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梅,李立,劉洪蓮
(中南大學商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行為供應鏈研究綜述
劉詠梅,李立,劉洪蓮
(中南大學商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從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三個維度對發(fā)表在國內(nèi)外期刊上明確考慮了人類行為因素對供應鏈績效影響的論文進行了編碼分析。發(fā)現(xiàn),國外的研究較多集中于考察個體以及群體和組織層面的行為因素,并出現(xiàn)了對文化層面上行為因素的研究,研究的主題分布也比較平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為實驗研究和數(shù)學建模并重;國內(nèi)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個體以及群體和組織層面,研究主題集中于供應鏈協(xié)調(diào)與契約、伙伴關系和庫存訂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數(shù)學建模的方法,很少采用實證研究特別是實驗研究。行為供應鏈研究在國內(nèi)尚處于起步階段,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
行為運作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物流;信息系統(tǒng)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研究始于1983年和1984年《哈佛商業(yè)評論》上的兩篇論文[1?2],二十多年來關于供應鏈的研究有長足的發(fā)展。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產(chǎn)業(yè)鏈的跨國發(fā)展,對供應鏈的研究變得更加迫切[3]。傳統(tǒng)的供應鏈管理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理性經(jīng)濟人”假定之上,即相信個體具有理性決策的能力并受自利動機的激勵來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預定目標,并采用期望效用理論來對不確定條件下的供應鏈決策行為建模[4?7]。然而Kahneman和Tversky等人在吸收了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了在不確定條件下人類的實際決策系統(tǒng)性地偏離新古典經(jīng)濟學理論的邏輯預測[6?7]。因此傳統(tǒng)的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結果并不能真實的反應現(xiàn)實中的供應鏈管理行為,對于復雜環(huán)境中供應鏈只有從人類行為和心理認知影響角度出發(fā)的研究才能有效的指導實踐[8]。
雖然對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理解已廣泛影響到經(jīng)濟、金融、會計、法律、市場營銷及戰(zhàn)略管理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如行為經(jīng)濟學、行為金融、行為公司金融、行為法律、行為營銷學以及行為戰(zhàn)略管理等子領域[9],但基于行為觀點的研究在供應鏈所屬的運作管理領域才剛剛開始,Gino and Pisano于2008年首次明確提出行為運作(Behavioral Operations)的概念[8],劉作儀和查勇于2009年首次將行為運作管理概念引入國內(nèi)[10]。供應鏈領域考慮行為影響的研究始于一系列探討牛鞭效應的行為基礎的實驗研究[11?12],隨后的十年,行為供應鏈逐漸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管理科學類的權威雜志《Management Science》以及《Manufacture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相繼發(fā)表了多篇有關行為供應鏈的研究論文,后者還于2008年出版了專輯介紹行為運作管理中不同分支的研究進展。針對這種趨勢,本文從研究方法、研究層次、研究主題三個維度對國內(nèi)外行為供應鏈論文進行分析,旨在廓清這一領域的研究概貌,同時也向國內(nèi)學者介紹這一新興研究領域。
參照Gino and Pisano對行為運作的定義[8],本文將行為供應鏈定義如下:行為供應鏈作為行為運作管理研究的分支,是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來研究供應鏈管理的新領域。它研究人的行為和認知對供應鏈系統(tǒng)的設計、管理與改進產(chǎn)生影響的相關屬性,并研究這些屬性與供應鏈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我們認為,行為供應鏈管理與傳統(tǒng)的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目標相同,但在研究重點方面有差異。傳統(tǒng)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中,通常基于理性人假設建立研究模型,人的行為作用被忽視。行為供應鏈管理則將人的行為看作是供應鏈系統(tǒng)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借助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實驗研究和實地研究、調(diào)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人的行為因素特別是認知的局限對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開發(fā)相應的模型和工具分析這些因素所造成的系統(tǒng)偏差,并探索糾正這些偏差的可能應對措施。
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闡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的獲取和編碼方法;第三部分對國外行為供應鏈論文進行編碼分析,并介紹行為供應鏈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第四部分分析國內(nèi)行為供應鏈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作對比分析;最后給出了全文的總結和展望。
(一) 分類編碼方法
綜合參考行為運作和供應鏈管理研究的論文分類標準[13],本文從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三個維度對所有選取的有關行為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文獻進行編碼分析。分類編碼如表1所示。
表1 對所選取研究的分類編碼表
1. 研究層次
研究的層次取決于論文所考察的行為內(nèi)容的分析層次。Gino和Pisano認為可以從個體屬性即個體認知因素,群體和組織屬性即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系統(tǒng)這兩個角度來考察行為如何影響運作績效,前者的研究源于認知心理學,而后者的研究源于社會心理學[8]。除此之外,Christoph和Wu認為文化因素也是影響供應鏈績效的重要因素[14]。因此我們把研究層次分為三層:個體認知層、群體和組織層、文化層。
第一,個體層次上的研究考察SCM中決策者的思想、決策、推理、動機和情緒等,其中尤為突出的是關于有限理性和決策偏差的研究[8]?,F(xiàn)實中,人的行為常偏離規(guī)范的決策理論的預測,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是損失厭惡的或風險厭惡的,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是有限理性的,過度自信的,回避模糊性和復雜性的,容易錨定而墨守成規(guī)的[14]。
第二,群體和組織層次的論文考察SCM中的社會互動。人不僅關心自身所能獲得的收益,還受到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如人們內(nèi)在的關心地位和聲望、關系及關系中的公平, 對具有積極形象的群體更有認同感[14]。任何管理者,如果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人們不僅關心收入和激勵,同時也深切關心社會互動,就不能成為成功管理者。對供應鏈中人的社會偏好的研究有助于人們自覺地指導社會互動[14]。
第三,文化層。文化是在一定人群中通過個體學習和社會學習獲取和傳遞的知識和技能,由反映群體經(jīng)歷的規(guī)則組成,“自動的”毫無疑問地為群體成員所接受。在過去,文化在運作管理研究中一直被忽略,部分原因是其難以操作化[14]。但是在人類學和社會學中,有關文化傳播與演變的數(shù)學理論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15],這也同樣適合于供應鏈領域。
2. 研究主題
供應鏈的研究主題有多種分類標準,同時也很難建立沒有交叉重疊的分類體系[13]。我們的分類方法參考了季紹波等提出的供應鏈研究主題分類方法[13],同時結合行為供應鏈研究的特點,我們將行為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文獻歸入了基礎理論、戰(zhàn)略管理、采購、供應商關系、協(xié)調(diào)與供應鏈管理契約、庫存訂貨和牛鞭效應等七個研究主題。
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研究兩大類。參考季紹波等對供應鏈研究方法的分類[13],我們將實證研究方法細分為實驗研究、調(diào)查研究、案例研究、二手數(shù)據(jù)分析等;非實證研究方法分為數(shù)學建模和概念性研究,其中概念性研究包括概念綜述、概念模型和概念框架及應用等。
(二) 文獻獲取及研究過程
根據(jù)我們對行為供應鏈的定義確定了檢索關鍵字,通過behavioral +supply chain;decision bias +supply chain;bounded rationality +supply chain;social preference +supply chain;Culture +supply chain等關鍵字在EBSCOhost、Proquest ABI/INFORM、Elsevier Science、ISI Web of Knowledge等數(shù)據(jù)庫中和http://scholar.google.cn網(wǎng)絡上進行了檢索。為防止遺漏頂級期刊上的論文,我們還對《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Management Science》《Decision Science》《Operations Research》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七種雜志上2000到2009年12月31日涉及到供應鏈管理領域研究的每篇論文都進行了逐一篩選。
對于國內(nèi)的論文,我們用關鍵字:行為+供應鏈、有限理性+供應鏈、決策偏差+供應鏈、社會偏好+供應鏈、文化+供應鏈,對《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CNKI)》進行了跨庫檢索,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認定的30種重要期刊上2000到2009年12月31日逐一篩選。編碼過程是先由兩位作者分別獨立對文獻在三個維度進行編碼,再進行核對,同一論文相同的編碼結果即確定為最終結果,不同則由三位作者共同決定其結果。
經(jīng)過檢索、篩選共獲得97篇文獻,其中包括82篇期刊論文、19篇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s)和6篇博士論文。發(fā)表論文最多的前8種期刊為運作管理或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權威期刊,其中以《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 Management》上的最多,共占39.2%。前8種期刊和博士論文占到本研究文獻總數(shù)的63.9%,保證了文獻來源的質量。
對論文發(fā)表年份的統(tǒng)計可知行為供應鏈的研究是在2000年以后發(fā)展起來的,尤其是2005年到2008年,每年都有十篇以上的論文??梢姡袨楣準且粋€新興且多產(chǎn)的研究領域。
(一) 按研究方法統(tǒng)計
我們對所有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tǒng)計。對于同時采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的文獻,則在相應方法上都會增加頻數(shù)。表2顯示了研究方法在各個主題下采用的頻數(shù)及總的采用頻數(shù)。采用次數(shù)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數(shù)學建模和實驗,實證性研究方法和非實證研究方法分別占47.3%和52.7%。
數(shù)學建模和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實證方法和非實證方法大體相當??赡艿脑蚴牵袨楣?,作為一個學科交叉領域,在研究中除了采用建模的方法之外,還引入了以考察行為為主的心理學研究中經(jīng)常采用的實驗和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
(二) 按研究層次和研究主題統(tǒng)計
各層次和各主題下論文總數(shù)的統(tǒng)計見表3。從表3可知,目前個體層面上的研究占絕大多數(shù),群體與組織層研究比較少,文化層面的研究則更少。個體層面研究較多的行為因素主要是有限理性、決策偏差和風險態(tài)度等,在社會層面考察較多的行為因素有信任、利他行為和公平等。文化因素中考察較多的是不同的文化類型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
從各研究主題下論文所考察的行為因素看,庫存訂貨、牛鞭效應和戰(zhàn)略管理主題下的論文多考察個體認知因素,如有限理性、決策偏差、風險態(tài)度等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供應商關系和采購主題下的論文則多考察人際互動中的行為因素,如信任、公平和利他等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下面分別就各個主題的研究進展作進一步闡述。
1.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類的論文側重于探討在運作管理和供應鏈環(huán)境下考察行為影響的必要性,有些論文也提供了一些關于行為內(nèi)容和建模方法的具體指導。
表2 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用頻數(shù)在各主題上的分布
表3 論文在層次和主題的分布
Boudreau等強調(diào)了在對包含人的復雜運作系統(tǒng)的研究中,建立運作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兩個領域之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這兩個領域進行交叉研究所蘊含的新的研究機會[16]。Bendoly等指出在運作管理領域中行為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個用于在運作管理分析模型中識別所蘊含行為假設的分析框架,并對運作管理領域中運用實驗研究方法研究運作行為的文獻及其進展進行了綜述分析。作者強調(diào),行為實驗與傳統(tǒng)建模方法具有互補性,并將成為建立更貼近現(xiàn)實的運作管理理論和模型的重要研究手段[17]。Pisano等則是直接提出了行為運作的概念,并把它定義為“人類行為和認知及其對運作系統(tǒng)和過程影響的學科”[8]。行為運作研究的發(fā)展無疑對供應鏈中的行為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影響供應鏈的行為因素,Carter等系統(tǒng)研究了決策偏差[18],Loch和Wu提出了人們的社會偏好,如報答、利他、公平、認同、地位等,也會影響供應鏈績效[14]。Croson和Donohue指出運用實驗經(jīng)濟學中已發(fā)展成熟的行為實驗,有助于更好地識別和理解供應鏈協(xié)調(diào)中各種行為因素的影響[12]。
2. 戰(zhàn)略管理
供應鏈戰(zhàn)略管理是指要從企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高度考慮供應鏈管理中事關全局的核心問題的重大規(guī)劃,包括長期產(chǎn)能規(guī)劃、倉庫網(wǎng)絡配置、分銷商以及零售店等。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對供應鏈戰(zhàn)略決策中行為要素的研究。
Mantel等對影響供應部門經(jīng)理做出零部件自制或外包決策的行為因素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對供應風險的感知或戰(zhàn)略脆弱性、由決策的產(chǎn)品部件所代表的核心能力和供應選擇的信息形式這三種因素影響管理者的自制或外包決策[19]。Mieghem研究了風險暴露和風險態(tài)度的差異對報童網(wǎng)絡配置的影響[20]。
Mello和Stank探討了文化對供應鏈績效的關鍵影響[21]。Roh等的研究則從供應不確定性和需求不確定性兩個角度來分析,提出了四種組織文化的四種模式和相應的供應鏈戰(zhàn)略[22]。
3. 采購
采購主題下的研究主要考察決策者的行為因素對采購決策(主要是價格)的影響。采購中的決策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常常受到情緒、決策偏差和社會偏好的影響而做出非理性的決策,而且新的溝通方式對其決策也有影響。
在拍賣中個體常受到情緒的干擾。Engelbrecht-Wiggans和Katok的研究結果則表明,在價格優(yōu)先密封投標中,當決策者對勝出時的過多付出較敏感時會有較低的平均出價,當對失敗時失去的機會較敏感時會帶來較高的出價[23]。
Harrison等研究了采購經(jīng)理的風險態(tài)度對其在供應商選擇決策中的影響,通過建模和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期望效用理論和前景理論對采購經(jīng)理的風險態(tài)度提供互為補充的信息,證明了在采用決策模型來為供應商選擇提供支持時假設決策者為風險中性是不合適的。并進一步證明了預算選擇對采購經(jīng)理的風險態(tài)度有顯著影響:太高的預算會帶來風險偏好行為,太低則會帶來風險厭惡行為[24]。
在群體與組織層次的研究中,Bruyn和Bolton研究了采購談判中的公平心理偏好的影響,建立了一個在可數(shù)性反應框架下嵌入公平待遇偏好的模型來解釋噪音和經(jīng)驗,他們采用最簡單的、一輪序貫談判博弈來估計公平心理偏好,并將其應用到具有不同的談判回合長度、折扣因素、買賣雙方底價差異大小、談判者經(jīng)驗水平的多輪博弈的樣本外預測;結果表明除了買賣雙方底價差異較小的情況外,擬合模型具有顯著和穩(wěn)定的樣本外解釋力[25]。這一研究證實社會偏好對個體行為具有重大影響。
“關系(guanxi)”文化是具有鮮明中國情境的行為因素。Peter Lee通過對香港電子行業(yè)175家公司的調(diào)查研究“guanxi”對戰(zhàn)略采購、供應商發(fā)展和外包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強調(diào)“guanxi”能帶來更緊密和更一體化的供應商關系,指出具有高水平的關系合作文化的企業(yè)更可能實施戰(zhàn)略采購[26]。
4. 供應商關系
企業(yè)間相互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27]。Johnston等檢驗了一個企業(yè)-供應商關系的路徑分析模型,把供應商信任水平與三類企業(yè)間合作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企業(yè)對關系績效的感知聯(lián)系起來,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組織間合作行為,如共享計劃和協(xié)調(diào)活動中的彈性,與供應商對購買企業(yè)的信任顯著相關[28]。成功的供應鏈需要組織間的承諾,信任也是維持承諾的關鍵因素[29]。
道德行為對企業(yè)的形象和聲譽有正向的作用[30]。Carter研究了不道德行為的內(nèi)涵,并分析了其與供應商滿意度、購買企業(yè)滿意度和購買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不道德行為(欺騙和狡詐)對績效和滿意度都有顯著影響[30]。在另一個研究中Carter考察了不道德行為的兩類前因變量:組織特征如領導、道德政策、同事的行為、表現(xiàn)的壓力等,和組織間特征如治理結構、關系長度和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等[31]。
5. 協(xié)調(diào)與SCM契約
企業(yè)都是自主決策的主體,企業(yè)局部最優(yōu)往往得不到供應鏈的整體最優(yōu),甚至造成整體效率低下,例如著名的雙重邊際問題(Double-marginalization Problem)。這一主題下關于行為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有限理性、決策偏差、風險態(tài)度、社會偏好。
根據(jù)經(jīng)典的經(jīng)濟理論,渠道效率將隨著價格契約中固定費用的引入而增加,并與其表現(xiàn)形式無關,而Ho和Zhang的實驗室實驗表明,固定費用的引入并未提高渠道效率,但它的不同形式卻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效果:雖然形式上數(shù)量折扣與兩階段定價在理論上是等價的,但前者比后者能帶來更高的渠道效率[32]。Lim和Ho通過實驗研究考察了數(shù)量折扣契約中應該設置多少個價格段的問題,結果表明,價格段從一個增加到兩個提高了渠道效率,當價格段增加到三個則能進一步提高渠道效率而且還能輕微提高制造的收益比例,并說明了產(chǎn)生這種與理論上的市場模型所推導出來的結果不一致的原因[33]。
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風險態(tài)度會表現(xiàn)為風險厭惡、風險中性和風險尋求三種形式。Chhaing的研究表明決策者的風險態(tài)度對決策結果有顯著影響,如在忽略懲罰成本的條件下,風險厭惡決策者的訂購量低于風險中性的決策者,同時其供應鏈績效也更差[34]。Gan等研究了風險中性的供應商和下方風險厭惡(Downside-risk-averse)的分銷商組成的供應鏈協(xié)調(diào)問題,研究表明常用的收入共享契約和回購契約不能實現(xiàn)協(xié)調(diào),并提出了新的風險共享契約[35?36]。Wang和Webster則研究了風險中性的供應商和損失厭惡的分銷商組成的供應鏈的協(xié)調(diào)問題,并著重分析了得失共享契約(Gain/loss Sharing Contract)在供應鏈協(xié)調(diào)中的作用[37]。
Yaozhong Wu系統(tǒng)研究了社會偏好,如公平關注(Fairness concern),在供應鏈協(xié)調(diào)中的作用[38]。Cui等研究了當渠道成員關心公平時的渠道協(xié)調(diào)問題,發(fā)現(xiàn)制造商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高于邊際成本的批發(fā)價格來協(xié)調(diào)渠道,同時實現(xiàn)了最大渠道收益和最大渠道效用[39]。
6. 庫存與訂貨
傳統(tǒng)的庫存模型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論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或期望成本最小化的庫存策略。Agrawal 和Seshadri[40]考慮了當風險厭惡分銷商面對不確定的顧客需求時的單周期庫存模型,與風險中性的分銷商相比,當價格影響需求分布的范圍(Scale)時風險厭惡的分銷商要價高而訂購少;當價格變化影響需求的位置(Location)時風險厭惡的分銷商要價低。Keren和Pliskin則針對風險厭惡的報童問題提出了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一階訂購條件[41]。Wang等運用期望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shù)構建了風險厭惡的報童模型,證明當價格超過一定閥值,風險厭惡的報童訂購量隨價格升高而變小,即最優(yōu)訂購量隨售價升高而降低[42]。
個體的非理性和決策中的偏差,如缺貨厭惡、低估機會成本、錨定效應、過度自信等,對訂貨決策影響的研究也是豐富的。Schweitzer和Cachon通過對實驗研究的結果分析指出,庫存管理者的決策常偏離期望收益最大化模型的預測,對高利潤的產(chǎn)品訂購太少,對利潤產(chǎn)品訂購又太多,呈現(xiàn)為向中間靠近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的偏差,并認為這一偏差可以由最小事后庫存誤差偏好以及錨定和調(diào)整不充分偏差的訂貨決策偏差所解釋。[43]。Bostian等把這種對高利潤產(chǎn)品訂購太少,低利潤產(chǎn)品訂購太多的現(xiàn)象稱為中心回攏效應(Pull-to-center effect),作者設計了三個改進實驗,分別為:將實驗設計的利潤翻倍;將決策次數(shù)減少;將決策次數(shù)與反饋次數(shù)都減少。研究結論認為,只有在減少反饋次數(shù)的情況下“中心回攏效應”才有所改善[44]。Gavirneni和Xia進行了一個有趣報童實驗,實驗為被試提供了多則信息供其錨定選擇時使用,同時被試將被分配到個體決策和三人組群體決策兩個實驗組。研究發(fā)現(xiàn)被試并不是錨定在任意的值,而是靠近最優(yōu)值來選擇錨定;另外,盡管群體中的被試和個體被試在錨定相對傾向性上沒差別,但群體中的被試表現(xiàn)出更低的錯誤傾向性[45]。
Su將定量選擇模型(Quantal Choice Model)的框架應用到經(jīng)典的報童模型中,將訂貨決策者的有限理性通過隨機選擇規(guī)則(如決策噪音)來表示,證明了引入決策噪音和最優(yōu)化誤差后的報童模型所產(chǎn)生的結果與實驗的結果一致[46]。
在訂貨實驗中常用學生做樣本而不是有經(jīng)驗的管理人員,這不但影響結果的外部效度,也使研究結果受到很多質疑。Bolton等的實驗比較了大一商科新生、商科的碩士研究生和有經(jīng)驗的采購經(jīng)理在簡單庫存決策任務中的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經(jīng)驗影響了研究對象對于信息的利用程度,但采購經(jīng)理的訂貨行為與學生的相似,都存在趨近需求均值這樣的現(xiàn)象[47]。
7. 牛鞭效應
傳統(tǒng)的研究側重于分析牛鞭效應的運作原因,包括需求信息處理、短缺博弈、價格波動和訂貨批量等[48]。實驗研究表明當正常的運作原因排除后,牛鞭效應仍然存在,在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因的背后是深層的行為原因,這些原因源于我們不完美的心智模型(Imperfect mental models)和低劣的查詢技術(Poor inquiry skill)[11,49]。所以說牛鞭效應也是一種行為現(xiàn)象。
Sterman把牛鞭效應的原因歸為運作和行為兩方面,運作原因又包括物理結構和制度結構。物理結構包括庫存的放置、生產(chǎn)中的時間延遲、訂單履行和運輸?shù)?;制度結構包括企業(yè)內(nèi)和企業(yè)間的競爭與協(xié)調(diào)、每一組織或部門信息的可得性、決策者面對的激勵;行為原因涵蓋決策者的心智模型,包括態(tài)度、對他人的歸因、啟發(fā)式和解釋信息的例程(routine)[50]。
Sterman首先用啤酒分銷實驗來檢驗牛鞭效應的存在,識別出被試對反饋的錯誤感知,證實了牛鞭效應有行為的根源,在研究方法和理論創(chuàng)新上都有突破性意義。管理者不能考慮自己前期行為造成的影響,低估補給線(Underestimate supply line)是牛鞭效應的一個原因[11]。Oliva研究發(fā)現(xiàn)管理者對缺貨往往有過度的反應,從而引發(fā)窖藏行為,這也是牛鞭效應的一個行為原因;作者還發(fā)現(xiàn)被試采用啟發(fā)式的方法來進行補貨決策[51]。
Wu和Katok研究了學習和溝通對牛鞭效應的作用,發(fā)現(xiàn)當參與者有實際操作經(jīng)驗時訂單變化仍然存在但有所減低,研究認為盡管培訓能改進個體知識和對系統(tǒng)的理解,但不能改進供應鏈績效,除非供應鏈合作者被允許溝通和共享知識[52]。牛鞭效應作為一種行為現(xiàn)象得到廣泛的認同,也為多數(shù)研究所證實。
經(jīng)檢索、篩選后共得文獻41篇。
對論文發(fā)表年份和期刊的統(tǒng)計顯示,國內(nèi)具有行為視角的供應鏈研究均出現(xiàn)在2004以后,2007年論文數(shù)比較少,2篇,2008論文最多,10篇,其他年份大體相當。最近年份的論文比較多也印證了行為供應鏈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所具有的特征。發(fā)表行為供應鏈論文最多的雜志是工業(yè)工程與管理,4篇;其他雜志都為一到兩篇。
對論文研究層次、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的統(tǒng)計見表4。從研究方法看,國內(nèi)研究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法是數(shù)學建模方法,占到81.0%,這與國外的研究有顯著的差異,國外的實證研究方法與非實證研究相當,而國內(nèi)的實證研究比較少,特別是缺乏采用實驗研究方法對行為供應鏈的研究。這可能與國內(nèi)的行為供應鏈研究剛剛起步,對通過實驗來考察行為因素影響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以及國內(nèi)偏好建模的研究傳統(tǒng)有關。
從研究的層面看,個體層次的研究最多,其次是群體和組織層面研究,缺乏文化層的研究。國外對供應鏈情境下的個體認知因素有豐富的研究,國內(nèi)的研究也都涉及了這些因素,如有限理性[53]、損失規(guī)避[54?55]、風險偏好[56]等,但大多是運用數(shù)學建模的研究。國內(nèi)群體與組織層次的研究較多的集中在運用博弈論的思想來考察供應鏈中企業(yè)間互動行為,如對企業(yè)間信任的考察[57]。
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nèi)研究較多的是對供應鏈協(xié)調(diào)與契約以及供應商關系的研究,其次是庫存訂貨的研究,其他主題的研究都較少。這說明從行為視角對供應鏈的研究還不深入,同時也意味著行為供應鏈領域存在著豐富的研究機會。
表4 論文研究層次、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分布
本文從研究方法、研究層次和研究主題三個維度分析了國外和國內(nèi)明確考慮了人類行為因素的供應鏈研究文獻:① 在研究方法上,國外的論文實驗研究和數(shù)學建模并重,而國內(nèi)主要采用建模的方法,實證研究特別是實驗研究的方法采用較少;② 國外的研究較多集中于個體層面上考察個人在決策中的行為因素,如有限理性、決策偏差、風險態(tài)度和情緒等,其次是對群體與組織層面上關于人際互動的基礎理論的研究,而文化層面上的研究較少,但也出現(xiàn)了考察不同文化類型對供應鏈績效影響研究。國內(nèi)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個體層次考察決策者的有限理性和風險偏好,對群體與組織層次的研究較多的集中于考察供應鏈中企業(yè)間互動行為,而國內(nèi)尚無文化層面的研究;③ 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外行為供應鏈的論文在各主題上的研究分布較均勻,而國內(nèi)除了在供應鏈協(xié)調(diào)與契約、供應鏈伙伴關系和庫存訂貨主題下的研究較多外,其他主題下的研究都相當少??傮w而言,行為供應鏈的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形成了新的研究熱點,而在國內(nèi)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還不豐富,缺少實證研究,尤其缺乏針對中國情境下的供應鏈管理中行為因素的考察。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召開了兩次以“行為運作管理”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以推動行為運作管理在國內(nèi)的研究。因此,采用行為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借鑒認知心理學、行為決策學、行為經(jīng)濟學與實驗經(jīng)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國情境下,對行為供應鏈進行深入研究是今后供應鏈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
[1] Peter Kraljic. Purchasing must become supply managemen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 61(5): 109?117.
[2] Roy D. Shapiro. Get leverage from logistic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4, 62(3): 119?126.
[3] 曾劍秋, 趙燕. 國際新企業(yè)理論的發(fā)展[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14(6): 791?795.
[4] Herbert A. Simon.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 99?118.
[5] Simon H A. Models of Man [M]. New York: Wiley, 1957:19?23.
[6]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Subjective probability: 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 [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2,3(3): 430?454.
[7]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1.
[8] Francesca Gino, Gary Pisano. Toward a theory of behavioral operations [J].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 10(4): 676?691.
[9] 劉鳳良, 周業(yè)安, 陳彥斌, 于澤. 行為經(jīng)濟學: 理論與擴展[M]. 北京: 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 2008: 10?15.
[10] 劉作儀, 查勇. 行為運作管理: 一個正在顯現(xiàn)的研究領域[J].管理科學學報, 2009, 12(4): 64?74.
[11] John D. Sterman. Modeling managerial behavior:Misperceptions of feedback in a dynamic decision making experiment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3): 321?339.
[12] Rachel Croson, Karen Donohue.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 [J]. Interfaces, 2002, 32(5): 74?82.
[13] 季紹波, 曲剛, 閔慶飛, 韓維賀. 國內(nèi)供應鏈研究的理論、主題及方法評述[J]. 管理評論, 2006, 18(9): 56?62.
[14] Christoph H. Loch, Yaozhong Wu. Behavior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M]. Singapore: Now Publishers Inc, 2007: 5?26.
[15] BOYD R, RICHERSON P J.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5: 11?34.
[16] John Boudreau, Wallace Hopp, John O. McClain, L. Joseph Thoma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oper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J].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5(3): 179?202.
[17] Elliot Bendoly, Karen Donohue, Kenneth L. Schultz. Behavior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Assessing recent findings and revisiting old assumption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24(6): 737?752.
[18] R. Carter Craig, Kaufmann Lutz, Michel Alex. Behavioral supply management: A taxonom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bi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7, 37(8): 631?669.
[19] Susan Powell Mantel, Mohan V. Tatikonda, Ying Liao. A behavioral study of supply manager decision-making: Factors influencing make versus buy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24(6): 822?838.
[20] J A Van Mieghem. Risk-Averse Newsvendor Networks:Resource Flexibility, Sourcing, and Hedging [R]. Chiago: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6.
[21] E. Mello John, P. Stank Theodore. Linking firm culture and orientation to supply chain succ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 35(7/8):542?556.
[22] Roh James Jungbae, Hong Paul, Park Youngsoo.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upply chain strategy: a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information flows [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8, 21(4): 361?376.
[23] Richard Engelbrecht-Wiggans, Elena Katok. Regret and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First-Price Sealed-Bid Auctions [J].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4): 808?819.
[24] Glenn W. Harrison, Sebastian Moritz, Richard Pibernik. How Does The Risk Attitude of a Purchasing Manager Affect The Selection of Suppliers [R]. Wiesbaden: European Business School, 2009.
[25] Arnaud De Bruyn, Gary E. Bolton. Estimating the influence of fairness on bargaining behavior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54(10): 1774?1791.
[26] Peter K. C. Lee, Paul K. Humphreys. The role of Guanxi in supply management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 106(2): 450?467.
[27] 許淑君, 馬士華, 張日新. 供應鏈企業(yè)間的交易成本研究[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 2001, 6(6): 25?32.
[28] David A. Johnston, David M. McCutcheon, F. Ian Stuart, Hazel Kerwood. Effects of supplier trust on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supplier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22(1): 23?38.
[29] G. Kwon Ik-Whan, Suh Taew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 40(2): 4?12.
[30] Craig R. Carter. Ethic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a dyadic examinatio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18(2): 191?208.
[31] R. Carter Craig. Precursors fo unethical behavior in global supplier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0, 36(1): 45?37.
[32] Ho Teck-Hua, Juanjuan Zhang. Designing pricing contracts for boundedly rational customers: Does the framing of the fixed fee matter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4): 686?700.
[33] Noah Lim. Designing price contracts for boundedly rational customers: Does the number of blocks matter [J]. Marketing Science, 2007, 26(3): 5?48.
[34] Huy Chhain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odel with Retailer's Risk Attitudes [R]. Toyonaka: Osaka University, 2008.
[35] GAN Xianghua, Suresh P. Sethi, Yan Houmin. Channel Coordination with a Risk-Neutral Supplier and a Downside-Risk-Averse Retailer [J]. Production &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 14(1): 80?89.
[36] Gan Xianghua, Suresh P. Sethi, Houmin Yan.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s with Risk-Averse Agents [J].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2): 135?149.
[37] Charles X. Wang, Scott Webster. Channel Coordination for a Supply Chain with a Risk-Neutral Manufacturer and a Loss-Averse Retailer [J]. Decision Sciences, 2007, 38(3):361?389.
[38] Y. Wu. Social preferences in coordination and delegation decisions: Models and empirical tests [D]. Paris: Institut Europe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 (France), 2006.
[39] Tony Haitao Cui, Jagmohan S. Raju, Z. John Zhang. Fairness and Channel Coordin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8):1303?1314.
[40] Agrawal Vipul, Seshadri Sridhar. Impact of Uncertainty and Risk Aversion on Price and Order Quantity in the Newsvendor Problem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 2(4): 410?423.
[41] Baruch Keren, Joseph S. Pliskin. A benchmark solution for the risk-averse newsvendor proble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4(3): 1643?1650.
[42] Charles X. Wang, Scott Webster, Nallan C. Suresh. Would a risk-averse newsvendor order less at a higher selling price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6(2):544?553.
[43] Maurice E. Schweitzer, Gerard P. Cachon. Decision Bias in the Newsvendor Problem with a Known Demand Distribution:Experimental Evidence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3):404?420.
[44] A J A. Bostian, Charles A. Holt, Angela M. Smith. Newsvendor"Pull-to-Center" Effect: Adaptive Learning i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J].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 10(4): 590?608.
[45] Srinagesh Gavirneni, Yusen Xia. Anchor Selection and Group Dynamics in Newsvendor Decisions—A Note [J]. Decision Analysis, 2009: deca.1090.0136.
[46] Xuanming Su. Bounded Rationality in Newsvendor Models [J].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0(4):566?589.
[47] Gary E. Bolton, Axel Ockenfels, Ulrich Thonemann. Managers and Students as Newsvendors How Out-of-Task Experience Matters [R]. Cologne: University of Cologne, 2008.
[48] Hau L. Lee, V. Padmanabhan, Whang Seungjin.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J].Management Science, 1997, 50: 1875?1886.
[49] Croson Rachel, Donohue Karen. Behavioral Cause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and the Observed Value of Inventory Inform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3): 323?336.
[50] John D. Sterman. Operational and Behavioral Causes of Supply Chain Instability [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
[51] Rogelio Oliva. Behavioral Causes of Demand Amplification in Supply Chains: "Satisficing" Policies with Limited Information Cues [R].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2005.
[52] Diana Yan Wu, Elena Katok.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bullwhip effect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24(6): 839?850.
[53] 楊乃定, 姜繼嬌. 基于認知需求的ISC 庫存優(yōu)化研究[J]. 工業(yè)工程, 2006, 9(4): 97?100.
[54] 沈厚才, 徐進, 龐湛. 損失規(guī)避偏好下的定制件采購決策分析[J]. 管理科學學報, 2004, 7(6): 37?44.
[55] 文平. 損失厭惡的報童-預期理論下的報童問題新解[J]. 中國管理科學, 2005, 13(6): 64?68.
[56] 桑圣舉, 王炬香, 楊陽. 具有風險偏好的三級供應鏈收益共享契約機制[J]. 工業(yè)工程與管理, 2008, 4: 19?23.
[57] 李壯闊. 供應鏈節(jié)點企業(yè)間信任行為的進化博弈[J]. 工業(yè)工程, 2008, 11(2): 37?4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level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which investigates how behavioral factors affect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es abroad tend to investigate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factors and begin to involve culture, distributing on topics evenly, with both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employed; while the domestic papers concentrate on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 are mainly about SCM ordination and contract, supplier relationship and inventory, and rarely use empirical method, especially experiment method. Conclusively, behavior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t primary stage in China.
Key Words:behavior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lectronic business; flow of materials;information system
Behavior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LIU Yongmei, LI Li, LIU Honglian
(School of Business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F274
A
1672-3104(2011)01?0080?09
2010?08?09;
2010?10?12
劉詠梅(1969?),女,湖南長沙人,博士,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統(tǒng),電子商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李立(1984?),男,山西平陸人,中南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為決策,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編輯: 汪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