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版四大名著,不是新版《還珠格格》,不是各種耍嘴斗貧的家庭倫理和都市愛情變種,更不是紅色劇,如果沒有意外,今年最好看的國產電視劇已經定鼎,那就是由徐紀周導演編劇的《永不磨滅的番號》。該劇用密不透風的情節(jié)、詼諧幽默的段子,大起大落的情感集中轟炸了神經官能上的淚點與笑點,但無論淚笑,緊湊的每一個段落,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超越了人們過往的影視體驗,從而讓該劇充滿了荒誕感,然而這種荒誕又是真實的,因為真實,所以笑點越發(fā)悲壯。姜文說《讓子彈飛》是一杯烈酒,俠者見義,毛左見偶像,悲觀者見革命,解讀千萬,又不失為一部成功的商業(yè)電影。如果在今年的國產電視劇中尋找一個類比,那就是16號上星的《番號》。
理由一
每集一個興奮點,密集,豐富,節(jié)奏緊迫。
故事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的華北,四股勢力:日軍,八路,國軍,各路雜牌武裝。
劇情發(fā)展到第二集就讓人欲罷不能:介于八路和雜牌之間的主角李大本事(黃海波飾),率小分隊與日軍交火,戰(zhàn)斗中,李大本事用三把步槍改裝成三連發(fā)的“土機槍”,八路軍裝備落后,驟起的“重機槍”響聲,令日軍指揮官誤以為八路軍主力在此。隨后李大本事又用孫臏“減灶”之計示弱,計策中丟棄的行軍鍋,在日軍密碼本中剛好對應八路師長,讓日軍總部空歡喜了一場。
淪陷區(qū)的抗戰(zhàn)飽含著農民式的狡黠,中國人用冷兵器時代的落后對抗工業(yè)化日本的先進,這是詭計也是智慧,是荒誕也是傳奇。徐紀周用了一集的時間,把觀眾帶進一個詼諧又悲壯的語境。
這一集用了兩條詭計,制造了多個興奮點。而接下來的三十集,竟然每一集都上演了不同卻密布的軍事策略,這也構成了“好看”的要素:密集,豐富,節(jié)奏緊迫。
理由二
智慧性電視劇,呈現(xiàn)出民間傳奇和志異的氣質。
從做劇本開始,徐紀周就確定了這一原則:“所有化解戰(zhàn)爭的方式都要用智慧,每一集都要有新的東西;還要有幽默,幽默不是灑狗血?!边@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更讓他感到緊張的是,他的中戲師兄蘭曉龍在《我的團長我的團》后推出《生死線》,用知識分子特有的人文情懷解讀了這場戰(zhàn)爭,“他把我的路都封死了。”徐紀周說。
不過他很快找到了出路?,F(xiàn)在的這部《番號》,悲天憫人的情懷直到最后才大規(guī)模地爆發(fā)出來,之前則呈現(xiàn)出民間傳奇和志異的氣質,這一體例從紅拂夜奔開始,在中國盛極千年,至今不衰—它在當代的代表是《故事會》。李大本事的怪點子,大多典出于此類演義,如《三國演義》。事實上,整部劇是用李大本事一個接一個的計謀串聯(lián)而成的,這些計謀搞笑而山寨,然而,出處又大多來自真實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只字片語。徐紀周用了一年搜集這類不登青史的史料,“我把自己放到了最低的位置?!?/p>
理由三
草莽氣十足,顛覆了一般審美經驗。
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使他鏡頭下的人物也充滿了草根的地氣?!翱谷瞻嫠疂G”是該劇宣傳時的口號,這一概念又來源于片場徐紀周對演員的指導:“吸鐵石,你就照著魯智深演,山下奉武,你就照浪客劍心來吧,孫成海你是武松,陳峰你是林沖,李大算盤就是一摳X,有點時遷的意思?!边@種簡單粗暴的解讀正擊中了中國電視主體觀眾的訴求,性格標簽化,人物二維化,敵我分明。徐紀周大筆一揮,又加入了“賽貂蟬”,“這個人物當然可以拿掉,但我可以很坦白地說,她就是為了迎合收視需要?!?/p>
即便如此,這個為了迎合收視而編出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一般審美經驗,她化著濃妝手持紅纓,飛馬奔向日軍犧牲一節(jié),是全劇在情感上最高潮的一次宣泄,也是對傳統(tǒng)審美最徹底的一次背叛,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喜劇,從此故事走向《集結號》式的悲壯,從這個意義上,《番號》用草根而歡樂的敘事,釋放了《團長》因拗口而不被大眾接受的人文關懷。
徐紀周說,他最喜歡的華語導演是陳可辛,陳可辛擅長顛覆。而《番號》也又一次顛覆了軍旅題材。劇中,當陳峰拋下李大本事救人歸來,吸鐵石發(fā)急了揍他。陳峰說:“歷史會記住我們的!”吸鐵石立時罵開:“去你娘的歷史,我要李大本事!”—這像極了徐個人的意志:抗戰(zhàn)只是一個載體,他試圖通過《番號》,獲得主流觀眾的認可。這一刻,他露出了李大本事的狡黠笑容。
徐紀周的各種私貨
該劇被廣電總局列為推薦紅劇,似乎只能說明徐紀周真有瞞天過海的大本事。
“大本事”這類諢名的叫法,流行于西北地區(qū),劇中李大本事也提到,他本是紅軍,四渡赤水時差點死了,因為一碗米湯活過來,就叫李赤水。后來編入西路軍,西路軍被馬步芳打敗后,他就一路流落到了河北,碰上了八路軍。問題是,西路軍敗北后,從地理上看,他為什么不就近逃回陜北呢?有興趣深究的觀眾可以自行搜索“西路軍,張國燾,四方面軍,毛澤東”等敏感詞。
陳峰這個角色經歷了國民黨全部敗仗,從北平南苑之戰(zhàn),到太原會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條山戰(zhàn)役,然后到華北做了“國民黨游擊隊”。他的臺詞“十萬青年十年兵”是蔣介石的號召,但南苑之戰(zhàn),這些剛剛入伍的學生兵在領到步槍之后的4小時,在幾乎沒有軍事訓練的情況下被派上戰(zhàn)場,這一做法顯然是不妥的。后來所謂的國民黨游擊隊,其實也都是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們派到敵后送死。
政委張六斤被李大本事揶揄“115師出來的”,115師是八路軍正規(guī)建制的主力師,為什么下放到民兵組織呢,后來此人的線索慢慢清晰,他曾經說錯話,被同僚排擠為AB團。AB團似乎又是一個敏感詞。
孫成海的九路軍是真的,1940年,北京到保定的鐵路線周圍分布了二百多支雜牌部隊。除了九路軍,還有自稱十路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