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底,四川檔案館館藏巴縣(現(xiàn)重慶)衙門檔案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3月15日,該館首次面向社會公布巴縣檔案中涉及婚俗檔案的部分,其中不乏存世稀少的“庚帖”和“喜課”。雖歷經(jīng)200多年歷史,這些只有方寸大小的清代“喜帖”卻講述著巴蜀人,乃至古代中國的婚慶習俗變遷。
涉及到打官司婚俗檔案大多帶有悲劇色彩
雖然此次公布的清代“喜帖”喜慶味十足,但背后實際的婚姻生活卻并不美好。
在一張道光八年訂立的檔案上,顯示出一場短命的婚姻:婚書訂立還未滿一個月,巴縣新娘陳呂氏即將與其訂婚的邱家告到巴縣衙門。巴縣衙門隨即開堂審理,發(fā)現(xiàn)陳呂氏原來的丈夫陳永順不但沒死,而且正是前夫因家貧將她“圖財嫁賣”。立下婚書后,邱家準備將陳呂氏帶回原籍江西完婚時,陳呂氏擔心邱家會再次將她“販賣”,故而告上衙門。
目前館藏的巴縣衙門檔案中,婚俗檔案大部分都帶有悲劇色彩。這是因為這些檔案均為涉訟婚姻,相當于現(xiàn)在的打官司。婚姻鬧到打官司的地步自然會有悲劇色彩,我們不能單純根據(jù)這些檔案推斷封建社會里的婚姻全是悲劇。
古人結婚6大步驟缺一不可
翻開一份份泛黃的檔案冊,清代民間結婚用的“庚帖”和“喜課”,依舊充滿了喜慶色彩。在省檔案館首次刊出的“庚帖”上,雖距今180余年的歷史,但其上紅色猶存,圖案清晰可辨。
這張“庚帖”的右邊上部刻繪著正在行禮的一對新人,下面繪著5名觀禮嘉賓,翹首以盼?!案敝虚g則用描金豎條方框,寫上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與其配對的另一張則寫有“天長地久”,一條長長的階梯上,新郎攜嬌妻沿梯而上。主婚人則立在梯級上端等待著婚禮的開始,整個庚帖中充滿了喜慶氣氛。
傳統(tǒng)婚姻儀式歷來講究“六禮”,清代“六禮”衍化為“請庚、探問、報期(請期)、行盤、妝奩、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紙上的,只有“請庚”和“報期”。這個婚帖便是一lNLItePqlD2uQeCQhBoH5kEV8g/xOrwoA3yFlNUQAmw=種“請庚”,即男家與女家,互相留下對方的生辰八字,請人測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憑證。而“請期”則是請人測算、挑選適宜舉行各項結婚儀式的吉日良辰和規(guī)矩、禁忌。其內(nèi)容一般也要寫在紅紙上,并由男家告知女家,稱作“喜課”或“彩課”。
離婚女方只能按腳印
有結婚當然也有離婚,在一份道光年間的離婚檔案上,一個名叫王德盛的男子立出了“甘愿休妻改嫁”的文約,原因竟是“年荒”讓他窮得養(yǎng)不活老婆。文約上同時提到,兩人離婚屬“夫妻友好協(xié)商”。但道光四年,名叫蒲洪福的男子則是以妻子“不守婦道,不孝公婆,不敬夫主”為由離婚。
奇怪的是,這兩份文約不但有當事人的手掌印,還有一個腳印。對此,專家推測,手印是男方的,腳印是女方的,因為古代男尊女卑。而且文約上有腳印必有手印,但有手印卻并不見得有腳印,這表明離婚由男方說了算,女方是否同意無關緊要。
(畢品誠薦自《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