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華 程曉敏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Ullmann反應下亞銅催化C-C
烯基化偶聯(lián)合成多取代吡咯化合物
李濱華 程曉敏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至今,金屬轉(zhuǎn)移催化的研究仍然受到化學工作者的青睞,在此我們以苯胺、2,3-二溴丙烯和乙酰乙酸乙酯等商品化的物質(zhì)為起始原料,在Ullmann反應條件下,碳酸銫為堿,8-羥基喹啉為配體,經(jīng)過銅鹽的氧化插入-還原消除機理合成了1,2,3,4-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該化合物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1H-NMR和13C-NMR鑒定確認。
Ullmann反應;亞銅催化;氧化插入-還原消除;多取代吡咯化合物
吡咯是一類重要的雜環(huán)化合物,其中多取代的吡咯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多存在于許多天然產(chǎn)物中,許多的藥物中間體中也含有吡咯結(jié)構(gòu)片段,在某些材料領(lǐng)域也有相關(guān)的應用,因此該化合物的合成受到了許多國內(nèi)外化學工作者的青睞。
銅催化的Ullmann反應[4]在歷經(jīng)百年的發(fā)展后,逐漸成為合成芳基或烯基 C-C, C-O, C-N, C-S等偶聯(lián)的較為成熟的反應體系。這里,我們以較為成熟的Ullmann反應工作為基礎(chǔ),以商品化的苯胺、乙酰乙酸乙酯等為起始原料,亞銅催化下通過分子間的反應兩步合成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圖1)。該方法操作簡單,反應條件溫和,對環(huán)境友好。
1.1 儀器與試劑
瑞士Bruker AVANCE 400 MHz型核磁共振儀( CDCl3為溶劑, TMS為內(nèi)標)等分析儀器,和其他相關(guān)常規(guī)合成儀器。
苯胺、乙酰乙酸乙酯、烯丙基溴等為市售化學純或分析純,CuI、Ligands等為市售的再經(jīng)過我們重結(jié)晶或精餾后的試劑。
1.2 合成
(1)化合物1的合成
冰鹽浴下,將Br2(40ml,780mmol)逐滴滴入裝有烯丙基溴(65ml,750mmol)和 CCl4(125ml)的混合溶液中。3~4h后,常壓蒸餾出CCl4和過量的Br2,然后再在蒸餾剩余物中加入H2O(10ml)和NaOH(55g,12.5mol)。邊反應邊常壓蒸餾,收集140℃左右餾分,將得到的濁水混合物用飽和食鹽水洗,乙酸乙酯萃取,無水硫酸鈉干燥,濃縮后的混合物油泵減壓蒸餾,約70℃餾分為化合物1(2,3-二溴丙烯),為無色透明液體,得到約137mg產(chǎn)率為91%;1H-NMR:δ= 6.030(d,J= 2.0Hz, 1H),5.633(d,J= 2.4Hz, 1H),4.190(s, 2H)。
(2)化合物2的合成
圖 1
將苯胺(1.86g,20mol)加入到DMSO(20ml)中,然后再加入NaI(150mg),冰水浴冷卻下,滴入2,3-二溴丙烯(2g,10mmol),自然升溫至室溫,反應約3h。反應混合液用飽和食鹽水洗,乙酸乙酯萃取,反復2~3次,有機相用無水Na2SO3干燥,濃縮后柱層析(洗脫劑:V(正己烷):V(乙酸乙酯) = 200:1),得產(chǎn)物無色透明液體1.83g為N-(2-溴烯丙基)苯胺,產(chǎn)率約87%;1HNMR:δ= 7.253-7.170(q,2H),6.784-6.735(t,1H),6.643-6.617(d,J= 7.8Hz,2H),5.866(d,J= 1.8Hz,1H),5.560(d,J= 1.2Hz,1H),4.003(s,2H)。
(3)化合物3的合成
于干燥的反應瓶中加入Cs2CO3(326mg,1mmol),8-羥基喹啉(29mg,0.2mmol),CuI(19mg,0.1mmol),抽空換氮后,加入MeCN(2ml)、化合物2 N-(2-溴烯丙基)苯胺(106mg,0.5mmol)、乙酰乙酸乙酯(150ul,1mmol),80℃下反應20h后抽去溶劑乙腈,二氯甲烷溶解過濾,濃縮柱層析(洗脫劑:V(正己烷):V(乙酸乙酯) = 50:1),得化合物3(ethyl 2,4-dimethyl-1-phenyl-1H-pyrrole-3-carboxylate);1HNMR:δ= 7.469-7.382(m, 3H),7.246(d, J= 9.2Hz, 2H), 6.482(s,1H), 4.332-4.279(q, 2H), 2.408(s,3H), 2.282(s, 3H), 1.384-1.348(t,3H);13C-NMR:δ = 166.336, 139.278, 136.478, 129.223, 127.743, 126.314, 121.100, 120.218, 112.446, 59.190, 14.560, 12.773, 12.547。
發(fā)展至今,盡管Ullmann反應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各種偶聯(lián)反應體系,但是關(guān)于其機理的認識大多還都是以實驗結(jié)果為基礎(chǔ)的感性認識,對銅催化劑的中間過渡態(tài)了解不多。在Cu參與的反應中,有兩種機理經(jīng)常被提及:(1) 以自由基為中間體的反應歷程;(2) 氧化插入和還原消除的過渡金屬偶聯(lián)反應歷程。經(jīng)過實驗驗證,Taillefer 小組認為Ullmann 反應和其他金屬參與的偶聯(lián)反應機理類似,即經(jīng)歷的是一個氧化插入和還原消除的過程。
基于我們對銅轉(zhuǎn)移催化Ullmann偶聯(lián)反應的認識和對實驗結(jié)果的分析,認為該分子間的烯基化C-C偶聯(lián)反應的可能機理如下(圖2, Path A and B):
Path A:銅絡合物氧化插入到CBr鍵之間形成中間體T-1,堿作用下,乙酰乙酸乙酯與T-1反應形成CuIII中間體T-2,T-2可能發(fā)生兩種途徑的后續(xù)反應,一種途徑是N與羰基發(fā)生親核加成形成六元環(huán)狀三價銅中間體T-3,T-3發(fā)生銅的還原消除和失水、烯基雙鍵環(huán)內(nèi)異構(gòu)化,形成一價銅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和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另一種途徑是T-2先發(fā)生銅的還原消除形成化合物T-4,然后T-4發(fā)生N對羰基的親核加成到T-5,再失水、烯基雙鍵向環(huán)內(nèi)異構(gòu)化形成目標化合物吡咯。
Path B:化合物1先與乙酰乙酸乙酯發(fā)生N對羰基的親核進攻形成烯胺類化合物T-6,一價銅的絡合物氧化插入到T-6的C-Br鍵之間形成中間體化合物T-7,然后形成三價銅中間體化合物T-8,最后銅還原消除形成一價銅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和目標化合物吡咯。
我們合成出化合物5,參考文獻[6]合成化合物4。
當把化合物4和2,3-二溴丙烯納入到反應體系中,并沒有觀測到有偶聯(lián)的產(chǎn)物,而當把化合物5納入到反應體系中時,得到的卻是,從粗譜(1H-NMR)分析,酰胺鍵斷裂的產(chǎn)物,部分片段是化合物2,部分片段是丙二酸單乙酯。該部分工作可間接證明多取代吡咯化合物的合成的可能機理PathB是不可能的途徑,因此我們推測PathA是我們反應的最可能的反應機理。
溶劑對該反應的影響較大,當我們以CH2Cl2,THF,dioxane,DMSO等為溶劑時都沒能取得以乙腈為溶劑的反應效果。
配體對該反應的影響也較大,實驗中我們分別以DMEDA(N,N’-二甲基乙二胺)、TMEDA(N,N’-四甲基乙二胺)、1,2-環(huán)己二胺、1,10-菲啰啉類化合物、2,2’-聯(lián)吡啶、N-甲基甘氨酸及N-甲基甘氨酸鹽酸鹽、L-脯氨酸、吡啶-2-羧酸等幾種化合物為配體時,總的產(chǎn)物的收率都很低,當用8-羥基喹啉為配體時反應給出了較高的產(chǎn)率,總收率接近40%。
另外,由于底物N-(2-溴烯丙基)苯胺在高溫下較不穩(wěn)定,部分會轉(zhuǎn)化成脫HBr的產(chǎn)物N-炔丙基苯胺,因此該反應的總收率稍低。我們的產(chǎn)物化合物3在空氣中較為穩(wěn)定,為白色粉末狀固體,室溫下可以長期保存。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832006)資助
圖2 反應可能的機理(Possibl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