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乃凡
(遼寧省果蠶管理總站,遼寧沈陽 110041)
五味子為木蘭科多年生木質藤本落葉植物,是名貴常用的重要中藥材,以成熟果實入藥。果實紅色,呈球串狀。隨著人類對野生資源的破壞,五味子數量與采集量逐年減少,而醫(yī)藥及保健品市場需求量卻極大,國外也大量從我國進口,導致五味子藥材供不應求,價格逐年上漲。遼寧省五味子種植與加工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生產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F將其繁殖方法和栽培技術介紹如下,為進一步有效利用五味子資源提供理論和生產依據。
選擇潮濕的環(huán)境、疏松肥沃的壤土或腐殖質土壤,有灌溉條件的林下、河谷、溪流兩岸、15°左右山坡,蔭蔽度50%~60%,通風透光的地方。地選好后,整地、翻地、耕細作畦。低洼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畦,畦高15 cm左右;高燥干旱,雨水較少的地方做成平畦,畦寬120~150 cm,畦長視地勢而定。施腐熟廄肥5~10 kg/m2,與床土攪拌均勻,耙平畦面以備播種。
五味子有種子、壓條、扦插、根蘗和嫁接繁殖等方法,遼寧省生產中最常采用的是種子繁殖,即種子收獲時進行穗選,選果粒大,均勻一致的作種。五味子果實8—10月份成熟,當果實完全成熟時采集,搓去果皮、果肉,清水洗凈,曬干或陰干。凍結前用清水浸泡至果肉脹起時除去果肉,去掉浮在水面的秕粒,再用清水浸泡5~7 d,使充分吸水,每隔1 d換1次水,換水時可清除部分秕粒。浸泡后撈出與2~3倍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50 cm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 cm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入砂藏處理,其溫度保持在5~15℃之間,翌年春季種子裂口即可播種。五味子播種分春播和秋播。春播5月,秋播為8月,實際生產中以秋播為好。播種方法有撒播或條播,條播行距10~15 cm,播后覆土1.5~2.0 cm,播種量0.03 kg/m2左右。澆透水,蓋草保墑。出苗后撤去蓋草,搭100~150 cm高的棚架,上面用葦簾或草簾遮蔭,保證通風和少量陽光。苗高5~6 cm,具2~3片真葉時,拆除架棚,按株距5 cm定苗,追施尿素75 kg/hm2,經常除草,冬季小苗要覆蓋草,第2年或第3年春即可定植。按株行距100 cm×50 cm、穴深30~40 cm、直徑40 cm定植。
可以秋栽(上凍前)或春栽。以秋栽為好,可減少緩苗期,有利于生長。春栽當地面溶化到栽植深度20~30 cm時,即可栽植。遼寧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早栽比晚栽利于保墑和成活。株行距(0.5~0.6)m ×(1.2~1.5)m,栽植株數為 14 250~16 650株/hm2。按株距挖穴20~30 cm深,將苗木直立放入穴內,根要疏散開,覆土至根莖部,踏實提苗后灌足水。為了催苗,施用225 kg/hm2二銨,放入栽植穴邊,絕不能接觸到根部,以防燒苗。水滲后再覆活松土,利于保墑,成活后使根莖與地面齊平,不能過深或過淺。如果底肥充足可不用追施二銨。不論秋栽或春栽,栽后留5~8 cm高,留芽3~5個,用活土培上保持水分,待萌動時去掉土堆,利于苗生長。有條件的地區(qū),特別是北部地溫低,可覆蓋黑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溫,促苗生長,從而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防雜草。
五味子是多年生蔓性植物,在人工栽培時必須設立支架。支架的設立可使植株保持一定樹形,枝和葉能夠在空間里合理分布,獲得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便于田間作業(yè)管理。栽植時離樹蔸60 cm左右,一邊栽一株。人為搭架,按株行距150 cm×50 cm栽植。南北行間以利通風透光,挖穴深寬各約30 cm,將肥科和土拌勻填在穴內。栽苗時,填50%土,稍提苗以利根系伸直與成活。踏實,澆水后再覆一層隔墑土。
4.2.1 松土除草。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勿傷根,同時在基部做好樹盤,以便灌水。
4.2.2 灌水施肥。五味子是喜肥植物,水肥不足影響生長,苗期生長慢,要常澆水、除草、施肥。孕蕾開花結果期除供給足夠水分外,還需大量施肥,結合松土除草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早春萌發(fā)前,第2次在開花前,每株追施腐熟農家肥5~10 kg,距根部30~50 cm,周圍開15~20 cm深的環(huán)狀溝,勿傷根,施后覆土;第2次追肥適當增加磷鉀肥,促使果實成熟。
五味子生根能力弱,喜濕潤,應勤澆水,干旱季節(jié)和花期更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應注意防澇。
4.2.3 搭架。五味子莖蔓柔軟不能直立,定植當年生長量不大,移栽第2年后,主蔓生長迅速,應進行搭架,用水泥柱或角鋼做立柱,用木竿、竹竿或鐵絲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竿或木桿,高250~300 cm,直徑1.5~2.0 cm,用繩固定在橫線上,按右旋方向引五味子莖蔓上架。
4.2.4 剪枝。修剪整形是保證五味子高產的重要措施,合理修剪可促進通風透光,調節(jié)營養(yǎng)分配。一年中修剪分春、夏、秋3季剪枝。春剪:剪掉短結果枝和枯枝,長結果枝留8~12個芽,其余截去。剪后枝條疏密適度,萌發(fā)前進行;夏剪:5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和病蟲枝,對過密的新生枝也要疏剪或截短;秋剪:落葉后進行,剪基生枝。3次剪枝都要注意留2~3個營養(yǎng)枝作主枝,并引蔓上架。
遼寧地區(qū)五味子病蟲害發(fā)生時期相對穩(wěn)定,白粉病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發(fā)生,時間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800~1 000倍液防治;黑斑病易在潮濕的條件下發(fā)生,時間為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蟲害女貞細卷葉蛾,為害時間一般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可用20%溴氰菊酯噴施,15~ 20 d/次。
遼寧省一般8月末至9月上旬五味子果實變軟而富有彈性,外觀呈紅色或紫紅色,達到生理成熟應適時采收,隨熟隨采。選擇晴天上午露水消失后進行,用采收剪剪斷果梗,放入果筐內。加工前可日曬或烘干,注意勤翻動。曬干時,將五味子放在陽光下,厚度不可超過5 cm,并經常翻動,使其晾曬均勻,晾曬中可經夜露,干后油性大,質量好。晾曬過程中絕對不可暴曬,否則會導致五味子干品色澤黑暗、質量差。烘干時,開始溫度宜控制在60℃左右,達五成干時將溫度降至40~50℃,達到八成干時挪到室外曬至全干,而后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品質以粒大、果皮紫紅、肉厚、柔潤者為佳。
[1]劉秀娟.遼東地區(qū)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術[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0,33(5):41-42,44.
[2]李科云,孫忠昆.北方地區(qū)五味子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3):142.
[3]趙文波.五味子的栽培技術[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1(2):92-94.
[4]劉敏.五味子栽培技術[J].北方果樹,2003(6):18.
[5]高加軍,胡偉,王春霞.北五味子的繁殖和栽培管理[J].中國林副特產,2003(3):7.
[6]聶江力,石聰,裴毅.不同產地北五味子的質量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31):17448-17450,17454.
[7]何軍,張曉虎,李小燕.不同氮磷鉀配比對商洛華中五味子有效成分五味子乙素含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1,23(9):112-114.
[8]彭威,張友民.葉面噴施硼·鉬及稀土微肥對五味子成花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17):8955-8956,8977.
[9]劉博,傅俊范,周如軍,等.17種殺菌劑對五味子葉枯病菌的毒力測定[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5):1155-1156.
[10]賈延波.北五味子栽培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8):29-30.
[11]張麗偉.五味子無公害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9(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