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陽
應奧地利共和國總統(tǒng)菲舍爾、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邀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于10月30日乘專機離開北京,對奧地利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法國戛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
此前10月27日,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在歐盟領導人峰會結(jié)束幾小時后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打電話的消息,激起了各方關于中國可能大量購買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債券的猜想。
指望中國拋出救生索
在當日凌晨4點舉行的記者會上,薩科齊稱中午將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電話。胡錦濤應約和薩科齊通了電話。薩科齊向胡錦濤通報了歐盟峰會通過的一攬子方案。德國《焦點周刊》評論說,“薩科齊說白了就是向中國借錢”。
要實施歐盟的一攬子方案,便需要注入大量資金,單是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就需要新注資5600億歐元。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歐洲即將溺水而亡,需要一條救生索。去哪里尋求幫助?答案很明顯:中國?!?/p>
世界頭號經(jīng)濟強國美國目前也陷入債務危機,其狀況好比“泥菩薩過江”;占據(jù)世界經(jīng)濟第二把交椅、并有著高達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無疑是最好的求助對象。也難怪薩科齊27日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會表示,沒有理由拒絕中國的幫助。他說:“如果擁有全球60%外匯儲備的中國人,決定投資歐元而不是美元,為什么要拒絕?”
就在中法兩國領導人通話的第二天,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首席執(zhí)行官克勞斯·雷格林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開始了他的亞洲之行。雷格林10月28日在北京表示,將向投資者提供良好的金融產(chǎn)品,希望該機構(gòu)的債券能夠成為中國外匯盈余的安全投資渠道。誰都能看明白,雷格林是“化緣”來了!
實際上,自歐洲債務危機肇始之日起,國際媒體一直在討論這樣的問題:中國會不會出手相助?中國又能否拯救歐洲?在歐盟通過一攬子解決方案,而胡錦濤主席又將于11月3日蒞臨法國戛納參加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的節(jié)點上,外界再次把焦點對到了北京。
中國似乎應該出手相助,理由很充分。首先,歐洲是中國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場。中國商品目前占到了歐盟進口總額的17.4%,一旦歐洲人沒錢支付,中國的出口型經(jīng)濟便會遭受重創(chuàng)。實際上,歐債危機已經(jīng)對中國出口產(chǎn)生了影響,9月份中國出口增速是7個月來最慢的。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里,各國之間的利益都是相互交織的,我們應該向歐洲伸出援手,幫助歐洲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其次,堅挺的歐元符合中國利益。中國外匯儲備高達六成以上屬于美元資產(chǎn)。在美元持續(xù)貶值的背景下,中國亟須努力減輕對美元的依賴,將外匯儲備多元化。一旦歐元走向疲軟,中國將喪失一個重要選擇。
第三,通過援助可以累積中國的政治籌碼。今年9月,外媒曾報道意大利請求中國購買國債,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時表示,各國應該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希望歐盟加快承認中國市場經(jīng)濟地位。中國有資格借援助要求對方在一些長期困擾中歐關系的問題上做出讓步:比如降低在人民幣匯率上攻擊中國的調(diào)門,又比如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方面。英國《泰晤士報》就認為,中國之前曾對西班牙和希臘提供援助,這使得馬德里和雅典在譴責中國人權(quán)記錄時必定分外尷尬。
中國拯救不了歐洲
凡事要講辯證法,援助歐洲并非有利無弊。歐洲內(nèi)部對接受中國援助也有雜音。歐洲議會綠黨領導人丹尼爾·科恩-本迪特稱,中國投資是“危險的”“偏離常規(guī)的”。他說,這將造成社會和環(huán)境破壞。這種憂慮似曾相識,在歐債危機初期,中國與希臘達成協(xié)議投資該國港口時就曾遭遇過類似的責難。
更大的壓力來自國內(nèi)。購買飽受債務困擾的歐洲國家債券未必是一項安全的投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佩蒂斯此前曾說:“中國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券被認為有利于歐洲市場的穩(wěn)定;但另一方面,人們也認識到存在相當大的信貸風險?!彼€說,近年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都因錯誤的投資決定而遭到嚴厲批評。
另外,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居然向發(fā)達國家、向人均GDP遠高于中國的歐洲國家進行大量金援,這讓國內(nèi)許多民眾困惑不已。西班牙《世界報》就注意到,對于目前貧困人口眾多、通脹令民眾生活艱難的中國來說,讓國家出錢幫助歐洲發(fā)達國家似乎還是有點難。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一名要求匿名的專家對此頗為認同。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面對歐洲的請求,中國可以意思一下,就像某個國家發(fā)生地震之后一樣,中國可以有所表示。但這個世界誰也救不了誰,中國還有那么多窮人都救不過來,還談什么拯救歐洲?”不過,這位專家也指出,向歐洲提供援助不僅是個經(jīng)濟問題,還涉及外交,需要通盤考慮。
或許正是因為援助歐洲有諸般好處,中國方面才會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場合表示,中國是歐洲主權(quán)債務市場的長期投資者,今后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歐洲與歐元,并向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許諾將在其需要時提供幫助。
但或許又是因為有諸多顧慮,中國人在真的要掏腰包時并不太積極。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就指出:“希臘和葡萄牙都曾從中國那里得到有力支持,并試圖向中國出售債務。但后來,這些國家還是不得不接受國際救助。西班牙也一度因為聽了中國人寬慰人心的話,就以為無須接受救助。但后來還是歐洲央行,而不是中國人挽救了它的命運?!?/p>
在胡錦濤與薩科齊10月27日的通話中,胡錦濤雖然對歐洲領導人試圖遏制債務危機的決心大加贊賞,但并沒有做出直接提供幫助的承諾。
10月31日,正在奧地利訪問的胡錦濤表示,中國相信歐洲有能力克服經(jīng)濟問題,但也沒有談及中國是否會對歐債危機出手相救。此前,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首席執(zhí)行官雷格林的中國之行也沒有得到“任何確切的結(jié)果”。
即便是G20戛納峰會上,中國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出明確承諾。在10月28日舉行的胡錦濤訪問奧地利并出席G20峰會的吹風會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明確表示,G20峰會不會討論向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出資或購買歐債的問題,這不在峰會的議程內(nèi)。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援助歐洲牽涉到政治、外交等諸多方面,錯綜復雜,但歸根結(jié)底是一個投資的問題。既然是投資,之前就要做好足夠的風險評估。目前歐盟通過的還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救助方案,具體的實施細節(jié)仍不清楚,中國當然不會貿(mào)然做出承諾。”
即便做出承諾,中國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也有著足夠清醒的認識。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10月28日的吹風會上表示:“歐洲是世界第一大經(jīng)濟體,自身實力還是很強的,歐洲一些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也很良好,所以歐洲不是沒有能力救自己,中國拯救歐洲的問題并不成立?!?/p>
對此,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馮仲平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說,中國只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可以幫歐洲,但拯救不了歐洲,中國不是歐洲的救世主。
清華大學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則認為,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幫助歐洲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但中國政府目前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向國內(nèi)民眾解釋為何要幫助歐洲,“中國可不想揮霍國家的財富,到頭來還只被視為一個傻錢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