或幾項技術的合作,可以使許多相似的,或者缺乏趣味和特色的構成手法變得與眾不同并富有新意。
三、視覺形式的探究
環(huán)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類的感覺系統中,視覺占主導地位,一個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中,80%以上是通過視覺傳入大腦所獲取的。視覺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獲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作為心理活動的視知覺有著自身的能動性,從而影響著人們的設計活動。
按照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任何事物的形狀一旦被人感知,都是被知覺進行了積極的組織和建構的結果。視覺形象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于現實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把握,所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chuàng)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按照阿恩海姆的理論,“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在任何時候都是作為一個整體活動著,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chuàng)造”。
在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景觀設計中,用了大量的流暢曲線與明快直線的交織,這些形式的組織將道路、綠化整合到了一起,從而形成了令人愉悅的視覺美感。這樣的視覺形式,構成了觀者眼中的簡潔畫面,輕松愉悅的心情隨著對景物的觀看而產生。視覺形式形成的秩序感一直出現在整體的設計中,從而保證了整體景觀在一個大的基地范圍內具有一種統一的機制。因此,高職院校的景觀設計在強調風格的基礎上,需要借助與視覺形式相適應的設計來達到風格的建立。
四、工作模式的探究
設計中工作模式的研究有無必要?設計需要確立一種工作模式嗎?筆者認為,為了在短時間內確定設計的思路,保證設計的有效展開,需要對工作模式做一番研究,進而確定。
理性基礎上的感性創(chuàng)造,這種工作模式強調理性基礎上的感性的發(fā)揮。如同一個非常嚴謹的框架體系,中間填充多樣的思維與創(chuàng)造,而并非貫穿始終的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的職能是形成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是對理解、解釋現象的認識,也是在感性思維或現象認識基礎上進一步“加工”的思考。通過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由個別到普遍、由片面到全面、由孤立到相互聯系等認識過程,可更接近于客觀事物本來面目、本來性質或本身內在實質關系,更接近于客觀事物本質或真理。以理性的思維思考設計的過程,而不是捕捉一些零星的“靈感”,這也是很多工程性學科的設計程序,先確定工作模式與流程,再按條目引出要設計的內容,最后再回到制定的框架模型上來。
正如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景觀設計的工作模式,在理性思維的控制之下,功能的合理性達到最基礎的設計要求,而每個景觀節(jié)點中突出藝術小品的點題作用,在接近人感受的尺度和空間范圍內盡量研究人對景觀物象的感受度,強調藝術的感染力,最終整體的秩序又回歸到理性體系的框架之下。這樣一種系統的工作模式保證了設計的完成與有效性。
結語
高校校園包括高職院校的景觀設計的健康發(fā)展,必須是建立在掌握當今時代文化的成果、展望未來社會發(fā)展方向、對景觀的受眾——使用者的審美取向深入分析,解讀高校師生的審美心態(tài)的基礎上,而景觀最終的面貌要反映出設計的風格、主題。景觀設計師要運用專業(yè)的知識對空間結構、景觀要素進行整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最終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會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理解力、值得推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