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景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長沙 410004)
人工填土層地段隧道施工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
王春景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長沙 410004)
針對某隧道進口明挖段地層結構松散、力學性能差,采用常規(guī)的支護措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問題,提出采用地表減載、利用鉆孔樁加橫支撐、蓋挖法等多種措施,并應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其安全性。結果表明,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利用,可以保證隧道施工安全,降低隧道施工風險。
隧道工程;基坑開挖;蓋挖法;數(shù)值模擬
隧道明挖段多采用放坡開挖或基坑圍護開挖[1~4]。某隧道進口明挖段為填土層,主要為素填土、雜填土,厚度為10~20 m,結構松散,工程性質極差,圍巖級別為Ⅵ級。為保證施工安全,采取地表減載、鉆孔樁加橫支撐、蓋挖法等。本文主要對該施工方案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其施工力學特性及施工安全性。
根據(jù)隧道進口現(xiàn)場施工情況調查,為確保隧道施工安全,經(jīng)過多方共同分析研究,提出了地表減載,利用鉆孔樁加橫支撐,然后進行蓋挖的方法,具體方案如下。
(1)地表減載處理。對鉆孔樁范圍間的人工填土地層采取垂直明挖減載處理。
(2)鋼支撐設置。在基坑頂面以下設置兩道橫向鋼支撐。
(3)套拱加固。完成地表減載及鋼支撐施工后,設置1.0 m厚的C30套拱加固。
(4)錨桿加固。在隧道最大跨度處設置2根Φ32錨桿,錨桿鉆孔直徑為Φ110 mm并結合隧道初期支護中的I20a鋼架設槽鋼縱向連接,共同受力。
(5)套拱與鉆孔樁連接。在拱座處,套拱與鉆孔樁采用植筋后錨固方式。
(6)隧道主體初支鋼架與套拱采用預埋鋼板方式連接,四周全面焊接預埋鋼板與鋼架連接鋼板。
(7)隧道內(nèi)施工改用3臺階法。
具體的工序如圖1所示。
圖1 穿越人工填土層施工方案(單位:cm)
由于基坑開挖可以看成平面應變問題,所以建立二維平面模型進行分析。其中圍巖和套拱采用平面應變單元,鉆孔灌注樁、橫撐和錨桿、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采用梁單元模擬。圍巖采用莫爾庫侖屈服準則,材料參數(shù)根據(jù)地質資料和相關規(guī)范選取,具體見表1。單元共計劃分了1298個單元,1167個節(jié)點,左右邊界和底邊界約束法向位移,而頂面為自由表面。網(wǎng)格劃分如圖2所示[5]。
表1 計算力學參數(shù)
圖2 模型網(wǎng)格劃分
基坑開挖和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部分水平位移分布情況見圖3,不同開挖工序下的地表水平位移情況見圖4。從圖3、圖4中分析可得出下述結論。
圖3 不同開挖工序下圍巖的水平位移分布情況
圖4 不同開挖工序下地表水平位移
(1)圍巖整體水平位移呈現(xiàn)左右對稱分布,這是因為結構和受力是對稱的;較大的水平位移在第一次基坑開挖過程中,集中在開挖底板的坑角處和坑壁周圍,第二次基坑開挖過程中集中在開挖底板至第二道橫撐的位置,而在隧道開挖時集中在兩側拱腰上方;最大水平位移在第一次基坑開挖到隧道中臺階開挖過程中,不斷增大,而在隧道下臺階開挖后,最大水平位移降低,這是由于此時隧道初期支護結構閉合的緣故。
(2)地表水平最大值發(fā)生在第一次開挖工序,即基坑向下開挖3 m,還未設置橫撐,最大值達到24 mm,滿足地表水平位移變形安全性的要求;第一次開挖時,地表水平位移表現(xiàn)為距離基坑周邊越近,水平位移越大,而距離基坑越遠,則水平位移越小;從
曲線的梯度可以看出,第一開挖主要影響范圍為距 離基坑周邊16 m,約1倍的基坑開挖寬度。
(3)在隨后的開挖工序中,地表水平位移的分布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呈現(xiàn)一個橫臥的“S”形狀,即在距離周邊12.5 m的位置,也是約1.5倍基坑開挖深度,出現(xiàn)了最大的水平位移,而在距離基坑周邊2.5 m位置出現(xiàn)了水平位移極小值;在地表距離基坑周邊2.5 m 以內(nèi),地表水平位移減小,而在2.5~1.5 m內(nèi),水平位移增大,12.5 m以后,水平位移又降低,這一方面由于橫撐的作用,另一方是由于距離遠,則基坑對地表或圍巖的擾動越小。
(4)第二次基坑開挖后,在距離基坑8 m的范圍(約此時基坑開挖深度的1倍),地表水平位移降低,而超過8 m范圍外,地表水平位移增大;在隨后的開挖工序中,地表水平位移略微降低,在下臺階開挖使得結構閉合后,水平位移降低的最多。
圖5給出了基坑開挖和隧道開挖過程中的圍巖沉降分布情況,圖6給出了地表在不同開挖工序下的地表沉降情況。分析可知:基坑開挖底部和隧道各臺階開挖底板發(fā)生隆起,基坑周邊也發(fā)生隆起,這是由于開挖卸荷的作用,而在距離基坑周邊一定距離發(fā)生沉降;從地表沉降曲線可以看出,地表最大沉降發(fā)生在距離基坑周邊約7.5 m的距離,最大沉降值為10 mm,小于常規(guī)的地表沉降控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隨基坑開挖和隧道的開挖,地表沉降不斷減小,這一方面由于水平位移較小,另一方面由于開挖深度越大,則向上的卸載越大。
圖5 不同開挖工序下圍巖的沉降分布情況
圖6 不同開挖工序下地表沉降分布情況
圖7給出了基坑開挖和隧道開挖過程中的鉆孔樁彎矩。分析可知:對于鉆孔樁,其最大正負彎矩均隨著基坑開挖和隧道開挖而增大,彎矩絕對值最大達到1163 kN.m,換算成應力達到23 MPa,量值較大。對于橫撐,第一道橫撐隨著開挖的進行,軸力不斷減小;而第二道橫撐是先減小后增大;對比第一道橫撐和第二道橫撐,可知第一道橫撐軸力小于第二道橫撐軸力;最大橫撐軸力為855 kN,換算成應力為33 MPa,小于橫撐允許應力。
圖7 不同開挖工序下圍護樁彎矩分布情況
人工填土結構松散,力學性能差,遇水極易失穩(wěn),采用常規(guī)的支護措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數(shù)值模擬結果表明,通過采取地表減載、利用鉆孔樁加橫支撐、蓋挖法等多種措施,可以保證隧道施工安全,降低隧道施工風險。
[1] 尹光志,曹多陽,李 鈴.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圍巖和支護穩(wěn)定性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2):65-67.
[2] 章新生.順層軟弱圍巖隧道洞口段施工技術初探[J].鐵道標準設計,2005,(2):74-76.
[3] 謝卓雄.小凈距隧道近接施工圍巖穩(wěn)定性及結構力學行為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5.
[4] 安永林.結合鄰近結構物變形控制的隧道施工風險評估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5] 史勝利.軟基淺埋隧道施工技術[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141-142.
2011-03-01)
王春景(1966-),男,湖南漢壽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