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瑩,張世銀
(1.中央財經大學統(tǒng)計學院,北京 100081;2.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背景下的收入流動性問題研究
龍 瑩1,張世銀2
(1.中央財經大學統(tǒng)計學院,北京 100081;2.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收入流動性是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較高的收入流動性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標志。本文首先界定收入流動性,其次從不同的角度對收入流動性進行分類,有相對收入流動和絕對收入流動、代際收入流動和代內收入流動、宏觀收入流動和微觀收入流動;從測度收入流動性的方法來看,主要有公理方法和福利主義方法。最后探討了現(xiàn)有收入流動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收入流動性;收入不平等;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引起了廣大學者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這是對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蘊涵著從分配的起點至終點都要重視公平問題;強調“創(chuàng)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說明只有機會公平,才能實現(xiàn)起點公平;只有通過整頓分配秩序,規(guī)則透明公平,才能做到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的實現(xiàn)應建立在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的基礎之上,這是解決目前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是解決該問題的核心不是簡單的解決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與否,而是應當高度重視分配領域中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即使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前提下,只要各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份額始終保持流動的狀態(tài),就可以減少收入不平等程度,較高的收入流動性是機會公平進而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標志。從近幾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幾項任務中可以看出,“提低”是重中之重,“調高”與“擴中”均有所體現(xiàn),這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收入流動性的重要作用。高、中、低收入群體間收入流動性的提高將減輕收入不平等程度,使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收入流動性從效率和資源配置的角度說明了充分的收入流動性是資源有效配置的結果,收入流動性有助于長期內改善收入分配關系,并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參與和機會平等的重要標志。
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橄欖型”的社會。所謂“橄欖型”社會結構,它所表明的是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窮的“兩極”很小而中間階層相當龐大。世界上許多現(xiàn)代化發(fā)達國家都是這種結構,而我國社會各階層目前呈現(xiàn)出“M”型社會結構,即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比重相對較大,而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相對較小。并且隨著大城市生活成本(如一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價)的不斷增加,又會有相當一部分中等收入群體向下流入低收入群體,或者雖然中等收入群體收入較高,但其生活壓力較大、生活質量較低,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體,才能最真實地體現(xiàn)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國強民富”,體現(xiàn)收入分配的效率與公平。反之,如果他們的數(shù)量日漸萎縮,則意味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本文先對收入流動性進行界定,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思路對收入流動性進行分類;其次,對收入流動性的測度方法進行介紹;最后在總結我國收入流動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現(xiàn)有收入流動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收入流動性定義的界定
收入流動性問題受到國內外廣大學者的關注,但關于收入流動性的定義,至今沒有在學術界達成一致的共識,還存在一定的爭議。研究收入流動性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肖洛克斯 (SHORROCKS,1976)[1];阿特金森 (ATKI NSON,1981)[2];索倫 (SOLON,1992)[3];菲爾茲 (FIELDS,1999)等[4]。流動性概念最早來自社會學中社會階層變動的研究,在具有相同年收入分布的兩個社會,一個社會有著更大的流動性與變化,于是從一年到另一年,特定家庭在收入層級中的位置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在另一個社會中,由于具有很大的剛性,每個家庭年年都停留在同樣的位置上。顯然,從任何有意義的角度看,第二種社會更加不公平。從這個角度看,收入流動性是一個家庭在不同研究時期在收入位置上的變化。目前國內學者引用較多的關于收入流動性的定義是參考熊彼特的“賓館模型”,形象地用旅客對賓館房間的選擇來說明收入流動性[5]。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收入流動性是指某個特定收入群體的收入經過一段時間的變化后,其所擁有的收入份額或者所在收入組別所發(fā)生的變化。
在對收入流動性問題的研究上,菲爾茲 (FIELDS,1996,2007)做出了較大貢獻,從多個角度對流動性進行了完整的定義,并針對不同定義提出不同的測度指標。他從六個方面來定義收入流動性,下定義之前首先需要區(qū)分是非時間依賴性方法還是流動方法。非時間依賴性指的是當期的收入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過去的收入,用來測量非時間依賴性最常用的方法是β系數(shù),主要用于研究代際收入流動性問題,通過子代和父輩間的對數(shù)收入進行回歸后計算得到;流動方法通常關注這些問題:相同個體在不同年份的收入比較,不同的定義代表對不同的潛在實體進行研究,而不是對同一實體采用不同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方式:(1)位置移動。指的是各個個體的福利水平在收入分布不同位置的變動;(2)份額變動。指的是高于或低于平均收入的相對收入變動;(3)非定向收入變動。度量的是個人收入波動的程度;(4)定向收入流動??梢酝ㄟ^線性或非線性函數(shù)來進行判斷,說明的是收入流動的方向性問題,例如收入位置是上移還是下移,比例是多少;(5)長期收入穩(wěn)定器ε指數(shù)。形象地說明了收入的流動從長期來看會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上面提到的六個收入流動性測量方法,一個包括流動性的非時間依賴性方面,另外的5個包括流動性的移動方面。流動性的非時間依賴性方面是不可分解的,在其他幾種情況下的流動性指標均可以進行分解[6,7]。
(二)收入流動性的分類
按不同的標準,收入流動性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1.相對收入流動和絕對收入流動。相對收入流動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代表收入位置的移動,當且僅當從基期到報告期發(fā)生位置的變化時(分位數(shù)、十分位數(shù)、百分位數(shù)、排序),個人經歷了收入相對流動。另一方面,決定是否一個特定個體的收入經歷了向上或向下的相對流動,是個人的收入變化相對其他人而言的收入變化。詹金斯和范克姆 (JENKI NS,VAN KERM,2006)把收入不平等趨勢分解為親貧困增長部分和收入流動部分,但收入流動部分僅包括重排序部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動僅僅是位置的移動[8]。
絕對收入流動也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實際所獲得或減少的收入而不是收入份額或位置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方向性收入流動及其他幾個這個意義上的流動屬于絕對收入流動。正如非方向性收入流動所描述的那樣,人們關注的是收入絕對數(shù)量的變化,而不管具體位置發(fā)生如何變化。另一方面,從收入平移不變式角度,假如所有初始或最終的收入都增加相同的數(shù)量,例如:m(x+α,y+α)=m(x,y),則新的狀態(tài)有相同的絕對流動。
2.代際收入流動和代內收入流動。在代際收入流動研究背景下,把時間依賴作為機會平等的代理變量,研究的主體單位是一個家庭,具體是父母和孩子?;诖鷥仁杖肓鲃友芯靠蚣?收入流動定義為總收入的運動 (或是收入分布的變化),研究對象是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單個個體或家庭。
3.結構流動和交換流動。這是從流動性分解的角度進行分類的。交換流動性是這樣定義的:假如收入分布隨著時間的變化保持不變,并且使結構性流動在總福利變化中保持平衡,此時所能夠獲得的福利比例的變化稱為交換性流動。結構性流動定義為在沒有流動的情況下福利發(fā)生的變化,這時把交換性流動定義為殘差。
4.宏觀收入流動和微觀收入流動。宏觀收入流動的研究始于這樣的一個問題:“有多少經濟流動?”,也即是從整個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收入流動性。而微觀收入流動通常研究這樣的問題:“個人收入 (或位置)變化的相關性和決定因素是什么?”是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來研究收入流動性。
早期學術界關心以職業(yè)身份測量的流動性,后來大量的經濟學家關注收入流動性的測量,目前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測算工具和方法。認為可以把流動性的測度區(qū)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流動性的直覺測度;一種是基于考慮流動性對收入分布公平程度影響的測度??v觀各學者的研究思路,可以把其研究方向用阿特金森等人關于收入流動性概念界定的基本思路來概括,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方面是把收入流動性作為研究的最終目標,關注流動性本身。另一個方面是把流動性作為解釋其他目標的工具 (工具目標),如經濟效率或公平分布。后來的學者大多沿著上面兩個思路來研究收入流動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其中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的研究重點在于構建一系列的公理性的限制條件;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收入流動性,認為收入流動只是達到最終目標(收入分配公平、社會公平)的一個工具目標,最終意義在于收入在長期內的平等,整個社會達到福利最大化。
測度收入流動性的基本分析工具是轉換矩陣,一般意義上的轉換矩陣為雙隨機矩陣,矩陣中元素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一個特定時點的流動性程度及收入分布。其中行向量表示基期的收入分配狀態(tài),列向量表示報告期的收入分配狀態(tài),轉換矩陣的元素 pij(x,y)表示在基期的分配處于第 i等級的家庭在報告期的分配轉變到第 j等級的概率。以轉換矩陣為工具的收入流動性研究首先需要滿足以下五個公理[9]:(1)標準化;(2)不流動性;(3)完全流動性;(4)單調性;(5)期間一致性。其中,非時間依賴、位置變動、份額變動三種測度方式就是通過轉化矩陣這種工具進行測度的。下面就按照目前收入流動性測度的兩條主線進行展開。
(一)公理方法
1.相對收入流動的測度方法。從非時間依賴、位置變動和份額變動角度進行測度都是基于收入相對流動角度定義的。
(1)非時間依賴意義上的收入流動??梢酝ㄟ^計算標準泊松卡方分布 (χ2)統(tǒng)計量來說明:χ2=代表期望的頻率,OBSij表示觀察到的頻率。χ2值可以說明實際的轉換矩陣和完全時間依賴的距離。然后通過比較兩個不同情況下的χ2值,較大χ2值的矩陣說明有較大的時間依賴,較小的χ2值有比較小的時間依賴性,因此較大的χ2值的矩陣表示的收入流動性較小。
2.絕對收入流動的測度方法。絕對收入流動的測度應滿足幾個性質:①平移不變性,即每個時期社會上所有個體增加相同數(shù)量的收入,收入流動的測度指標值應該是不變的;②線性齊次性,即對于不同收入絕對水平的社會,其變動的絕對水平也不同;③弱可分解性,即對每個個體的對待法則是相同的,可近似分解為每個個體的變動的函數(shù)之和;④人口一致性,即增加一個相同的個體,不影響測度指標值的相對變動;⑤個體獨立性,即個人收入流動水平對指標的影響獨立于其他個體變動影響。非定向收入流動和定向收入流動都基于絕對收入流動的測度方法[4,10]。
(二)福利主義
各種指數(shù)的比較:相對收入流動指標不可以進行分解,而絕對收入流動指標具有可分解性。絕對收入流動性可分解為源于經濟增長的流動性和源于收入轉換的流動性。把ε指數(shù)和其他流動性指標相比,可以看出它們的時間路徑完全不同:非時間依賴性、位置移動、份額變動和非方向性收入移動都顯示為倒U型,然而方向性收入移動顯示出擺動的正向關系,只有ε指數(shù)的符號從正向變?yōu)樨撓颉?/p>
(三)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對收入流動性的主流測度方法外,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收入流動性的研究進行了擴展,極大的豐富和完善了流動性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主流研究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例如:馬克和崔德(MARK,TREDE,1998)利用條件核密度估計方法基于年齡層面來研究收入流動性并估計它們的統(tǒng)計特點[11]。波吉和希爾伯 (POGGI,SI LBER,2010)從極化指數(shù) (polarization index)角度出發(fā)研究收入流動性,并在此基礎上對收入流動性進行分解[12]。
和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收入流動性的研究相對較晚。最早研究收入流動性的中國學者是權衡(2004)[13],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幾年來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其對我國收入流動性的研究角度比較全面,絕大多數(shù)采用了微觀調查數(shù)據,如中國營養(yǎng)健康調查數(shù)據 (CHNS)、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組的居民住戶調查數(shù)據等,基于微觀數(shù)據的分析可以提高實證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研究的思路有:從代內流動或代際流動角度進行研究,單獨從城市或農村的角度進行研究,再擴大到研究區(qū)域收入流動性,最后從全國范圍來研究收入流動性。下面將對國內有關收入流動性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進行簡單梳理:
從世代的角度進行分類,分為代內收入流動和代際收入流動。從代內收入流動研究來看:王海港(2005)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家庭的持續(xù)貧困比例稍高,持續(xù)高收入的家庭集中在城市、郊區(qū)和城鎮(zhèn),農村的富裕家庭變動大,收入不穩(wěn)定;分組家庭之間,農村家庭的收入變動最大;分組家庭內部,家長為中年和壯年人的家庭人收入景況較好,富裕老人家庭能否保持富裕在農村和在其它分組差別很大,收入流動有利于分配的平等[14]。尹恒 (2006)發(fā)現(xiàn)在1998—2002年間中國城鎮(zhèn)個人的收入流動性比1991—1995年間顯著下降。1991—1995年間出現(xiàn)較高的收入流動性,而1998—2002年期間,收入流動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階層的分化趨于穩(wěn)定化[15]。章奇 (2007)研究結果表明,最窮的25%的農村居民收入地位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中等收入農民的向上收入流動性卻逐步陷入停滯。家庭撫養(yǎng)人口、人力資本稟賦和土地轉包等因素對農村居民的收入流動性有明顯影響[16]。孫文凱 (2007)研究結果表明,分析期內農戶呈現(xiàn)出收入流動程度隨時間先增大后逐漸穩(wěn)定的趨勢;農村收入流動始終大于同期城市收入流動;農民收入水平有條件收斂的趨勢[17]。王朝明 (2008)認為農村的收入流動性總體要高于城市,但這種高收入流動性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qū)較之城市而言更大的收入水平波動帶來的,而不是由于較快的收入地位的變換所致;收入流動給農村社會福利的改善明顯不如城市,其原因在于農村的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地位缺乏變動[18]。羅楚亮 (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性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下降傾向,而農村居民的收入流動性則略有上升[19]。胡棋智 (2009)認為宏觀經濟景氣顯著影響了居民收入流動性,2000—2004年間的收入流動性在本文考察的歷年中最高,而1997—2000年間的收入流動性則較低;相對其他收入階層而言,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經濟地位更加脆弱,其經濟地位得到改善的前景不明朗;無論是從流動性水平還是流動性結構來看,農村收入流動性總體優(yōu)于城市[20]。王杰 (2009)研究結果表明,被調查者中男性相對于女性、低收入群體相對于較高收入群體、青年相對于中年、沿海相對于內地向上流動的比例要大、流動程度要高[21]。王洪亮 (2009)認為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越來越低,但不同地區(qū)居民收入流動性強弱有別,從城鄉(xiāng)看,1985年前居民區(qū)域收入流動主要來源于農村,1985年后居民區(qū)域收入流動主要來源于城鎮(zhèn);從地區(qū)看,東部地區(qū)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高于中部,中部地區(qū)又高于西部[22]。
從代際收入流動來看:王海港 (2005)發(fā)現(xiàn)1988—1995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代際流動降低了,改革和市場化使得下層居民的收入代際流動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更加鞏固了富人子弟的地位,這是總體上代際流動性降低的主要來源[23]。何曉琦 (2006)研究結果表明,人力資本轉移在收入流動中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支持平等教育機會的公共投資可能對收入流動性產生重大影響[24]。邢春冰 (2006)研究結果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非農就業(yè)機會的代際相關性有減弱的趨勢。這種相關關系有一部分是由家庭的不變特征決定的,工作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通過人力資本的投資來傳遞[25]。綜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全國研究范圍來看,大多數(shù)學者得出農村的收入流動性總體要高于城市,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性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下降傾向,而農村居民的收入流動性則略有上升。
第二,從城鄉(xiāng)范圍來看,對于城鎮(zhèn)居民,1998—2002年間中國城鎮(zhèn)個人的收入流動性比1991—1995年間顯著下降。1991—1995年間出現(xiàn)的較高的收入流動性,而1998—2002年期間,收入流動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階層的分化趨于穩(wěn)定化;農村收入流動程度隨時間先增大后逐漸穩(wěn)定的趨勢。
第三,從區(qū)域范圍來看,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越來越低,但不同地區(qū)居民收入流動性強弱有別,東部地區(qū)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高于中部,中部地區(qū)又高于西部。男性相對于女性、低收入群體相對于較高收入群體、青年相對于中年、沿海相對于內地向上流動的比例要大、流動程度要高。
第四,從代際收入流動的角度可以看出,在研究者的觀察期間,如在1998—2002年間,城鎮(zhèn)居民的代際流動降低了,改革和市場化使得下層居民的收入代際流動有所提高;人力資本轉移在代際收入流動中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平等的教育機會也對代際收入流動產生重大影響。
就國內研究現(xiàn)狀來看,難以獲取定點觀察的微觀面板數(shù)據,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收入流動性的進一步研究。由于對流動性定義的多面性,不同學者對流動性研究的立足點有一定的差異,且研究結果大多停留在流動性表面,得出結論僅僅是一般性的判斷,如:城鎮(zhèn)和農村收入流孰強孰弱?或是某個時段收入流動性較大,或是某個區(qū)域流動性大于其他地區(qū)。而對于收入流動的具體數(shù)量大小、促進收入流動的成因,及流動性如何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的研究鮮見。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層次地挖掘收入流動的影響因素、收入流動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路徑選擇是研究的重點。例如研究以下問題:收入流動在多大程度上減少收入分配不平等 (增加收入分配公平度),促使收入流動的因素是什么?找到這些因素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因素采取相應的政策。通過什么途徑來增加收入流動性,且流動性又是通過什么途徑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1]SHORROCKS F.Income mobility and the markov assump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76,86(3):566-578.
[2]ATKI NSON A B.On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britain[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1,3(2):94-218.
[3]GARY SOLON.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mobilit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3):59-66.
[4]GARY S FIELDS,EFE A OK.Measuringmovement of incomes[J].Economica,New Series,1999,66(2):455-471.
[5]權衡.收入流動與自由發(fā)展—上海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配與收入流動性分析[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37-38.
[6]GARY S.FIELDS,Income mobility[R].CornellUniversity I LR School,Working Papers,2007.
[7]GARY S FIELDS,EFE A OK.TheMeaning andmeasurementof incomemobility[J].Journalof Economic Theory,1996,71(2):349-377.
[8]STEPHEN P JENKI NS,PH I L IPPE VAN KERM.Trends in income inequality,pro-poor income growth,and income mobility[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6(5):531-548.
[9]A B阿特金森,F布谷農,C莫里森.收入流動性的實證研究[M].姜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51.
[10]TAPAN M ITRA,EFE A OK.The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a partial ordering approach[J].Economic Theory,1998,12(1):77-102.
[11]MARKM,TREDE.The age profile ofmobilitymeasures:an application to earnings in west germany[J].JournalofApplied Econometrics,1998,13(4):397-409.
[12]AMBRA POGGI,JACQUES SI LBER.On polarization andmobility:a look atpolarization in thewage-careerprofile in Italy[J].Review of Income andWealth,2010,56(1):123-140.
[13]權衡.公共政策、居民收入流動與收入不平等[J].經濟學家,2004(6).
[14]王海港.中國居民家庭的收入變動及其對長期平等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5(1).
[15]尹恒,李實,鄧曲恒.中國城鎮(zhèn)個人收入流動性研究[J].經濟研究,2006(10).
[16]章奇,米建偉,黃季焜.收入流動性和收入分配:來自中國農村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7(11).
[17]孫文凱,路江涌,白重恩.中國農村收入流動性分析[J].經濟研究,2007(8).
[18]王朝明,胡棋智.中國收入流動性實證研究—基于多種指標測度[J].管理世界,2008(10).
[19]羅楚亮.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流動性研究[J].財經科學,2009(1).
[20]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動性與居民經濟地位動態(tài)演化的實證研究[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3).
[21]王杰.勞動制度變遷與個人收入流動效應—新勞動法下的山東面板數(shù)據分析[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
[22]王洪亮.中國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9(3).
[23]王海港.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代際流動[J].經濟科學,2005(2).
[24]何曉琦,鄧曉嵐.跨代收入流動及其評估[J].統(tǒng)計研究,2006(6).
[25]邢春冰.中國農村非農就業(yè)機會的代際流動[J].經濟研究,2006(9).
Abstract:Incomemobilityproblem is a new research area of income distribution.The higher income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justice.In this paper,we first define the concept of income mobility,and then we classify the income mobili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there are relative income mobility and absolute income mobility,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and intra-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macro income mobility and micro income mobility;in terms of the measurement approach of income mobility,itmainly includesmethods of axiom and welfaris m.Finally,we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income mobility and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income mobility;income inequality;income distribution
(責任編輯 何志剛)
A Study on IncomeM obility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LONG Ying1,ZHANG Shi-yin2
(1.School of Statist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Econom 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Beijing 100081,China)
F240
A
1009-1505(2011)01-0066-07
2010-06-2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08ATJ002)資助;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10BJY087);北京人才強教深化計劃項目資助 (PHR20090505);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 (10aAJG354)資助
龍瑩,女,云南曲靖人,中央財經大學統(tǒng)計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收入分配與金融統(tǒng)計研究;張世銀,男,安徽蕪湖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勞動經濟學與區(qū)域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