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花
(曲靖市麒麟?yún)^(qū)蠶桑站,云南曲靖655000)
蠶種催青是把通過冷藏已活化(即解除滯育)的越年種保護在合理的環(huán)璄條件下,促使胚胎順利發(fā)育,直至預定的日期孵化。由于蠶種在孵化前1 d卵色變青,因此叫催青,它是養(yǎng)蠶過程的重要起點。孵化齊一程度和蟻體強健度都是在這個階段決定的,如果催青技術處理不當會造成蠶種孵化不齊甚至增加死卵,同時蠶種催青是養(yǎng)好小蠶的基礎。實踐證明,蠶種催青不好,將導致收蟻不齊,實用孵化率低,蠶體虛弱,影響蠶繭的高產高效。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蠶種催青質量,應抓好以下環(huán)節(jié):
催青負責人必須由專業(yè)技術扎實、業(yè)務能力強、有較強責任心、精明能干的技術人員擔任。配制人員必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責任心強、心靈手巧。同時制定嚴格的催青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值班制度、衛(wèi)生制度、觀察記載制度、安全制度。從蠶種進室、清點、擺種、調種到發(fā)種都有專人負責,做到分工明確,定崗、定責。催青過程中,由專職技術干部制定每天的技術操作規(guī)范,并做好指導督促,促進規(guī)范化催青技術的實施。
嚴格把好催青室內外的消毒關。蠶種出庫前5~7 d和發(fā)種后,對室內和用具進行全面清洗、曝曬并用漂白粉或甲醛噴灑消毒,再用硫磺熏煙密封24 h,然后打開門窗讓其通風換氣;在蠶種入室前1 d,沖洗室內外和用具并升溫排除室內異味,保持室內清潔,為蠶種催青提供良好的環(huán)璄。
胚子的發(fā)育程度是決定催青技術措施的依據(jù),而胚子發(fā)育程度必須通過解剖來識別,所以催青期的胚子解剖十分重要,其準確率、時間性都直接影響到催青技術處理的恰當與否。解剖時間為每天上午8~9時,催青重點胚子丙2、戊3、已4。如果上午解剖胚子特征不明顯,拿不準,在下午3~4時增加解剖1次,對識別胚子應力爭一個“準”字。在每天的解剖中,取樣應有代表性、全面性,避免以點代面。不同品種、不同批次要做到天天解剖,沖胚子要認真仔細,鏡檢取樣胚胎體形要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觀察要細致準確,并做好記載,為規(guī)范化的技術處理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春蠶蠶種出庫時的胚胎往往處在幾個不同的發(fā)育階段,為此,蠶種出庫后,應先在15℃的溫度中保護到全部胚胎進入丙2期,即2 d后運輸。在運輸中要避免接觸高溫、雨淋、農藥異味,確保蠶種安全。蠶種進入催青室后按不同品種、不同批次、不同數(shù)量、不同浸種時間分批、分類做好標記和記載,及時解剖胚子,如果起點胚子齊一,就按常規(guī)技術處理;如果不齊,應根據(jù)胚子發(fā)育程度按品種、批次、數(shù)量進行分室保護,待85%的胚子發(fā)育到丙2、丙2+時,再升溫至20℃
戊3胚子是發(fā)育上決定滯育性的重要階段,是轉向高溫保護和光照處理的臨界胚子。過早轉入高溫會使后期胚胎發(fā)育不齊,過遲轉入高溫則影響化性。以大多數(shù)胚子發(fā)育到戊3、戊3+為宜,溫度升至25℃,溫濕差2~3℃。同時戊3胚子發(fā)育的快慢可以預測見點胚子已4的早與遲,也是預測發(fā)種日期的依據(jù)。
已4胚子是確定發(fā)種時間的主要依據(jù),必須正確掌握見點時期胚子的整齊度,確定發(fā)種的準確時間,并及時通知各鄉(xiāng)(鎮(zhèn))蠶桑站、村技術輔導員。蠶種在標準范圍內催青,從戊3到已4胚子需經過5 d。在催青過程中,即使同一品種、同一批次的蠶種在同一環(huán)境下保護,其個體發(fā)育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必須認真觀察蠶種的發(fā)育變化,進行見點調查,準確掌握各期見點時間,在黑暗保護前將蠶種按各鄉(xiāng)(鎮(zhèn))、村所訂蠶種整理核對,做好標志,注意品種、批次不能混雜。在進行黑暗保護時,一般春季點青30%~40%,夏、秋季點青20%給予保護。
蠶種催青技術處理是以胚子解剖胚胎主要特征為依據(jù),標準是參照《云南省蠶桑生產技術》催青期胚胎主要特征及催青標準,因此每次溫度、濕度的調控時間應在胚子解剖之后,即上午10時前進行。
溫度直接影響卵中胚胎的發(fā)育,催青中的溫度激變或感光不均勻,易引起催青死卵和孵化不齊,因此催青室必須保持各胚子最適宜的溫度穩(wěn)定不變。換氣時,須先略升高溫度,避免溫度激變,蠶種有計劃地進行搖種,更換位置,促使感溫均勻,一般搖種和換氣同時進行。
濕度主要影響蟻蠶孵化齊一程度,因濕度有軟化卵殼的作用,催青期過濕過干都對蠶卵生理不利。催青后期,特別是戊3胚胎到孵化期間,如遇干燥環(huán)璄,則胚胎發(fā)育不齊,死卵顯著增加,而且孵化出的蟻蠶輕,生命力差,易發(fā)生小蠶和病蠶。春蠶催青由于氣候比較干燥,必須注意補濕,但過濕也易造成蟻體虛弱、肥大、抗逆性差。
蠶種催青室要求空氣新鮮,蠶卵在催青中,隨著加溫補濕胚胎迅速發(fā)育,呼吸量逐漸增加,要注意換氣。在戊3胚胎以前每日換氣2次,戊3胚胎以后每日上、下午各換氣2次,每次10min左右,如室內外溫差較大可縮短換氣時間,增加換氣次數(shù),以免催青室內溫濕度發(fā)生激變,影響胚胎的正常發(fā)育。另外,在催青期間要注意避免接觸有害物質。
催青中光線對滯育性有顯著影響。催青室要求晝夜光線明暗分明,戊3胚胎到已4胚胎末期每日感光18 h,每天早上6時到晚上12時。從點青至收蟻當日,可用紅紙、黑紙、布遮嚴門窗和出入的門道,讓蠶種保護在完全黑暗中。由于黑暗可促使胚胎發(fā)育抑制孵化,收蟻當日早上進行感光,可使蟻蠶孵化齊一。
蠶種從胚子發(fā)育到孵化是靠體內自身的營養(yǎng)消耗而轉化成蟻體的,沒有外界營養(yǎng)補充,轉青蠶種對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弱,因此必須做好發(fā)種前的準備工作。蠶卵孵化前2 d,即蠶種點青,發(fā)出領種通知,發(fā)種前2~3 h催青室溫度逐漸降低,使之接近自然溫度。
所謂補催青就是把轉青蠶種發(fā)到農戶手中繼續(xù)按標準溫濕度進行黑暗保護。補催青的好壞同樣影響蠶種的一日孵化率。多年來,由于有的農戶蠶室設備簡陋,條件差,補催青技術跟不上,沒有按標準去做,導致蠶種孵化不齊,給飼養(yǎng)操作帶來不便,同時影響蠶繭收購,甚至影響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消毒防病工作。
6.2.1 進行預升溫
領種前進行升溫補濕,共育室內溫度保持在21℃,干濕差2℃;蠶種到達蠶室后,將溫度逐漸升至25~26℃,干濕差1.5℃。
6.2.2 領種和攤放好蠶種
領種時因室內外溫差較大,需輕裝快運,要盡量縮短領種路途時間。蠶種到達蠶室后,應及時把蠶種從盒內倒在放有防干紙的蠶簸內,將蠶種攤平均勻,無重疊卵,再在上面覆蓋一個固定蠶種的小蠶網,若是收蟻袋,蠶種進口處要壓緊,以免轉青卵孵化后蟻蠶到處逸散。
6.2.3 黑暗保護
蠶種進入蠶室后,關閉好門窗并掛黑布簾,保持室內絕對黑暗,以利蠶卵胚胎平衡發(fā)育,提高一日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