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層領域,進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地,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語文教學應當有文化追求,要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得到一種文化的浸潤。這里的“文化”包括:(1)道德文化。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應該得到道德的“洗禮”,一方面清除道德的渣滓,一方面滋生道德的靈光。(2)精神文化。語文教育要有助于學生精神的提升,要讓學生產(chǎn)生熱愛語文的沖動,并通過語文學習實現(xiàn)完美人格的塑造。(3)情感文化。語文內(nèi)容具有豐富的情感,語文的情感包括:民族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等等。語文中的諸多文化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在語文教育中學生不能很好地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品格,那么,文化便猶如美麗的花瓶,充其量只是一種擺設。因此,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提高文化修養(yǎng),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文化品格。這就要求教師能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語文教材的文化因素,培育學生的文化精神。
一、文化是一種精神,引導學生探尋意義
我們所追求的文化,誠如眾多文化學家所說,不是那些可見的、物態(tài)化的符號、圖像或行為,而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只對孜孜叩問它的人才會彰顯的內(nèi)在意義,一種人們用于解釋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世界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性、人文性的價值取向和情感信仰。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其終極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探尋、體驗和理解蘊含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等方面的豐富意義,將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內(nèi)涵分娩于主體之中,激活、喚醒和培育學生的價值感和人生情愫。
誠然,要想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文化精神的痕跡,靠那種喋喋不休的講解,層層的抽象分析是無濟于事的。德國文化教育學的鼻祖狄爾泰認為,在體驗的基礎上,學生內(nèi)心生活的精神網(wǎng)絡系統(tǒng)得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因此,憑借情感的感受、體驗、陶冶而不是理性的講解、詮釋,可以筑就通往意義理解的大道。受到陶冶的學生,會感到從心靈的懵懂和沉睡中醒來,言談中洋溢著人性的光輝。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是一種積淀,引導學生沐浴傳統(tǒng)
一定的文化從孕育到成熟,有一個漫長的創(chuàng)造、積累的過程,這就是文化的積淀。文化的積淀是一個通過從其他人或文本那里接受傳統(tǒng)的哺育和滋養(yǎng),逐漸形成完整人格的過程。
漢語文化形象豐贍,情趣盎然,神韻飽滿,意旨遙遠,具有極為獨特的人文品格。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漢語的文化稟性,借助開拓閱讀的疆域,來開拓文化視野,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繼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鑒世界多元的文化,讓歷史文本在現(xiàn)實的語境中發(fā)揮出積極的意義,在繼承和發(fā)展中熔鑄學生健康的積極的文化品格。為此,語文教師要能夠改變語文教學過分強調(diào)學科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傾向,要基于特定的漢語文化情境來設計我們的語文教學。
三、文化是一種濡染,引導學生豐富涵養(yǎng)
文化是一種習慣積累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文化學上稱之為濡染。濡染是一個由外而內(nèi)逐漸內(nèi)化的過程,它最終表現(xiàn)為經(jīng)典的東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東西凝結在感性中,歷史的東西融匯在心里中,社會的東西內(nèi)蘊在個體中,個體的文化品位,文化氣質(zhì)或文化涵養(yǎng)就是這樣建構起來的。
教師要能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性,高尚的人文情操:(1)關注人性。語文教育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要讓學生學會熱愛生命,尊重他人,重視個體的價值和發(fā)展愿望。(2)關注人情。文章有情,人更有情,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對現(xiàn)實的生活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3)關注人格。語文課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要培育學生自己的良好作風,有勤奮好學的精神,有長大能夠為國家社會做貢獻的志向和理想。
四、文化是一種智慧,引導學生提升悟性
哲學家趙汀陽說過:“無智慧的文化是危險的,它意味著思想文化的停滯和無能。”語文教材所展示的一篇篇童話、一則則寓言、一個個故事、一首首詩歌涵古蘊今,不僅意味雋永,且充滿神韻遐思,或蘊含哲理,或昭示信念,或啟迪心智。智慧非知識、技能,不是靠傳授就能獲得的。學貴參悟,參的過程中,有感悟、領悟、頓悟。語文教育在學生智慧的生成上,可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潛力的開發(fā);(2)思維的啟迪;(3)想象的培育;(4)個性的發(fā)展。教學中,語文教師通過朗讀、探究、鑒賞、交際、表演等語言活動,通過體察、體驗、意會等情感活動,通過認識、概括、推敲等思維活動,自然地進行語言思維、邏輯推理、因果評判,獲得大腦的交替興奮,使課堂呈現(xiàn)生動活潑的景象,思維不斷激活,想象不斷放飛,靈感不斷涌現(xiàn)。這就是智慧的操練。
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類文化精髓:有人文沉淀的“物”——《長城》;有人文色彩的“事”——《散步》;有人格魅力的“人”——鄧稼先;有哲學啟迪的“理”——《熱愛生命》。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一種探討;教學散文,是語言浸潤的情感體悟。為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科與文化精神的發(fā)展和提升,語文教師需帶學生走進語文教材,以課文的情境和情感、作者的情感和情思、課堂情境和情趣,去撞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從經(jīng)典語言文字營造的意境中得到陶冶和升華,獲得智慧和靈性。
(作者簡介:李偉,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香山九年制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