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shè)計研究院太原030024)
山西省大寧縣割麥沿黃提水灌溉工程由水源地、泵站、輸水線路和一些出水池組成。設(shè)計取水量為1 956.6 m3/h。2010年10月~12月,對本工程水源地取水方式進行了勘察分析。水源地選址于黃河?xùn)|側(cè)河漫灘,位于馬頭關(guān)黃河大橋北約1 km處。場地南北長約1 400 m,東西寬50~120 m,地形較為平緩。
地表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沖積(Q4pal)粉土質(zhì)砂、含細(xì)粒土砂,厚0.2~2.0 m,其下為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等巨粒土及含巨粒土層,局部夾有級配不良砂透鏡體。其級配一般不良好,結(jié)構(gòu)松散至稍密,卵礫石主要成分為長石砂巖、粉砂巖等,呈次圓至圓狀,該層厚11.5~13.4 m,下伏三迭系中統(tǒng)銅川組一段(T2t1)砂巖、泥巖。
勘察期間,水源地地下水位埋深1.64~3.46 m,主要貯存于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層中,屬松散巖類孔隙水,受黃河水位影響較大,總體上漫灘地下水位較黃河水位略高,覆蓋層中地下水補給河水。
據(jù)水源地抽水試驗結(jié)果分析統(tǒng)計,巨粒土層在深度8 m以上其滲透系數(shù)為7.1~13.7 m/d,平均值為10.4 m/d,屬強透水層;基巖面以上(基巖面埋深13 m左右)整層滲透系數(shù)為15.0~26.8 m/d,平均值為20.0 m/d,屬強透水層。水源地覆蓋層滲透性呈不均勻性,8 m以上覆蓋層滲透性明顯弱于8 m以下覆蓋層。
從資料分析,水源地抽水井單井影響范圍一般60~80 m,抽水試驗單井最大出水量為54 m3/h,單井影響范圍約80 m。井群取水時應(yīng)考慮井間干擾對出水量減少的影響。
1)管井取水。管井取水即在水源地鑿口徑300~700 mm、深度至基巖的機井,進行全井取水。根據(jù)本次勘察,覆蓋層單井出水量可取平均值40 m3/h,若要達到設(shè)計取水量,需約50眼機井。據(jù)現(xiàn)場抽水試驗,水源地水井單井影響半徑約80 m,井距應(yīng)在160 m以上,考慮黃河水上漲影響及水源地面積(0.22 km2),若井間互不影響,至多可布井9眼左右,出水量難以滿足設(shè)計要求。
2)大口井取水。大口井(見圖1)可設(shè)計為井徑不小于5 m、井深不小于7 m的圓形井。為減少大口井運行過程中淤積對出水量的影響,建議挖大口井時井底不直接放置在基巖上,井深宜在12 m以內(nèi)。為進行對比分析,井徑分別采用5 m、10 m、12 m進行估算。
圖1 大口井取水計算圖
式中:Q—大口井出水量,m3/d;
k—滲透系數(shù),m/d;
S—降深,m;
h0—靜止水位至井底高度,m;
l—井至黃河岸邊距離,m;
r—井半徑,m。
各參數(shù)具體取值及估算結(jié)果見表1。
考慮降深、井徑的差異,井深7 m、井徑5 m時該估算結(jié)果與附近工程大口井抽水試驗出水量比較偏小,但采用公式(1)對本水源地抽水井進行了反推出水量的計算,其計算出水量與實際出水量接近,故該估算結(jié)果可作為取水方式選擇
按照公式適用條件,其供水量可采用井壁井底同時進水非完整井進水形式[1]公式(1)進行估算。的參考,見表1
表1 大口井出水量估算成果表
由表1估算結(jié)果分析,當(dāng)大口井開挖深度較淺(小于7 m)時,屬黃河河漫灘上部卵石混合土層,含泥量較大,其滲透性較下部卵石混合土層小,出水量較小。由于設(shè)計取水量為1 956.6 m3/h,需要布置口徑12 m的大口井約44眼以上;當(dāng)采用井深12 m、井徑12 m的大口井時,需布置8眼以上。由于水源地可使用面積僅0.22 km2,沿河長度僅1.4 km,若考慮井間不互相影響,僅能布置5眼左右井深12 m、井徑12 m的大口井,難以滿足設(shè)計取水要求。
若考慮井間干擾抽水布井,大口井的數(shù)量需增大。由于井間距小于計算影響半徑,井間將互有干擾。綜合考慮水源地可使用面積及干擾井單井出水量,可選取井間距為150 m左右、井深12 m、井徑12m的大口井10眼進行供水,大口井單井出水量可采用公式(1)進行估算,其單井出水量約為245 m3/h(見表1),其干擾系數(shù)約0.15,則10眼大口井總出水量為2 082 m3/h?;灸軡M足設(shè)計要求。
3)滲渠取水。水源地滲渠(見圖2)可平行黃河布置,距河流水邊線的距離不宜小于25 m,設(shè)計渠深不宜小于7 m,渠寬可取5 m,其出水量可采用[1]公式(2)及公式(3)進行估算。
圖2 滲渠取水計算圖
式中:Q—滲渠出水量,m3/d;
k—滲透系數(shù),m/d;
S—降深,m;
R—影響半徑,m;
l—滲渠至黃河岸邊距離,m;
R′—影響半徑R與渠寬之半C的和,m;
H1—河流方面渠底以上含水層厚度,m;
S1—河流方面的水位差,其值為 S1=H1-h0,m;
H2—河灘方面渠底以上含水層厚度,m;
S2—河灘方面的水位差,其值為S2=H2-h0,m;
h0—滲渠內(nèi)水深即動水位水深,m;
L—滲渠長度,m;
H—靜止水位高度或潛水層厚度,m;
qr1—河流方面相應(yīng)引用流量,為α1,β1的函數(shù)。
qr2—河灘方面相應(yīng)引用流量,為α2,β2的函數(shù)。
qr1與 qr2計算時,首先應(yīng)分別公式(4)、(5)計算 β1、β2,
式中:T為渠底至基巖的距離,m。
β1、β2,計算結(jié)果見表 2。
當(dāng) β1、β2>3 時,
表2 滲渠寬5 m時qr1、qr2估算成果表
采用公式(2)、(3)計算時,當(dāng)渠深為7 m時,覆蓋層滲透系數(shù)k取10.4 m/d,降深S取3.5 m;當(dāng)渠深為12 m時,滲透系數(shù)k取20.0 m/d,降深S取8.0 m;靜止水位埋深均取3.0 m,基巖面埋深取13 m,則H(靜止水位高度或潛水層厚度)取10 m。參數(shù)取值及估算結(jié)果見表3。
由于設(shè)計取水量為1 956.6 m3/h,由表3可看出,渠深7 m、渠寬5 m的滲渠出水量小,需開挖大于3.6 km長滲渠才能滿足設(shè)計要求。考慮水源地范圍較小,開挖7 m深的滲渠,出水量難以滿足設(shè)計要求。
渠深12 m、渠寬5 m的滲渠出水量相對較大,估算當(dāng)渠長1 290 m時可滿足設(shè)計要求,水源地順黃河向總長約1 400 m,故布置渠深12 m、渠寬5 m的滲渠可以滿足設(shè)計要求??紤]估算的誤差及水源地滲透性的不均勻性,建議開挖滲渠長度為1.4 km。開挖較深的滲渠取水,缺點是施工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4)大口井與滲渠組合取水。組合方式可設(shè)計8眼臨河大口井,井到黃河距離可考慮30 m,井徑12 m、深度 12 m,井間距150 m左右,井間由渠深7 m、渠寬5 m的滲渠相連,兩側(cè)邊緣的大口井再分別向外開挖50 m的滲渠。
其中大口井單井出水量可采用公式(1)進行計算,其單井出水量約為245 m3/h,由于井間距150 m小于計算影響半徑,井間將互有干擾。根據(jù)本工程條件,其干擾系數(shù)約0.15,則8眼大口井總出水量為1 666 m3/h。
表3 滲渠出水量估算成果表
滲渠長共計1 150 m,計算出水量約為703 m3/h,由于相連的大口井影響,滲渠出水量會受到影響,但靠近黃河一側(cè)影響較小。滲渠干擾系數(shù)取0.4,則滲渠總出水量為422 m3/h,此種組合方式理論上的出水量約為2 088 m3/h。分析總出水量基本能夠滿足設(shè)計要求。采用該方案時,建議在近河8眼大口井的內(nèi)側(cè)(靠山一側(cè))再設(shè)計一眼大口井,既可以做為水源補充,也可以做為工程匯水井使用。若采用此方案,建議在工程實施時,先打一眼大口井進行生產(chǎn)性試驗,進一步落實單井出水量及影響范圍,優(yōu)化設(shè)計方案。當(dāng)單井出水量小于預(yù)測值,可采用增加大口井?dāng)?shù)量或采取一些輻射管或?qū)椎仍鏊胧舫鏊看笥陬A(yù)測值,可考慮減少大口井?dāng)?shù)量及滲渠長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黃河河漫灘取水,可采取大口井方式、滲渠方式及大口井與滲渠組合方式取水。大口井取水建議采用10眼以上井深12 m、井徑12 m的大口井。滲渠取水建議采用渠深12 m、渠寬5 m的滲渠。大口井與滲渠組合方式建議采用8眼井深12 m、井徑12m的大口井及1.15 km長的渠深7 m、渠寬5 m的滲渠。具體采用何種方式建議設(shè)計部門進行投資、施工條件比較后選用。
[1]《供水水文地質(zhì)手冊》編寫組.《供水水文地質(zhì)手冊》(第二冊)[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77:26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