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崇 宋雪妮 煙臺南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教研室,煙臺 265700
英文法律文書中時間表達歧義問題分析
李玉崇 宋雪妮 煙臺南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教研室,煙臺 265700
在各種各樣的法律文書中,由時間來決定各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不勝枚舉,因此對時間的界定十分重要。為了保證準確性,必須從法律文書中特定的語境出發(fā),選擇最精當?shù)脑~語妥帖穩(wěn)當、準確無誤地進行表達,以避免日后當事人各方因?qū)ζ涓拍畹睦斫獠灰欢a(chǎn)生糾紛。該論文以此為基點,結(jié)合實踐操作中某些由于對同一時間詞的理解引起分歧從而造成糾紛的實例,對法律文書中表述時間概念的詞語作一簡要分析,進一步論證準確性是法律語言的靈魂與生命。
法律文書;時間詞;歧義;準確性
法律文書是公安、安全、檢察、法院等國家司法機關(guān),行政執(zhí)法機關(guān),律師、公證、仲裁等國家設定法律機構(gòu)以及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組織,在訴訟和非訴訟的法律事務中按照法定程序,就具體案件或法律事務適用法律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義的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體的總稱。這類法律文書涉及人們的權(quán)利和義務,因此需要用詞準確,絲毫馬虎不得。但也有的人會出于某種考慮而有意曲解法律文書的涵義,利用文詞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逃避職責、享有不當權(quán)益。因此,法律文書如要有效地行使其職能,必須詞義準確、文意確切,絲毫不允許詞義模棱兩可而產(chǎn)生歧義,也絲毫不能容忍因為句子缺乏嚴密組織而任人歪曲。在正常情況下,起草法律文本時,用詞造句必須十分準確,因為一旦筆者的思想、觀點落實成文字,它就成了法庭判斷是非的重要依據(jù)(陳慶柏,2001:786)。但在現(xiàn)實中,在各種各樣的法律文書,尤其是各種各樣的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合同中,由時間來決定各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不勝枚舉,因此法律文書中有關(guān)時間的用詞必須慎重,確保準確無誤,特別要注意每個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與其所指名實相符、義無兩歧。
歧義現(xiàn)象就實質(zhì)而言,屬于言語現(xiàn)象,它只是在語言進入使用之后才存在。美國語言學家凱普蘭·亞伯拉罕(Kaplan,Abraham)在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Ambiguity and Context中對歧義作如下的概括:“歧義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正如病理學中的常見感冒病一樣。研究宣傳和公眾輿論的人們,把歧義看做是妨礙交際成功的巨大障礙。甚至在科學界,也未完全擺脫詞語表達的爭論,這些爭論使有爭議的主要詞語帶上多種混淆不清的意義”(轉(zhuǎn)引自秦洪林,賈德霖,1991:前言第1頁)。如果說歧義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都應當摒棄的話,那么在法律活動領(lǐng)域中,在法律、法規(guī)、司法文書以及司法談話中,歧義尤其不能容忍,因為它不僅影響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而且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著眼于不同的特點,以不同的分類標準觀之,歧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言內(nèi)歧義,一種是言外歧義。言內(nèi)歧義,即語義歧義是指構(gòu)成言語形式的語言本身——一個句子或一句話模棱兩可,可以作兩種或多種解釋(伍謙光,1988:189),它包括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而言外歧義,即語用歧義是指構(gòu)成言語形式的語言本身并不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理解,歧義是由語言之外的因素如蘊含、預設、語境等引起的(姜劍云,1995:259)。由于該論文著重討論的是法律文書中表示時間意義的詞語的選用問題,故只簡要闡述一下言內(nèi)歧義中的詞匯歧義。
詞匯系統(tǒng)中的某個詞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當它進入言語之后雖然受到語境等各種非語言因素的制約仍不足以排除其多義性,仍允許作兩種以上的理解,這樣的便是詞匯歧義。例如:
Title to the Goods will pass to Buyer when the Goods are shipped.
上句中的“ship”在貿(mào)易中是個多義詞,它可以指貨物離開了賣方的倉庫,但還屬于賣方;也可以指賣方已將貨物交給了陸運承運人(如鐵路運輸公司等),或指貨已上船,這時,賣方的風險已經(jīng)轉(zhuǎn)移。在起草或翻譯合同條款時應根據(jù)合同表達的特點,明示作者的意圖, 將具有“裝運”意義的“ship”換成“deliver”(交貨)并加上一定的修飾語在意義上加以限制,這樣雖然條款的表達上復雜了,但是理解卻容易了,并能達到無歧義。修改后如下:
Title to the Goods will pass to the Buyer at the time the seller delivers the Goods to the Buyer. The Goods will be deemed delivered at the time they are stowed on board the vessel.
修改后的句子準確地表達了貨物所有權(quán)轉(zhuǎn)移給買方的時間定義為:貨物被裝上船時開始??梢?,詞的選用對讀者的理解直接產(chǎn)生影響,用詞不當往往產(chǎn)生歧義,引起理解上的誤差。
法律文書講權(quán)利和義務,規(guī)定它們是怎么產(chǎn)生又怎么終結(jié)的。權(quán)利和義務不會永遠存在,或者說很多權(quán)利和義務不會永遠存在,而這就是法律文書的用處——確定那些權(quán)利和義務是怎么產(chǎn)生又怎么終結(jié)。這樣,時間的表達就是一個關(guān)鍵要素。
而在各種各樣的法律文書中,有關(guān)時間的表達方式紛繁不一,稍不注意就會使這些與時間有關(guān)的詞語產(chǎn)生歧義,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實際操作中,有相當一部分介詞和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結(jié)合后所表達的意義是不精確的,很容易引起當事人各方在理解上造成分歧。而各方在語言理解上的分歧,則會給各項國際商事活動造成某種危險;因為在談判中,各方都會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理解,而不會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1)within 和in例1.交易金額要求在一年以內(nèi)成兌。原譯:The purchase price will be paid in a year.
改譯:The purchase price will be paid within a year.
《英語常見問題解答大詞典》對in的解釋是:當句子動詞為將來時時,“in+時間段”是指從現(xiàn)在算起的若干時間之后或之內(nèi),因此,in a year就是指一年后或一年以內(nèi),不僅對時間的限定較為模糊,而且在語義表述上也不夠準確,往往會使雙方當事人對此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一方可能會理解為“after”(一年以后),而另一方可能會理解為“within” (在一年以內(nèi))。所以理解為“after”的一方就會以此為借口推遲交付貨款的時間,使另一方當事人處于不利的境地。很明顯原文原意是指“一年以內(nèi)”,而詞典中指出:“within+時間段”總是表示“一段時間以內(nèi)”, 故改譯為“within”,避免了歧義的發(fā)生。
(2) by 和before
例2. ……于3月20日前報財政部工業(yè)交通司。
這里涉及的問題是怎么處理“前”、“以前”。中文的“前”是不把“20日”算入的,因此,法律解釋是如果你在3月20日報送,你就違反了規(guī)定?;谶@一點,這句話就被譯為:
“…submit a written report to the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before March 20.”
這里,譯者用了“before”,而沒有譯成“by March 20”。這是因為:一般說來,“by”這個詞語,要求“by”某一日期履行的行為可在該日之前或甚至在該日當天履行(轉(zhuǎn)引自陶博,2004:169)。英英詞典對by的解釋是:if something happens by a particular time, it happens at or before that time. 而“before”的含義是:earlier than,是不把3月20日算入的。但如果這里不是說“前”,而是說“以前”,就可以譯為“on or before March 20”,抑或是“by March 20”。因此在實務中要嚴格區(qū)分使用這兩個詞,在嚴格按照雙方所訂立合同規(guī)定的基礎上選擇確切的詞語。
(3)upon 和after
例3.貨到目的港后即行付清余款。
原譯:The balance shall be settled after the goods have been shipped to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改譯:The balance shall be settled upon the goods have been shipped to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上述例句明確地規(guī)定“貨到目的港后立刻付清余款”,而英語里的“after”只表示在某一時刻或具體日期以后,具體時間有多長?不知道。這樣的表達外延比較廣,意思不夠精確。因此,原譯中的“after”誤用了。“after”的使用使付款期限被無限期地延長,使該規(guī)定失去了對付款方的強制力和約束力,這與法律文書語言所要傳達的初衷顯然不符。而“upon” 或“on”有“immediately after”之意,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避免了歧義的發(fā)生。
在法律文書中,除上述提及的in,after之類的外延模糊的介詞外,類似的介詞還有很多,比如“from”和“to”。盡管使用頻率很高,但由于當它們與時間詞連用時,限定不夠嚴格、表達意思不夠精確,故法律文書中對這類詞也往往很少單獨使用,以避免產(chǎn)生糾紛。同時法律文書的擬訂人在起草具體條款時往往會采取在時間名詞前連續(xù)使用介詞,一般情況是用“and”或“or”連接,做到雙管齊下,來準確地限定修飾句子中的時間意義和準確無誤地表達句子的意思,以確保其條款不被誤解和避免產(chǎn)生歧義。如表1所示。
4.結(jié)語
法律語言運用詞語要求高度準確,這和法律工作的特點有直接關(guān)系。法律事務輕則關(guān)涉到具體的公民、企事業(yè)單位與團體生活、工作和各項活動能否正常開展,重則關(guān)涉到人的財產(chǎn)予奪乃至生死榮辱。古往今來,僅一字之差、一語之誤而使判決毫厘千里、陰差陽錯的案件就數(shù)不勝數(shù)。這不僅說明了法律文書語言的重要,更說明法律文書要以準確為根本立足點,做到用詞準確。
表1
[1]陳慶柏. 涉外經(jīng)濟法律英語[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786
[2]姜劍云. 法律語言與言語研究[M].北京: 群眾出版社. 1995; 259
[3]秦洪林,賈德霖. 英語歧義研究[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1; 前言第1頁
[4]陶博. 法律英語: 中英雙語法律文書制作[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69
[5]伍謙光. 語義學導論[M].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89
An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of Time Words in Legal Writs
It is very common to confirm the obligations and liabilities of every party by the time in all kinds of legal writs. Accordingly, how should we bind the time accurately become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it is a mus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context of legal writ and choose the most exact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express what we would like to convey to readers so as to avoid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 in diction of the legal writs. H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n analysis of the time words in legal wri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test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cy.
legal writs; time words; ambiguity; accuracy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36
李玉崇(1981-3),女,山東煙臺人,煙臺南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法律英語。
宋雪妮(1981-11),女,山東青島人,煙臺南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