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中麟為患者做檢查
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的病房,在消化國際論壇的主持會場,在太行山脈的小村莊,常?;钴S著一位滿頭白發(fā)、腰桿筆直、步態(tài)穩(wěn)健、和藹可親的老人。他常說:“為病患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責任!”一句質樸的話語,飽含一份異常堅定的信念,道出世間最真摯的溫情。他,就是共產黨員,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原主任、81歲的教授于中麟。
于中麟的人生伴隨著祖國的動蕩與發(fā)展,從抗日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的到來。他見證了祖國的成長與成熟,經歷了祖國的發(fā)展與進步,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然而,于中麟的成長也經歷了許多的磨難和坎坷。
日本侵華時期,于中麟所在的大連淪為日本的租界地,中華民族的主權受到侵犯,人民的生命與尊嚴遭到踐踏。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于中麟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民族不強大就要被侵略的道理。從那時起,于中麟開始期待祖國的強大振興,同時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知識,為祖國日后的繁榮積蓄力量。
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于中麟曾幾次進出于大連、國統(tǒng)區(qū)與解放區(qū)。動蕩的時局迫使于中麟不得不暫時中斷學業(yè)。當時的醫(yī)療水平低下,很多因為生病而無法醫(yī)治的病人,要么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要么被疾病奪去生命。面對這樣的情景,于中麟的心像是被刀子劃過一樣的疼。他攥緊拳頭,默默地在心底堅定了要從醫(yī)救人、把病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信念。
去協和醫(yī)院學習,是少年于中麟一直以來的夢想。然而,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他選擇了天津醫(yī)科大學。通過努力與勤奮,于中麟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與此同時,他也發(fā)現了學校教學課程的局限性。當時的學校教學以西醫(yī)為主,講授的內容大多是西方醫(yī)學的研究成果,缺乏對高難度疾病的治療方法。于中麟深感枯燥乏味,缺乏挑戰(zhàn)。他在學習中不斷思索,希望能在高難度疾病的診治方面有所突破,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文化大革命時期,于中麟在北京友誼醫(yī)院腫瘤科工作。在診治病人的過程中,他先后研制了多種中藥,實驗卻以失敗告終。看著病人的離世,于中麟十分難過,卻又無能為力。8年后,于中麟開始從事消化內鏡的工作,這對早期的胃腸癌確診很有幫助。他希望病人可以通過早期的檢查確診病情,及時進行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后無法醫(yī)治的情況出現。
北京友誼醫(yī)院自60年代起一直采用蘇聯的胃鏡設備。由于進行檢查時目標不清晰,難以診斷病情。在做完30例胃鏡檢查后,于中麟提出放棄此設備。幸運的是,于中麟的意見得到采納。不久后,醫(yī)院開始引入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設備。并發(fā)現了最早期的胃癌。這一發(fā)現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人民醫(yī)院對于中麟取得的成績大加贊賞。得到肯定后,于中麟大受鼓舞。為了使更多的癌癥患者盡早確診,他制定了相關的獎勵制度,即每當醫(yī)生通過內鏡檢查發(fā)現一例早期癌,就獎勵100元錢。為了增強醫(yī)生檢查的準確性,于中麟常常激勵身邊的醫(yī)生:“只要拿起內鏡,就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早期癌的蹤跡!”
自此,于中麟對工作的要求更加嚴格。謹慎、嚴格、精細、探索是他孜孜不倦、銳意進取的要求與標準。從事消化內科工作50余年來,于中麟將臨床經驗和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注重創(chuàng)新與研發(fā)。經過不懈的努力,于中麟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內鏡診治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尤其擅長治療食管靜脈曲張、胃腸道息肉、早期癌等。
癌的梗阻性黃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為了讓更多的患者獲治,于中麟在實踐基礎上潛心研究,率先在消化內鏡上開展膽道引流,使梗阻性黃疸造影后嚴重并發(fā)癥的死亡率由11.3%降至零,并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經肝膽道造影及內外引流術。于中麟不僅最早開始肝癌的介入治療,而且最早開展B超引導下的肝囊腫硬化治療,使囊腫閉合率達80%。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的死亡率極高,內鏡下直接注射法并發(fā)癥多,難以推廣。于中麟率先推廣使用ST-E1管的凝血酶硬化劑治療方法,結合結扎法,使治療極為安全、準確,在國內很快得到普及。于中麟引進了符合我國使用的食管靜脈曲張結扎器,國內已有幾百家醫(yī)院采用,在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防治上提供了手段,并獲得國家專利。于中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開發(fā)研究證明鴉膽子油乳劑是一個良好的胃黏膜保護劑,不僅減輕了胃黏膜的炎性浸潤,而且提高了內源性前列腺素,減少氧自由基對胃黏膜的損傷,與泰胃美對比治療胃潰瘍療效相似,是至今少有的胃黏膜保護劑。
從事醫(yī)、教、研工作多年的于中麟,在學術研究上也取得了累累碩果。50多年來,他共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擔任《簡明消化系內鏡治療學》、《十二指腸鏡的診斷與治療學》、《胃腸道疾病治療學》、《急救醫(yī)學》等書的主編,共計14冊。并榮獲衛(wèi)生部級成果二等獎,省、市級成果3項,局級成果獎9項。
▲于中麟與同事探討患者病情
面對如此多的成果,于中麟平靜如昔,他常?;貞浧鹨晃粡拿绹貋淼拿兰A人。該病人長期胃疼,在美國看過很多的專家、教授,可都無法診斷出病因。他回國后到于中麟處做內鏡檢查,于中麟檢查過程中對病人進行深插時發(fā)現,他患有十二指腸癌,并且已是晚期。這個結果深深地觸動了于中麟,他認識到消化內鏡的診查對挽救一個生命來說有多么重要。因此,不管工作有多辛苦,只要能解除病人的痛苦,拯救病人的生命,于中麟都愿意去實踐、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醫(yī)務和科研水平,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于中麟攻克臨床上難關的同時,也十分關注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為創(chuàng)建首都醫(yī)科大學品牌,提升首都醫(yī)科大學的知名度,于中麟在20世紀90年代初積極組織、籌建了有北京朝陽醫(yī)院、北京天壇醫(yī)院、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宣武醫(yī)院等眾多三甲醫(yī)院參與的“首都醫(yī)科大學消化疾病臨床研究協作組”,為創(chuàng)建首都醫(yī)科大學消化病學系奠定基礎。為積極推廣和普及內鏡診斷治療技術,提高國內學術水平,于中麟組織舉辦全國性學術交流大型會議和基層醫(yī)院內鏡診斷治療技術交流活動,創(chuàng)辦了北京市消化內鏡讀片會。
于中麟非常重視年輕醫(yī)師的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年輕醫(yī)師,于中麟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各種學習、晉升的機會。他培養(yǎng)的研究生,如今已成為消化界的領軍人物。在他離任之年,北京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已形成了以張澍田教授為領軍人物,冀明、吳詠冬等多位中青年專家為骨干的醫(yī)院重點學科。
于中麟現在已不親自招收研究生了,但消化內科每個研究生的成長都有他的幫助和指導。從開題報告開始,他就開始詳盡了解學生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為每個研究生課題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每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他從未缺席過,并及時指出學生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辦法。每期研究生的答辯中,他是唯一不變的答辯委員,他總能結合最新的文獻,對學生們的論文作出客觀的評價,并為學生的下一步研究指出方向。研究生畢業(yè)時,常常感激他給予的幫助,由衷地敬佩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
在平時的工作中,于中麟喜歡和年輕的大夫交流。當一些大夫向他敘說臨床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做課題時,于中麟總是憑借自身的豐富經歷和學識,洞察出臨床工作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幫助年輕的大夫設計出好的研究方案,并指導他們完成課題,不斷促進年輕大夫科研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助于醫(y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活到老,學到老”是對于中麟最好的寫照。在他的辦公室里,厚厚的書堆后面總有他埋頭讀書的身影。在消化領域方面,最新的議題、最熱的話題,他都及早地了解。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令年輕的大夫們佩服。由于他不斷攝取新知識,加上他豐富的臨床經驗,當病房遇見疑難雜癥時,他總能全面考慮,為患者做出及時正確的診斷,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于中麟非常重視與國外的交流合作。為促進國際間的交流,提高我國消化內鏡的國際地位,于教授數次主持召開國際消化內鏡學術及操作演示會議,邀請世界有名的消化內鏡專家前來作報告和演示,使國內消化內鏡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和發(fā)展。
癌癥的死亡率很高,已經作為一種慢性病防治。而消化內鏡對于早期癌的篩查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的癌癥防治工作卻并不理想。于中麟曾在甘肅武威對2000人進行篩查,發(fā)現有癌前患者800多人,經內鏡精查確診10例胃癌,其中9例是胃癌早期。這足以說明消化內鏡對早期癌癥普查的重要意義。帶著此次的調查結果,于中麟到各地推廣。
于中麟一直心系貧困山區(qū)百姓的健康。河北武安地處太行山脈,一直是食管癌和胃癌的高發(fā)區(qū),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據統(tǒng)計,惡性腫瘤死亡率達到200.27/10萬,其中食管癌和胃癌占一半以上。在高發(fā)區(qū)進行食管癌和胃癌普查,發(fā)現易患人群,并對易患人群進行預防以及早期干預,對減少癌發(fā)病具有明顯作用,對提高癌的早期診斷率,并進行早期干預,提高5年生存率甚至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消化病學專家,于中麟與項目組的成員多次走訪、調查,為那里的百姓送去了溫暖和健康。經流行病調查證明,在高發(fā)區(qū)進行食管癌和胃癌的篩查,對防治食管癌和胃癌具有很大推動的作用。
于中麟自發(fā)組織私募籌捐,為2000多名農民進行了免費篩查,并積極創(chuàng)辦于中麟消化內鏡發(fā)展基金會,大力推進了消化疾病的研究和青年學者的培養(yǎng)。
然而,面對早期癌癥普查并不廣泛的現狀,于中麟深感憂慮。他接診過很多因癌癥由富變窮的病人,他呼吁,如果能對早期的癌癥進行篩查,那么很多困苦都可以避免。同時他也希望,醫(yī)院、體檢中心、群眾提高認識,做好癌癥早期的防治工作,從根本上杜絕癌癥的惡化,從而降低癌癥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
意識到親自接診的有限性,于中麟開始編寫內鏡手冊,既方便查看,花費又小。目前已出版一版,在接下來的計劃中,還將有2冊等待出版。出版手冊的目的就在于更廣泛普及內鏡的診斷治療知識。
現在,不管是在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的病房里,還是在情況危急的搶救室里,仍然可以看到于中麟教授的身影。現年81歲高齡的他,滿頭白發(fā)、腰桿筆直、步態(tài)穩(wěn)健、和藹可親。同行評價他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壽星;學生評價他是自己的良師益友;家人評價他是一位平和的老人。不管什么時候,他看上去都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很多人都認為他至少要比實際年齡小10歲。
每當同事問到于中麟健康的秘訣時,他總平和地說,最重要的就是內心深處要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都不要輕言放棄,保持一個好心態(tài),很多問題才會迎刃而解。于中麟說,目前的工作雖然十分繁忙,可是他并不覺得累。于中麟曾在年輕的時候,看到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到80歲才入黨的老人,當時他深受感動,他在心里悄悄地告訴自己說,一定要像這位老人一樣堅定信念,為黨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勤奮工作,能做多久就做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