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劉寧
銀行業(yè)順周期形成機理與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研究
陳華 劉寧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銀行業(yè)發(fā)展和監(jiān)管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宏觀審慎監(jiān)管下,實施逆周期監(jiān)管,以緩解順周期性對銀行的影響。對金融系統(tǒng)順周期性和銀行逆周期監(jiān)管的相關理論做了簡單評述,重點分析了銀行順周期的形成機理,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運行的基本原理、存在的缺陷以及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問題。這些工具主要包括資本約束工具、風險計量補充工具以及政策和制度改進工具等。
銀行順周期性;逆周期監(jiān)管;形成機理;工具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在給全球帶來災難性影響的同時,也凸顯了金融監(jiān)管的缺陷和不足。在對危機的反思中,銀行順周期性成為各國和國際金融組織的關注重點。強化對銀行逆周期監(jiān)管已成為共識。
根據國際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的定義,金融系統(tǒng)的順周期性是指一種相互加強的正向反饋機理。在這種機理作用下,金融系統(tǒng)可以放大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同時反過來可能導致或加速金融體系的不穩(wěn)定狀況。FSB認為順周期性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以風險為為基礎的資本監(jiān)管方法;二是遵循“實際損失”原則的撥備計提方法;三是采用“公允價值”原則的會計方法;四是金融機構高管薪酬問題。
基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與蕭條長波理論,明斯基(Hyman P.Minsky,1992)提出了“金融體系脆弱性假說”,并簡單地分析了金融系統(tǒng)的順周期性。他指出,正是繁榮時期貸款人的貸款條件越來越寬松,而借款人積極地利用寬松有利的貸款環(huán)境擴大借款,銀行和企業(yè)都會認為繁榮的趨勢會繼續(xù)下去,從而對未來有更加樂觀的預期,貸款規(guī)模盲目擴張,導致了金融脆弱性不斷積累,在經濟繁榮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蕭條的種子。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不必依賴于外生沖擊,而只是取決于資本主義融資體系的特征和內部運動。[1]克勞迪奧·博里奧(Claudio Borio,2001)和威廉·懷特(Willliam R White,2006)等人分析了金融體系中的順周期現象,說明了風險的認知、風險承擔意愿等都會隨經濟波動而變化。存貸差、資產價格、銀行內部風險評級以及諸多貸款預期損失的會計測算都是順周期性的,這些順周期行為與實體經濟的運行相互作用,放大了經濟波動①William R.White.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Do We Need a New Macrofinancial Stabilisation Framework?,BIS Working Paper 193,January 2006.。在經濟上升期,越容易獲取貸款,資產價格越高,然后這些高價的資產作為抵押品又可以獲得更多的貸款;在經濟衰退期,獲取貸款的難度增加,資產價格不斷下降。
對大部分國家而言,銀行是最主要的金融中介,金融系統(tǒng)的順周期性也更多地表現為銀行的順周期性。對于銀行順周期的研究,國內外文獻大都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實證方法檢驗銀行順周期的存在性和顯著性?;?979~1999年的相關數據,Craig Furfine和Bikker,J.A等人曾先后對OECD的部分國家做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信貸數量和銀行利潤在經濟繁榮期增加,在經濟衰退期下降。而銀行損失準備的計提和資本充足率在經濟繁榮期下降,在經濟衰退期增加。銀行經營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征。王勝邦認為銀行順周期的程度取決于銀行采用的內部模型方法和預測時間。二是分析銀行順周期的形成機理,其中以研究巴塞爾新協議的順周期性居多。okivuolle、Peura和Anson J.Glacy等人認為巴塞爾新協議中的內部評級(IRB)和風險價值(VAR)等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風險計量更加科學,但同時也使得資本約束更具有順周期性。[2]孫天琦和張觀華對巴塞爾新協議中資本監(jiān)管的順周期性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文獻綜述,并闡述順周期性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另外,趙光毅和王銳分析了順周期性的根源,認為除了風險度量和時間尺度問題,激勵機理扭曲和集體效應問題是導致順周期的重要因素。綜合國內外文獻,可以認為,銀行的順周期性是銀行順周期的內生性、資本監(jiān)管、貸款計提規(guī)則、公允會計準則以及激勵機理的順周期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三是如何解決資本的順周期問題。建立動態(tài)的資本監(jiān)管機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共識。Naoyuki Yoshinot等人從理論視角分析了如何根據各國具體國情及經濟周期的變化情況來構建動態(tài)資本,實現資本監(jiān)管的逆周期。Bernanke則認為建立前瞻式的撥備制度是緩解順周期性的一個可行方法。但如何在促進銀行合理計提撥備的同時,限制相關的道德風險和不影響相關財務指標的透明度,還需要銀行部門和會計、稅收部門的合作。[3]周小川認為,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對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中,資本充足率要求是最重要的約束機理之一。為了克服現有資本充足率的周期性,可以讓負責整體金融穩(wěn)定的部門發(fā)布季度景氣與穩(wěn)定系數,金融機構和監(jiān)管機構可以使用該系數乘以常規(guī)風險權重后得到新的風險權重,進而得出資本充足率要求和其他控制標準來反映整體金融穩(wěn)定的逆周期要求。[4]對于銀行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專門和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的文獻還較少。
現實中的信貸市場往往是不完美的,在不確定性前提下,銀行行為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主要表現為在經濟擴張時期信貸顯著增加,在衰退期信貸規(guī)模的下降速度更快,甚至會導致信貸崩潰。導致銀行產生這種順周期的內生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銀行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與經濟周期平行。在經濟上升期,基于銀行經營狀況好、盈利水平高的現況,市場投資者往往對銀行的未來作出樂觀判斷,進而紛紛增加對銀行的投資。同時,銀行籌集資本的風險溢價也較低,進而為所需資本支付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在廣闊的融資渠道和較低的融資成本條件下,源源不斷的流動性資金進入銀行,為銀行作出擴張的信貸決策提供了支持。在經濟衰退期,宏觀經濟惡化加之銀行風險暴露增多,銀行融資渠道收窄,融資成本也升高,銀行信貸規(guī)模緊縮。二是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銀行對風險的評估存在偏差。在經濟上升期,市場對資本需求旺盛,利率較高。同時抵押品的價格也較高,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較好?;诖耍y行對借款人的償還能力作出樂觀估計而低估風險,在競爭和利潤的驅使下,銀行往往也會放寬信貸條件,擴大信貸規(guī)模。在經濟衰退期,銀行往往懷疑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而高估風險,進而導致銀行的“惜貸”行為。三是“羊群效應”放大了銀行的順周期性。銀行在放貸之前需對貸款人作出必要的貸款調查,并由此產生一定的調查成本。同時銀行之間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處理能力也存在差別。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較強,愿意承擔調查成本的銀行可以稱為先行動銀行,而那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較差和不愿支付調查成本的銀行可以稱為后行動者。顯然,后行動銀行的最優(yōu)選擇必然是模仿先行動銀行的行為決策。當先行動銀行的行為決策存在順周期時,這種基于調查成本和信息學習的羊群效應會將順周期性傳遞到整個行業(yè),使得在經濟上升時,出現群體性的多貸,在經濟衰退時出現群體性的拒貸,銀行的順周期效應被明顯放大。
資本監(jiān)管的順周期性主要體現在對三大風險的界定和計量上。
銀行信用評級是衡量銀行發(fā)展狀況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消弱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制度安排。新資本協議中,對信用風險的識別也主要是通過評級的方式實現的。評級的方法主要有標準評級法和內部法,內部法又分為內部評級初級法和內部評級高級法。
標準法主要采用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來計算風險資產。巴塞爾委員會為各類風險設定固定權重(0、20%、50%、100%、150%)。市場中,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大同小異,具體的評級相關性較高,最終評級結果的疊加成為助推銀行順周期的強大力量。經濟繁榮時,則市場情緒樂觀;經濟衰退時,市場則被悲觀所充斥。
內部法主要是采用銀行內部二維的信用評級體系,即借款人評級和債項評級,全面評估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借款人評級對應的是違約概率(PD),其測算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債項評級對應的是違約損失率(LGD),即在違約發(fā)生時有多少損失發(fā)生。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違約風險暴露(EAD)和期限(M)共同構成了風險權重函數的輸入參數體系,銀行將風險估計值輸入風險權重函數可以測算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和資本充足率。[5]內部法與銀行的順周期性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基本邏輯:宏觀經濟形勢—內部法的主要風險參數—風險資產—監(jiān)管要求和信貸供給—宏觀經濟。主要風險參數強烈的順周期性是該邏輯脈絡成立的關鍵。在宏觀經濟繁榮時,PD、LGD和EAD較低,由此計算的風險加權資產就較低,在滿足資本監(jiān)管要求的同時,銀行能夠抽出更多的資本進行放貸,銀行信貸供給的擴張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在宏觀經濟衰退時,由較高的PD、LGD和EAD計算的風險加權資產增多,進而導致資本監(jiān)管要求的變高和銀行信貸能力的下降,最終加劇宏觀經濟的惡化。此外,大量實證表明,PD和LGD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風險參數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必然在風險權重函數內部產生一種倍加力量,助推銀行的順周期性。內部法又分為內部評級初級法和內部評級高級法,二者的區(qū)分標準在于風險參數的來源。在內部評級初級法下,銀行只使用自己測算的PD,其他參數由監(jiān)管部門給出。在內部評級高級法,所有的風險參數均由銀行自己測算,因此內部評級高級法比內部評級初級法具有更強的順周期性。
擴大銀行順周期效應的另一因素是時點評級體系。評級方法的選擇是影響銀行順周期效應強弱的重要因素?,F有的評級方法可以歸為跨周期評級(TTC)和時點評級(PIT)??缰芷谠u級是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范圍內(至少包含一個經濟周期)全面考察債務人狀況,尤其是債務人在經濟衰退時期的最壞狀況,并進行經濟衰退情景測試。因此TTC評級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對銀行的順周期性起到緩釋作用。時點評級是運用借款人當前的信息進行評級,一般期限較短,通常是估計一年內的PD。時點評級提高了風險敏感性,從而加劇了銀行的順周期效應。需要指出的是,時點評級對銀行有即時的信息支持作用,滿足會計周期要求,所以大部分銀行都采用時點評級。而大部分銀行的內控系統(tǒng)是外包的,普遍性的外包造就了銀行評級模型的同質性,并由此引致銀行行為的同步性,進一步強化了銀行的“羊群效應”。PIT體系內外雙重同向力量的疊加必然放大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總起來說,標準法、內部評級初級法到內部評級高級法的風險敏感性是依次增強的,由此帶來的順周期效應也是依次增大的。
VAR模型考察的是在正常的市場環(huán)境下,在未來一定的持有期和給定的置信水平下,單個頭寸或者投資組合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VAR模型產生順周期的原因主要是數據的歷史觀察期過短。由短期的歷史數據所計算的交易賬戶的資本要求具有顯著的波動性。同時,VAR模型關于正態(tài)分布、市場具有充足流動性以及其他市場參與者不足以影響市場價格、行為獨立和不會采取同方向行動的假設均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導致模型結果在經濟上升時期低估風險水平,所要求的市場風險資本偏低,促使市場交易活躍,進一步推高市場價格和杠桿率。在市場情況惡化時,用VAR模型計量的風險水平和資本水平又迅速增加。[6]
操作風險在銀行興起之初就存在。隨著現代金融的發(fā)展,操作風險暴露逐漸增加。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認為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tǒng)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并將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jiān)管的范疇,由此得出資本充足率公式:資本充足率=(資本-資本扣除項)/(信用風險加權資產+12.5倍市場風險+12.5倍操作風險)。但新協議規(guī)定的資本充足率仍然是不低于8%,在資本充足率要求不變的情況下,操作風險的納入使分母上的風險資產總額增加,進而帶來監(jiān)管資本相應增加。在經濟上升期,監(jiān)管資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釋銀行的順周期性,但在經濟衰退時必然“雪上加霜”。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操作風險的計量提出了三種方法,即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和高級計量法(AMA)。其中高級計量法是今后發(fā)展的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高級計量法下的銀行操作風險準備金要低于其他兩種方法,操作風險準備金的降低激勵銀行信貸的擴張,助推了銀行在經濟上升期的順周期性。高級計量法下,風險管理能力優(yōu)秀的銀行可以得到降低資本監(jiān)管要求的激勵,但金融市場的“合成謬誤”說明對部分銀行風險內控的激勵并不能實現整個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這與金融監(jiān)管的最終目標還是有差距的。
要厘清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的形成機理,首先必須了解現行會計制度下對銀行兩類不同賬戶的劃分。巴塞爾委員會在進行市場風險管理的實踐中,將銀行的表內外資產分為銀行賬戶和交易賬戶資產兩大類,交易賬戶記錄的是銀行為交易目的或規(guī)避交易賬戶其他項目的風險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頭寸。與交易賬戶相對應,銀行的其他業(yè)務歸入銀行賬戶,最典型的是存貸款業(yè)務。這兩類賬戶的計量目標和要求是不同的。在穩(wěn)定的經濟環(huán)境下,區(qū)分兩個賬戶的計量目標和計量要求是合乎銀行經營邏輯的。但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可能導致兩個賬戶產生順周期效應,并通過資本監(jiān)管,銀行的風險管理以及心理因素等路徑將順周期效應傳遞到銀行業(yè)。
交易賬戶的順周期性主要體現在,在經濟上升期,通過盯市會計對交易賬戶的資產計量,必然增加賬面利潤,提高銀行資本基礎,資本基礎的提高通過信貸擴張對經濟產生進一步的推動力。在經濟衰退時,通過盯市會計對交易賬戶的資產計量,必然確認大量的賬面損失和估值損失。在資本監(jiān)管要求不變的情況下,大量的賬面損失和估值損失會侵蝕銀行的資本基礎,資本基礎的弱化會迫使銀行售出資產,進一步導致資產價格下降,并成為新的公允價值確認基礎。最終形成“資產價格下跌—出售資產—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huán),并由此引發(fā)市場產生悲觀情緒,悲觀情緒的蔓延反過來又會加劇這個惡性循環(huán)。
銀行賬戶的順周性是通過單獨評估法和組合評估法下測算的貸款減值撥備進而影響銀行的信貸投放形成的。在經濟上升時,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較好,違約率較低,單獨評估法和組合評估法測算的貸款減值撥備較少,而銀行較低的信貸成本,較高的利潤回報,以及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必然會弱化銀行的風險防范意識,刺激銀行信貸規(guī)模和經濟的繼續(xù)擴張。相反在經濟衰退時,通過單獨評估法和組合評估法下測算的貸款減值撥備較高,最終抑制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和經濟的復蘇。
存款保險制度是防范銀行擠兌和銀行危機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存款保險機構的融資模式往往會刺激銀行的順周期性。存款保險機構的融資管理模式可分為事前融資和事后融資。但事前融資會加劇存款保險制度自身的道德風險。由此部分保險機構可能會選擇事后融資。事后融資是指存款保險機構并不收取保費,當銀行倒閉的時候才向銀行體系收取保費賠付存款人。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成本集中、一次性支付。但當經濟下行時,必然會給銀行體系造成更大的壓力,甚至銀行財務困境更加惡化,給經濟帶來更大的下行壓力。此外,浮動的保費率也具有順周期特征:在經濟繁榮時,報廢率會很低,銀行資金充??梢园l(fā)放更多的貸款,促進經濟繁榮,在經濟衰退時則恰好相反。如存款保險機構采取浮動保費率,其順周期性會通過信貸資本的調整放大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銀行業(yè)激勵機制的扭曲是產生銀行業(yè)順周期性的根源之一。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的現代公司制度下,股東和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委托—代理”問題,其中代理人追求更高的貨幣收入以及其他隱性收入,而委托人追求的目標是資本收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即股東和管理層追求目標的差異,扭曲了對管理層的激勵機制。目前,很多銀行在對管理層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都將薪酬與銀行當期效益掛鉤,無法實現薪酬安排和銀行長期承擔風險相一致,也不能反映潛在的風險和損失。在經濟上行時,銀行在支付高額薪酬時,只關注當期的盈利水平和股價,較少甚至不考慮銀行賬面利潤的真實可靠性和銀行運營的安全穩(wěn)定性。在薪酬與當前收益相掛鉤的激勵機制下,銀行管理層的短期行為日益嚴重。他們往往不顧股東的長期利益,采取大膽冒進的順周期經營策略,過度承擔風險,以實現管理層的短期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了其對銀行未來經營產生的巨大風險。在經濟下行時,由于銀行薪酬激勵機制的非對稱性,銀行盈利時,管理層獲得高額的薪酬;銀行虧損時,管理層卻不會因此而受到應有的懲罰,促使了管理層過度追求短期回報,形成銀行激勵機制的順周期性。
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可供選擇的銀行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有以下幾種:
資本約束工具的實施原理是消弱風險計量時的順周期因素,建立動態(tài)的資本要求,并以非風險計量因素作補充,實現資本約束的逆周期操作。
風險權重函數中主要風險參數(PD、LGD和EMD)的順周期性是引致銀行順周期的重要因素。對風險參數做出調整,可以緩釋銀行的順周期效應。調整的方式可以分為事前調整和事后調整。事前調整主要是采取長周期和跨周期的計量方法平滑風險權重參數。事后調整是將風險權重函數的輸出結果乘以由宏觀經濟形勢確定的逆周期乘數。具體的操作原理是:在經濟繁榮時,將逆周期乘數設置成大于1的數值,要求銀行多提資本,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在經濟衰退時,將逆周期乘數設置成小于1的數值,緩解資本要求和資產損失的壓力,保證銀行信貸的連續(xù)性。由于事前調整可能無法克服風險權重函數本身存在的缺陷,事后調整應是實際應用的重點。此外,也可對風險權重函數的斜率做出調整,使其更加平緩。
在實際應用中,調整風險權重函數和風險參數這種方式面臨諸多難點。一是歷史數據的時間跨度問題。必須有較長的歷史數據做支撐(至少包含一個有經濟衰退在內的完整經濟周期);長周期和跨周期的評級方法本身也存在技術上的難點。二是逆周期乘數確定和調整時機較難把握。在實施事后調整時,做好宏觀經濟變量的選取,確定有效的逆周期乘數,并對逆周期乘數調整的時機做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十分必要。三是在實施的效果上,這種工具只能對銀行的順周期性起到部分的緩釋作用,并不能徹底消除銀行監(jiān)管的順周期性,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就是最好的例證。
調整風險權重函數和風險參數的方式實質上是對監(jiān)管資本數量的調整。對監(jiān)管資本質量做出調整,也是緩釋銀行順周期的重要工具。銀行的監(jiān)管資本可以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用于彌補銀行的非預期損失?,F實中,留存收益往往會被持續(xù)的股利分配所侵蝕。為了保持銀行經營的穩(wěn)健性,通過銀行的留存資本建立超額資本準備是十分必要的。巴塞爾委員會(2009)對此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見表1)。但如何確定超額資本準備的范圍和限制留存收益的發(fā)放是該工具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
表1 銀行資本水平占超額資本范圍比例對應最低留存比率 (單位:%)
針對附屬資本,可以建立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機制。銀行貸款的信用損失一般是由資本和準備金來彌補,資本用以彌補非預期損失,準備金分為一般準備和專項準備,用以彌補預期損失,即常規(guī)損失。在現行損失準備計提制度下,經濟繁榮時,銀行計提的損失較少,刺激了信貸規(guī)模的擴大和經濟的進一步擴張,相反在經濟衰退時,銀行計提的損失較多,信貸規(guī)模的收緊加劇經濟惡化?,F行的損失準備計提制度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征。
在解決損失計提制度的順周期效應方面,西班牙實施的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2005年以后,西班牙動態(tài)損失準備可以表示為: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的變化t=a×蓀Ct+b×Ct-蓀特定準備=新增貸款的內在損失+長期平均特殊撥備-根據會計標準計提的專項準備。其中:Ct=貸款存量,a=整個每階段的內在損失,b=在長期預測期內的平均特殊準備金率。[7]a和b的值可由內部模型法和標準法確定。在經濟上升期,會計計提的專項準備較少,計算的t為正值,銀行需要的動態(tài)撥備增加,監(jiān)管資本增加,進而抑制銀行的信貸規(guī)模。在經濟衰退時,會計計提的專項準備較多,計算的t為負值,銀行需要的動態(tài)撥備減少,監(jiān)管資本減少,緩解銀行信貸資本收緊的壓力,刺激經濟復蘇。
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機制順利實施需要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的調整和配合。會計記賬中的歷史成本原則規(guī)定對于撥備的計提必須建立在客觀發(fā)生的損失基礎之上,而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對未來可能發(fā)生損失的一種估計,其與會計制度相沖突,需對會計制度做出調整,為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制度提供實施空間。還必須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規(guī)避商業(yè)銀行利用動態(tài)損失準備金機制操縱利潤。此外,稅務部門可以通過稅收優(yōu)惠的方式激勵銀行提足損失準備金。
基于風險的資本充足率的順周期性是造成資本監(jiān)管順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在資本監(jiān)管要求中,引入非風險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釋銀行的順周期效應。例如,對于杠桿率,可以設定最高的杠桿融資比率,若銀行的杠桿率達到了設定的標準,即使其資本充足率符合要求,也要求其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收縮調整。即通過杠桿率的補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資本充足率的不足。杠桿率規(guī)定了股東應承擔的最小損失,可以約束銀行在經濟上升期過度擴張的行為。此外,杠桿率計算依據是公開財務報表,與商業(yè)銀行內部風險計量和評估程序無關,可以規(guī)避由內部風險計量和評估程序本身導致的順周期性。[8]
但不可忽視的是,杠桿率也具有順周期性的特征,這種順周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允會計”導致的。因此,在使用杠桿率這一工具之前,必須對“公允會計”做出相應的調整。單獨實施杠桿率監(jiān)管對銀行順周期的約束也是非常有限。杠桿率應作為資本充足率的補充工具,在發(fā)揮資本充足率主導作用的同時,約束銀行信貸的盲目擴張。該工具的實施效果取決于杠桿率計算方案的科學性和監(jiān)管標準的合理性。因此,這一工具同樣面臨著復雜的技術問題。若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極有可能對銀行造成負激勵,加劇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委員會(BCBS)以及全球金融系統(tǒng)委員會(BCGFS,2000)等機構將壓力測試定義為:利用一系列方法來評估金融體系承受罕見但仍然可能的宏觀經濟沖擊或者重大事件的過程。在金融監(jiān)管中,壓力測試是VAR的重要補充工具,其緩解銀行順周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壓力測試關注的是被VAR忽略的尾部風險,尤其是在經濟上升期,對尾部風險的準確計量,能夠促使銀行提前做出應急方案,提高銀行經營行為的前瞻性。二是針對歷史資料的不完整性(尤其是歷史資料不能覆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壓力測試可以通過特殊的敏感性分析或情景假設的方法對未來的市場情況進行理性預測,彌補風險模型計量的不足。
Howard(2009)討論了每種風險衡量模型中所必須的數據最小集合,在此基礎上,巴曙松(2010)等人總結了壓力測試的數據最小要求,為歷史數據不充分的發(fā)展中國家和規(guī)模較小的銀行提供了一個數據積累的范本。[5]歐盟、美國以及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和巴西實施的壓力測試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相關的國際實踐規(guī)范。盡管如此,壓力測試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中主要集中在壓力測試無法準確描述壓力測試事件發(fā)生的概率。Best(1998)和Schechter(2000)甚至認為即使對概率做出了準確估計,由于極端事件發(fā)生的概率非常低,銀行也不能據此馬上采取相應的行動,壓力測試的實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回溯測試是指將市場計量方法或模型的估算結果與實際發(fā)生的損益進行比較,以檢驗計量方法或模型的準確性、可靠性,并據此對計量方法或者模型進行調整和改進。若估算結果與實際結果近似,則表明該風險計量方法或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較高;若兩者差距較大,則表明該風險計量方法或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較低,或者是回溯測試的假設前提存在問題;基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檢驗結果,則暗示該風險計量方法或模型存在問題,但結論不確定。[9]回溯測試是通過提高風險模型的準確性和資本計提來緩釋銀行的順周期效應的。巴塞爾委員會推薦的標準做法是將過去一年(或以上)發(fā)生的實際損益與VAR模型的預報結果相比較,如果實際發(fā)生的損失值超出了VAR預測值,則視為模型無效,最后計算檢驗期內模型失效比例,并以此為依據決定乘數大小,以銀行VAR預測值與乘數的乘積作為資本計提標準。
巴塞爾框架下的回溯測試具有明顯靜態(tài)性質,與實際動態(tài)組合不相適應。回溯測試方法也無法辨別適度的高估和過度的高估。鐘偉(2006)等人從最優(yōu)角度研究了回溯測試模型的改進方法。Engle和Manganelli(2004)等人提供了VAR模型的高級回溯方法,試圖彌補現有回溯測試的不足和缺陷。
此外,改進風險計量模型的其他措施還有實行有差別的風險權重,如按照行業(yè)來設定不同的風險權重,在經濟繁榮期和衰退期實施不同的風險權重等;[10]加強風險預警,幫助銀行加強對系統(tǒng)性風險的準確識別和系統(tǒng)防范,降低經濟周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緩解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改進公允價值會計制度,實施公允價值的逆周期監(jiān)管,不僅可以緩釋公允價值會計制度本身的順周期性,也是使用其他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的前提。首先,應明確不活躍市場公允價值準則,對流動性不足的金融產品估值時,要準確評估其風險溢價。其次,根據FSB、IMF和FSA從監(jiān)管層面上提出應對順周期效應的策略,弱化資本監(jiān)管時對會計數據的依賴,以降低公允價值會計的估計誤差波動和混合計量波動放大金融波動的潛在效應。再次,銀行監(jiān)管機構可以對銀行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進行嚴格監(jiān)管,這是由于當運用公允價值對交易不活躍的金融產品估值時,銀行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通過對其估值方法的監(jiān)管,可以促進銀行改進其估值方法和風險內控。最后,要加強對銀行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強銀行公允價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價值是如何確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預計存在的變動、所用模型的假設、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以及風險披露,從而實施透明化監(jiān)管。
逆周期激勵監(jiān)管機制目的是,要求銀行將經營決策風險引入薪酬機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并將高管薪酬與銀行長期績效掛鉤,建立起動態(tài)、持續(xù)、跨周期的業(yè)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對公司員工薪酬的影響,使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避免管理層為了追求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短期化行為。
對于銀行業(yè)薪酬激勵機制的逆周期監(jiān)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量:一是增加股東大會在高管薪酬上的發(fā)言權和董事會下設薪酬委員會的獨立性,加強銀行的風險內控和薪酬管理。二是從整個經濟周期的角度對薪酬發(fā)放進行統(tǒng)籌安排。在業(yè)績考評中綜合考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鼓勵在經濟擴張時期適當降低對其利潤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數量的利潤留成,以供資本補充和經濟下行時期薪酬發(fā)放之需。三是在薪酬體系中引入風險調整政策,包括風險抵扣、風險延期和風險止付機制。鑒于經濟擴張時期的風險往往只有到經濟衰退期才能顯現,因此,銀行高管薪酬發(fā)放中應引入延期支付機制,使薪酬不僅能反映銀行當期的利潤和風險,而且能反映潛在的長期可能風險和損失。同時,建立對銀行高管問責制等約束機制,實現高管和重要崗位員工薪酬安排與長期風險承擔相一致。[11]
在金融監(jiān)管過程中,銀行監(jiān)管機構的決策制定和執(zhí)行一方面可能受到政府部門的干預的約束;另一面也容易被金融利益集團所“綁架”,監(jiān)管部門的非獨立性不僅有效地緩解甚至放縱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為此,在監(jiān)管制度的設計和改革中,應增強監(jiān)管機構的獨立性,防止監(jiān)管機構“形同虛設”和對銀行順周期的“推波助瀾”。[12]
宏觀經濟政策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逆周期調節(jié)工具。首先,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實現對銀行經營行為的逆周期調節(jié)。其次,具有逆周期性質的宏觀經濟政策,對銀行具有信息提示作用,可以促使銀行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建立逆周期的發(fā)展模式,從而消弱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運用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jié)同樣面臨諸多問題。一是政策的時滯問題。通常情況下,財政政策的內在時滯較長,貨幣政策的外在時滯較長。政策的時滯可能錯過最佳的行動時機,致使政策的效果不顯著。一些消極政策支持者甚至認為,由于政策的時滯,成功的穩(wěn)定政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二是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按規(guī)則實施還是斟酌處置?基于規(guī)則的方法可以減少金融失衡判斷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社會成本,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但可能導致監(jiān)管套利。斟酌處置的政策能及時捕捉金融市場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容易導致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總之,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其他外部力量的影響,使得政策應該按規(guī)則實施還是斟酌處置,權衡決策時變得更加困難。
逆周期監(jiān)管是宏觀審慎監(jiān)管的重要維度,厘清銀行順周性的形成機理是進行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設計的前提。銀行的順周期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這是由銀行順周期的內生性所決定的,也是保持市場多樣性的需要。如果在經濟上行或下行時,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采取相同的逆周期操作,必然導致其市場行為的趨同性,行為趨同的市場是一個無效的市場。逆周期工具功能的設計應主要基于消除導致銀行順周期的外部因素,如資本監(jiān)管、公允價值會計、薪酬激勵機制等。任何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都存在弊端,或在實踐中面臨一些問題,工具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利用逆周期工具進行監(jiān)管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不僅要做好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的設計,也要注意各個工具存在的缺陷和相互聯系,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工具組合,來緩釋銀行的順周期效應。
盡管資產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可能有助于金融體系發(fā)揮緩沖器的作用,“吸收”外部的經濟沖擊,實施逆周期監(jiān)管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體系緩沖功能,對經濟繁榮時期的銀行利潤造成不利影響,但從長期而言,逆周期的監(jiān)管思路有利于平抑銀行業(yè)利潤大幅波動,提高資產質量和風險抵御能力,降低系統(tǒng)性風險,提升行業(yè)綜合競爭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前,必須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確定逆周期機制是基于何種周期,即是基于普通周期還是資產價格周期還是其他周期,依據周期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如果是基于普通的經濟周期,各國央行實施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一個很好的逆周期工具;如果是基于資產價格周期,就需要界定進行逆周期監(jiān)管的資產價格邊界。二是需要解決監(jiān)管機構獨立性和機構之間的協調性問題。監(jiān)管機構的獨立性是制定中立政策的保證;加強各監(jiān)管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可以消除不同機構對周期判斷的差異,避免不同機構使用不同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在目標上的沖突。三是需要確定逆周期工具的目標。像貨幣政策是基于一定的通貨膨脹目標來調節(jié)利率一樣,逆周期工具的實施也需要一個量化指標作基準。[13]
可以看到,由于全球銀行的情況并未全面好轉,目前各國監(jiān)管機構工作重點首先是確保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同時國際資本監(jiān)管體系的修改和調整也是各國政府博弈的結果,各種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的真正實施還需時日,但這不影響以逆周期監(jiān)管為核心的宏觀審慎監(jiān)管成為未來金融監(jiān)管的方向。
[1]鄭鳴.金融脆弱性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15.
[2]許珊珊,王誼楠,黃朔.Basel II下資本親周期問題研究——一個解決方案[J].經濟研究導刊,2010,(16).
[3]曾剛,萬志紅.巴塞爾新協議順周期性特征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10,(2).
[4]周小川.關于改變宏觀和微觀順周期性的進一步探討[J].中國金融,2009,(8).
[5]巴曙松,朱元倩.壓力測試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經濟學家,2010,(2).
[6]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jiān)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
[7]巴曙松,邢毓靜,朱元倩.金融危機中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挑戰(zhàn)與改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126.
[8]王兆星,韓明智,王勝邦.商業(yè)銀行資本監(jiān)管制度改革(三):建立杠桿率監(jiān)管標準 彌補資本充足率的不足[J].中國金融,2010,(12).
[9]鐘偉,沈聞一,李宜洋.新巴塞爾協議市場風險管理的回溯測試綜述[J].南方金融,2006,(12).
[10]張強,武次冰.商業(yè)銀行資本監(jiān)管與金融穩(wěn)定[N].光明日報,2010-03-23(010).
[11]劉超,劉志威.保險業(yè)順周期與逆周期監(jiān)管:理論評述、形成機制與應對策略[J].保險研究,2010,(8).
[12]李瑞紅.逆周期監(jiān)管工具、機制與中國選擇[J].金融與經濟,2010,(2).
[13]陶冶.危機后銀行監(jiān)管宜有法有度——訪前日本銀行高級監(jiān)管官員大山剛[N].金融時報,2009-06-04(008).
[責任編輯:李君安]
F830
A
1673-8616(2011)01-0046-08
2010-10-11
山東省科技發(fā)展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創(chuàng)新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山東產業(yè)集群研究》(2009GG2008023);山東省軟科學項目《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產業(yè)結構升級的金融支持與金融創(chuàng)新研究》(2010RKA30-7)
陳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山東經濟學院財稅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100142);劉寧,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山東濟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