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剛 劉少輝
羅杜雜交一代犬與德國牧羊犬追蹤能力培訓效果比較研究
羅勇剛 劉少輝
羅杜雜交一代犬由羅威納犬與杜伯文雜交而成,既遺傳了羅威納犬膽大兇猛、作業(yè)沉穩(wěn)、條件反射鞏固等優(yōu)點,又遺傳了杜伯文體形結構勻稱緊湊、聰慧、靈活性好的優(yōu)良品質。在警覺性、運動耐力、銜取欲等重要警用品質方面表現優(yōu)異,訓練時興奮性高且持久、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充滿活力、轉換靈活、銜取欲望高、作業(yè)細致、注意力集中、服從性好,在訓練中能長時間保持興奮活躍的狀態(tài),善于學習,接受能力很強,形成條件反射比較快且條件反射一經形成非常牢固,對氣味反應靈敏,在追蹤訓練中對跡線的反應也非常明顯,脫線時能積極搜尋并快速上線,因此,非常適合追蹤訓練和使用。
本實驗通過對羅杜雜交一代犬與德國牧羊犬在追蹤能力培養(yǎng)效果方面進行對比,以觀察法、統(tǒng)計分組法、圖表分析法等統(tǒng)計方法為手段,對已經掌握的資料以數據表格等形式進行歸納匯總,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通過對比,我們能進一步地了解兩種犬的異同之處,準確分析兩種犬的行為特征,設置合理的訓練條件與培養(yǎng)方法,進行階段能力培養(yǎng),進一步挖掘羅杜雜交一代犬追蹤作業(yè)潛力,深入了解羅杜雜交一代犬追蹤的特點,進一步拓寬羅杜雜一代交犬的使用領域,豐富警犬技術基礎數據,為追蹤訓練、考核、使用提供依據。
(一)實驗材料
1. 實驗犬:未經追蹤訓練的6月齡~8月齡羅杜雜交一代犬和德國牧羊犬各6頭,分為AB兩組,每組6頭。
2. 實驗器材:計時器、卷尺、量角器、溫度計、氣壓計、濕度計、風速儀、小旗若干等。
3. 實驗條件
常規(guī)氣候條件下,選擇較清靜環(huán)境布設跡線,跡線布設如圖1所示。
4. 實驗時間:2010年3月~4月
(二)實驗方法
對兩組實驗犬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訓練,分階段對兩組犬進行測試,測試條件為現走現追,跡線距離分別為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700米,每種距離測試3次。
測試內容為:
1. 突破起點:指嗅嗅源后嗅認仔細,不需訓犬員幫助30秒內能夠順利上線突破起點為順利;指嗅嗅源后嗅認不仔細,30內秒不能順利或需訓犬員幫助后才能上線突破起點為不順利。
2. 脫線次數:一次追蹤過程中,脫線超過兩米,并在30秒內能自動續(xù)線的次數。
3. 轉彎需要幫助次數:一次追蹤過程中,在轉彎區(qū)域30秒內不能順利轉彎而需要通過訓犬員幫助才能重新上線的次數。
4. 追蹤耗時:一次追蹤過程中所耗用的時間。
5. 中斷次數:一次追蹤過程中,脫線30秒以上不能自動上線或其他情況中止追蹤作業(yè),需要訓犬員幫助才能繼續(xù)追蹤的次數。
6. 成功率
順利完成追蹤并尋獲終點物品為成功;追蹤過程中,中斷時間超過50秒,并經訓犬員幫助仍不能繼續(xù)追蹤,或追完全程但未尋獲終點物品,即為追蹤失敗。
(一)實驗結果
按照實驗要求,通過專人測試并對數據進行歸納、統(tǒng)計,結果見下:
表1 追蹤平均耗時統(tǒng)計表(單位:分鐘)
(二)結果分析:
1. 追蹤耗時隨著距離增加變化規(guī)律不同。在300米及其以下的所有距離條件下,羅杜雜交一代犬所耗時間較德國牧羊犬相對要長,而在400米之后的距離條件,羅杜雜交一代犬耗時明顯要少于德國牧羊犬。從耗時數值變化的整個趨勢不難看出,兩種犬隨著距離的增加所耗時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德國牧羊犬耗時增長幅度要高于羅杜雜交一代犬,德國牧羊犬隨著距離增加,其耗時增量均大于羅杜雜交一代犬。由此可見,德國牧羊犬追蹤耗時受追蹤距離影響較大,起伏明顯。而羅杜雜交一代犬的耗時較德國牧羊犬變化相對穩(wěn)定,在各個距離條件追蹤速度保持相對一致。
2. 突破起點的能力德國牧羊犬稍強。通過實驗數據可以看出:隨著訓練的深入,隨著訓練次數的累積增多,能力得到相對穩(wěn)定,兩組犬的起點突破均成上升趨勢,同時聯系兩組犬的作業(yè)特點,德國牧羊犬在嗅認起點方面嗅認仔細認真;而羅杜雜交一代犬比較急躁,嗅認起點不仔細,有沖起點的情況出現,導致與跡線氣味聯系不緊密,經常出現脫線現象,起點突破階段耗時較德國牧羊犬相對較多。
3. 德國牧羊犬和羅杜雜交一代犬的脫線次數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脫線次數是衡量犬追蹤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指標,脫線次數越少,犬追蹤過程把線越穩(wěn)定,從側面反映其追蹤作業(yè)整體作業(yè)狀態(tài)。由表3可知,以兩組犬400米條件下的脫線次數為界限,400米以下距離德國牧羊犬脫線次數的增幅要少于羅杜雜交一代犬,而400米以上距離羅杜雜交一代犬的增幅則大于德國牧羊犬。
4. 轉彎需要幫助的變化規(guī)律不同。在100米~300米的距離條件的追蹤過程中,德國牧羊犬比羅杜雜交一代犬的轉彎表現好,出現轉彎需要幫助現象比較少,而在300米~700米距離的追蹤過程中羅杜雜交一代犬轉彎需要幫助次數少于德國牧羊犬。由此可見,羅杜雜交一代犬的遠距離追蹤轉彎表現比較好,德國牧羊犬的近距離表現較好而遠距離相對較差。
5. 追蹤成功率受犬的耐力影響較大。由表5可知,追蹤距離在500米以內,兩組犬均能成功追完全程并獲得物品,而追蹤距離增加到700米時,兩組犬都先后有犬不能追完全程,其中德國牧羊犬在700米距離條件有1頭犬開始出現不能追完全程的情況,羅杜雜交一代犬則沒有出現不能追完全程的情況。由表5分析德國牧羊犬會隨著距離的增加出現追蹤成功率下降的趨勢,而且下降的幅度大于羅杜雜交一代犬,德國牧羊犬受距離影響較大,追蹤耐力不如羅杜雜交一代犬,適合1000米以內的近距離條件下的追蹤作業(yè),而羅杜雜交一代犬受距離影響小,追蹤耐力較好,作業(yè)穩(wěn)定,適合較長跡線的追蹤作業(yè)。
6. 追蹤耐力羅杜雜交一代犬較強。由表6可知,在100米和200兩種距離的追蹤過程中,2組犬都沒有出現追蹤中斷現象,總體而言,隨著距離增加各組犬追蹤過程中中斷次數均有所增加。在300米及以上距離的追蹤作業(yè)中,隨著距離增加,德國牧羊犬中斷次數增加比較明顯,而羅杜雜交一代犬的起伏相對平穩(wěn),中斷次數均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量。通過實驗觀察發(fā)現,中斷追蹤并由訓犬員幫助重新上線之后德國牧羊犬的抑制表現較明顯,追蹤的積極性明顯降低,羅杜雜交一代犬的追蹤作業(yè)狀態(tài)和積極性變化并不明顯。相對而言,在所有距離條件下的追蹤作業(yè)中,羅杜雜交一代犬對距離因素的影響不大,而德國牧羊犬則恰恰相反。
(一)起點突破方面,德國牧羊犬在訓練初期階段明顯要好于羅杜雜交一代犬,在訓練后期兩組犬的數據持平。
(二)在脫線次數,德國牧羊犬要好于羅杜雜交一代犬。
(三)在轉彎需要幫助次數,追蹤耗時方面,訓練初期階段德國牧羊犬要好于羅杜雜交一代犬,但羅杜雜交一代犬在訓練后期要好于德國牧羊犬。
(四)在成功率和中斷次數方面兩者初期并無太大差異,在訓練進行到后期時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羅杜雜交一代犬好于德國牧羊犬。
(五)德國牧羊犬受追蹤距離影響較大,隨著距離的增加作業(yè)的穩(wěn)定性下降,而羅杜雜交一代犬隨著訓練距離的加大總體表現比較平穩(wěn),受距離增加影響相對不明顯??傮w而言,羅杜雜交一代犬對距離因素的影響不大,而德國牧羊犬則恰恰相反。
由于不同的犬有著其自身的特性,不同犬對追蹤的作業(yè)能力也有所不同。本實驗中對方法、氣候、環(huán)境等條件進行了嚴格限定,實驗的數據記錄工作和實驗過程的觀察均由專人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同一項目的測試所有犬都在同一時間段完成,保證記錄標準和尺度的一致性,實驗所得數據由專人進行歸納、統(tǒng)計,實驗距離、時間是通過用標準卷尺和秒表進行測量與記錄的。同時實驗所進行羅杜雜交一代犬與德國牧羊犬各提取6頭,全部都是沒有經過追蹤訓練,依據警犬追蹤基本原理及追蹤跡線的布設理論,實驗中選取的追蹤距離條件,以100米為一個增量,每頭犬對同一距離條件進行3次追蹤實驗,最大限度地客觀體現犬追蹤能力,對由此取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較強說服力;同時由于犬的嗅覺機能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并為避免犬因連續(xù)作業(yè)產生抑制,每次實驗均隔1天進行。實驗過程中,記錄人員需跟隨于追蹤犬只之后,兩者保持相對合適的距離,避免影響犬只作業(yè),同時保證記錄人員能較清楚地觀察到犬的作業(yè)狀態(tài)和過程,所以實驗數據真實可靠,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但由于犬個體因遺傳、飼養(yǎng)管理、訓練等方面的影響,個體的能力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實驗數據的記錄以及實驗過程的觀察均通過目測觀察法,由于目測觀察方法在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誤差及偏差,難免會使所記錄的數據和觀察的結果產生誤差,因此實驗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有待于在今后的訓練、使用及研究中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作者單位: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330100)
(編輯:顏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