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膝為常用中藥。始見于明代《滇南本草》,據(jù)載:“白牛膝強筋骨之功甚于川牛膝”。但因未有形態(tài)說明,其原植物已無從考察。張壽頤在《本草正義》中曰:“川牛膝之名,不見于古書……但今時市肆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jié),其效頗著?!逼渌枋鲂誀詈童熜c今之藥用川牛膝相符。
川牛膝多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主產于四川雅安、天全、峨眉、漢源、滎經、寶興、蘆山、西昌,云南大理、楚雄、昭通、下關、麗江、維西,貴州畢節(jié)、盤縣等地;均為栽培或野生。其中,以四川天全金河口栽培歷史最為悠久,產量大且質優(yōu)。近年來,陜西寧強、湖北恩施、湖南龍山等地也有栽種。
川牛膝因其味甜,又名甜牛膝,此外還稱為拐牛膝、大牛膝、肉牛膝、天全牛膝等。本品來源于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川牛膝藥材
川牛膝原植物為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主根圓柱形。莖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多分枝,疏被糙毛。葉對生,葉柄長3~15mm,密生長糙毛;葉片橢圓形至窄橢圓形,長3~13cm,寬1.5~5cm,先端漸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部密生倒伏糙毛,下部毛較密。花綠白色,由多數(shù)復聚傘花序密集成花球團,花球團直徑1~1.5cm,數(shù)個于枝端排列成穗狀;苞片卵形,長3~5mm,干膜質,頂端刺狀或鉤狀;聚散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兩側,不育花的花被片變成鉤狀芒刺,能育花的花被片5,2 長3 短,長4~6mm,較長的2 枚先端常成鉤狀;雄蕊5,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基部密被長柔毛,4 室;退化雄蕊5,長0.3~0.4mm,先端齒狀淺裂,基部與雄蕊花絲合生;子房圓筒形或倒卵形,1 室,胚珠1 枚;花柱細,柱頭頭狀。胞果長橢圓狀倒卵形,長2~5mm,直徑約1.5mm,暗灰色。種子卵形,赤褐色。花期6~7 月,果期8~9 月。
川牛膝喜涼爽、溫潤氣候,多生于海拔1500m 以上的山區(qū)。一般以海拔1500~1800m 的山區(qū)最宜栽培,根的品質、產量均高,宜于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栽培。忌連作。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烘或曬至半干,堆放回潤,再烘干或曬干。
川牛膝呈近圓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細或有少數(shù)分支,長30~60cm,直徑0.5~3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和多數(shù)橫長的皮孔樣突起。質韌,不易折斷,斷面淺黃色或棕黃色,維管束點狀,排列成數(shù)輪同心環(huán)。氣微,味甜。
野生品較細,直徑多在1cm 以下,分支較多,灰黃色。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灰黃白色,纖維性。
川牛膝以條粗壯、質柔韌、分支少、斷面色淺黃者為佳。
川牛膝商品過去根據(jù)根條粗細、長短分為特拐、頭拐、二拐、尾膝等規(guī)格。現(xiàn)根據(jù)藥材上中部直徑將其分成三個等級:一等為上中部直徑1.8cm 以上者;二等為上中部直徑1cm 以上者;三等為上中部直徑1cm 以下,但不小于0.4cm者。以上三個等級均要求無蘆頭、須毛、蟲蛀、霉變。此外,尚有統(tǒng)裝及等外品。
取川牛膝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蘆頭,大小分開,洗凈,浸泡6~10 小時,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悶潤12~24 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碎屑。本品為圓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切面淺黃色或棕黃色,可見多數(shù)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數(shù)輪同心環(huán)。氣微,味甜。
麻牛膝本品為莧科植物頭花杯莧的干燥根。呈長圓錐形或圓柱狀錐形,較短,長15~30cm。兩端粗細相差較大。表面深褐色。質柔,多不易折斷。味苦而后麻。
土木香片本品來源于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圓形片狀,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可見深褐色的油狀斑點及形成層環(huán)。氣微,味苦而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