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順民
卷首
魯順民
今天,是史鐵生先生去世后的頭七,讓我來祭奠他。
真是宿命。按照我們鄉(xiāng)下人的算法,史鐵生1951年出生,到2010年12月31日,剛好活過60歲。年根的最后一天走掉,滿過60歲,他連一天都不愿意多待。一個花甲,過得圓滿。
而在我們鄉(xiāng)下,在我們鄉(xiāng)下多少年前,有一個風俗,人滿60歲,要在土崖上為自己挖一個陽厝,據(jù)說,得道的人,自己會在陽厝里頭坐化掉。史先生在虛60歲的那一年坐化了(是那一年,七天前的那一年)。
史鐵生來過山西的,對于山西而言,對于山西的讀者而言,他絕不是匆匆過客。不說當年插隊回京要經過山西。1988年,《黃河》雜志社組織筆會,一行三十多位作家到五臺山,結果回程之時乘了一輛破車,走到半道車閘失靈,車子突然沿陡峭的山路沖下去,幸好撞上一棵樹,否則,中國的當代文學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車上的人十有七傷。當年同車的程德培先生告訴我說,在五臺山廟里胡說八道的某人撞得最厲害,哪兒也不傷,偏偏傷到他的嘴,當下腫得跟一頭豬一樣。但只有史鐵生,連人帶輪椅被摔出車外,然后款款落下,人在輪椅上,輪椅在平地上,毫發(fā)無傷,好像他撐著輪椅從哪里聞訊趕過來救大家的。
史鐵生有佛性,佛不傷他。
這是一位注定讓我懷念的作家。讀到他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應該是在大學時候,當時沒有意識到,這篇作品對于作家而言,已經是對生命,對生死思考的開始,僅僅呆頭呆腦簡單地劃歸為知青文學的轉型,因為這不久之后,就讀到朱曉平的《好男好女》,一樣寫北京知青陜北插隊的生活。后來,讀到黑明兄關于陜北插隊知青的攝影紀實作品,才意識到現(xiàn)實真實與虛構表達之間有多么大的距離。知青生活,給史鐵生造成了終身殘疾,也開始對生命進行思考。生存,生命,生死,這是以后作品無法繞過去的話題。
《我與地壇》,印象中是在《新華文摘》讀到的,其時我在中學教書,讀完之后,將正在講的課停下來,給學生們朗讀。一教室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瞪著眼睛聽我在臺上讀,一教室角角落落都回蕩著我的聲音,我的聲音在傳送著注定要成為白話文學經典的《我與地壇》。
而我最喜歡和最感念的,應該是他的小說《命若琴弦》。兩個瞎子,一個老瞎子,一個小瞎子,年復一年走在陜北高原之上,走鄉(xiāng)串寨,賣唱為生。老瞎子對小瞎子說,當你彈斷一千根弦的時候,三弦琴筒里有一個藥方,會治好你的瞎眼病。小瞎子終于彈斷了第一千根弦,一夜激動,他從三弦琴筒里取出一張紙條,背著師傅跑到鎮(zhèn)子上找人看,誰知道,那卻是一張白紙。小瞎子非常絕望,回來質問師傅,師傅說:應該是一千二百根,你剛彈斷一千根??!當年,我也是將師傅的話記錯了,結果得到一張白紙。
無疑,老瞎子是在撒謊,老瞎子用謊言支撐著生命的理由,他們的命就是琴弦本身。
讀這個小說,里面所蘊含的東西太多了,任何解說都顯得蒼白無力。那個時候,我剛剛畢業(yè)教書,在一個小說選本上才讀到,也許與心境有關,這篇小說對我的觸動非常之大,好長時間都記著小說的結尾: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結尾,也實際上是開頭。在這個結尾開頭,是一句“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開始”。始終一致,無始無終。史鐵生那樣來說生與死,把生與死說給我們?!八劳霾皇且患庇谇蟪傻氖拢且粋€必定會降臨的節(jié)日”。其間的人生呢?誰都會想許多許多。
頭七,史鐵生的魂靈兒還沒離開人間,地壇,陜北,清平灣,還有山西,他還會光顧一次的。我這樣的來祭奠他。
2011年1月6日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