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力 李昌菊
內(nèi)容摘要:藝術與游戲之間的關系在古典美學中存在充分的理論基礎?,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了當代藝術的“游戲化”,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以一種“游戲”的精神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游戲化”的手段,當代藝術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一方面,其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勢必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另一方面,過多的游戲化,則可能使觀眾習慣于娛樂化的形式和內(nèi)容,由此產(chǎn)生審美惰性。
關鍵詞:當代藝術游戲娛樂美學
一、美學中的游戲說
在美學史上,有一派學者持著游戲說的美學觀點,他們認為從本質(zhì)上來講,藝術是一種游戲,藝術起源于游戲。游戲說這一美學理論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他認為美感是人通過藝術所獲得的一種無功利性的快感,藝術是“自由的游戲”,藝術與游戲一樣,都可以讓人從現(xiàn)實生活中脫離出來,進入一種自由的、充滿想象力的虛構世界。席勒和斯賓塞等人進一步發(fā)展了康德的理論。席勒認為,“游戲沖動同時從精神方面和物質(zhì)方面強制人心,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質(zhì)方面都得到了自由?!倍谖镔|(zhì)基礎上的游戲,是不能讓人獲得完全的自由的,對藝術的審美游戲才能給人真正的自由。斯賓塞則從心理學的角度發(fā)展了游戲說的理論,他秉承“剩余精力說”的觀點,認為“過剩精力”是藝術與游戲產(chǎn)生的共同生理基礎,藝術起源于人的游戲本能和沖動。
游戲說雖然只是藝術起源的多種學術派別之一,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理論充分說明了藝術與游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信息娛樂化時代
當代藝術作品,開始越來越多地充滿游戲特征。究其原因,除了人類對于“游戲”的特殊審美本能之外,與現(xiàn)當代社會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也息息相關。當代藝術的娛樂化與游戲化很大程度上由于社會發(fā)展而受到影響。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信息”,任何一種新媒介的發(fā)明和應用都會對信息的傳播方式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及人的思想。在印刷機的時代,信息是嚴謹?shù)模且?jīng)得起無數(shù)的推敲和歷史的考驗的。但是隨著電報和攝影技術的問世,以及后來電視、電腦的廣泛普及,空間不再是信息傳遞的障礙,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在信息過剩的時代,要想讓自己的信息得到關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信息娛樂化。信息過剩帶來了“娛樂業(yè)的時代”。人們開始不再一味追求信息的意義、內(nèi)涵和深度,正如美國芝加哥的一位極具幽默感和表現(xiàn)力的天主教神父格雷格·薩科威茨教士的傳教理念:“你不必為了虔誠而忍受乏味的東西”,同樣,在信息過剩的今天,我們也不必為了信息的獲取而忍受乏味的內(nèi)容和形式。
當代藝術就是生存在這樣的當代社會環(huán)境中,在娛樂化的時代環(huán)境下,不管是當代藝術家的自我審美傾向,還是其適應人文環(huán)境的需要,都必然引導當代藝術向娛樂化、游戲化的趨勢發(fā)展。
三、具有游戲特征的藝術的利弊
充滿游戲特征的藝術在給觀者帶來一種娛樂享受的同時,也讓人更樂于且更容易接受藝術品中所蘊涵的思想和內(nèi)涵。在當代藝術中,娛樂可以是一種手段,也可以是一種內(nèi)容??ㄍū憩F(xiàn)、游戲元素等都是游戲精神的表現(xiàn)。
如以陳可、李繼開、劉野等人為代表的中國70后“卡通繪畫”藝術家,他們將卡通表現(xiàn)手法與藝術很好地結合,將自己放進畫中,然后以一種旁觀者的態(tài)度來敘述自我和外在世界。如林語堂書中所說“人生比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于自身參與一分子”。他們的畫,用卡通述說著哲學,表現(xiàn)著藝術。
還有很多藝術家運用游戲的元素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勞拉·巴拉迪(La raBaladi)的裝置藝術作品《幸運輪盤》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作品運用了每個人都熟悉的“萬花筒”這種童年玩具的形式來創(chuàng)作。勞拉·巴拉迪使用了2000多張使用后剩余的垃圾圖片,用計算機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再投射到巨大的鏡面結構上,形成巨大的萬花筒展覽空間。觀眾走進展覽空間,自己的身影就會投射到鏡面上的畫面中,似乎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中。觀者融入作品,自己也變成了藝術品的一部分。藝術家通過這種游戲化的手法傳達了其對于“圖像時代”的一種質(zhì)疑。
另外,“ART FOR THE MASSES”ART TOYS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8年,“ART FOR THE MASSES”與5位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周春芽、劉野、周鐵海、金釹)合作,把他們的經(jīng)典作品做成了ART TOYS玩偶。“ART FOR THE MASSES”的活動就是一種將藝術與大眾,通過娛樂化的手段相結合的嘗試。這個嘗試讓我們認識到,欲將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關系,運用娛樂化的手法無疑是非常有效的。
當代藝術由于其游戲精神的存在,迎合了大眾的趣味與心理,與大眾拉近了距離,使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表現(xiàn)的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從而達到了啟迪思想的最終目的。
當代藝術的游戲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滋生一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無論對藝術本身還是觀眾,都將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阿道司·赫胥黎(AIdousHuxley)在1931年就曾經(jīng)預言,“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蹦釥枴げㄆ澛舱J為,在娛樂時代,游戲在逐漸代替復雜深刻的思想和內(nèi)容,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直觀圖像所帶來的精神愉悅,久而久之,很有可能帶來文化的終結。赫胥黎和波茲曼的觀點提醒了我們游戲精神泛濫的一種可能:長時間的、習慣于娛樂化的形式和內(nèi)容,很有可能使得人們產(chǎn)生審美惰性,當人們習慣了直觀的、簡單的藝術之后,就容易對有一定深度的藝術產(chǎn)生一種惰性心理,進而排斥。同時,對游戲化的過度追求,也很有可能會造成藝術本身偏離軌道。藝術是引領審美的,如果藝術家一味適應大眾審美的需求,而放棄自身的標準和內(nèi)涵,藝術將變?yōu)槭浪住?/p>
但在產(chǎn)生危機感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所說,“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衡量任何東西,特別是新的現(xiàn)象,都不能一味地從危機意識出發(fā),而是要看到其中重要的、積極的方面。
總之,“游戲化”的藝術無疑是溝通藝術與大眾的很好的橋梁??梢哉f,游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當代藝術家作為當代社會的審美引領者和精神啟迪者,如果合理地運用游戲手段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必將把當代藝術發(fā)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