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功平
甲火車站和乙火車站相距10 km,均位于黃土臺原地區(qū),地下水主要來源于粉土地層,含水層顆粒極細,透水性差,屬于貧水區(qū)。兩個火車站原有淺井抽出的水含砂、含泥量嚴重超標,無法正常使用,職工吃水非常困難。為此,上級單位決定為兩個火車站各打一口深水井,徹底解決吃水問題。該工程由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負責施工。
首先在甲火車站打第一口井。由于缺乏極細顆粒地層成井的經驗,采取了中粗砂地層成井的工藝措施,成井后,采用了多種洗井方法,持續(xù)進行了 20多天,出水含砂量仍嚴重超標,無法交工。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了在原φ325mm井管內套入φ219mm鋼管,增加一層過濾層的方法,才達到了要求。這樣,不但工期拖延,而且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有了這個經驗教訓,我們在乙火車站施工時,采取了適當的工藝措施,解決了這個難題,只用了 18d時間成功地完成了第二口井。
乙火車站供水管井設計井深 120 m,井管采用φ325 mm鋼管,纏絲濾水管,填礫過濾器。合同要求出水量不低于10 t/h;含砂量小于 1/200 000。
地層情況:0m~40m為黃土含鈣質結核;40 m~70m為粉質粘土、含鈣質結核薄層;70m~120m主要是粉土,也是主要含水層。
該地層鉆進速度快,孔壁穩(wěn)定,可采用清水鉆進。
1)增大鉆孔直徑:按照規(guī)范要求 φ325 mm鋼管的井徑達到550mm~600mm即可。針對本地層,為了增大過濾層的厚度,開終孔直徑一致,增加到700mm。
2)采用二次成孔法:一開 580mm,采用帶扶正圈的三翼鉆頭鉆進。鉆機安裝時確保鉆頭中心、轉盤中心、水龍頭中心在一條垂線上,開孔時要扶正水龍頭,鉆進時采用低鉆壓、中轉速、大泵量的鉆進參數。二開擴孔時一定要慢、要穩(wěn),擴孔速度控制在3.0m/h,確保井孔垂直度。
3)采用清水鉆進,要及時排漿,減少鉆進阻力。下管時,泥漿密度換至1.10,下管后,再換至1.05,方能填礫。
4)濾水管加工要求在打眼完成后包上 80目尼龍網,再纏絲,纏絲間隙為0.5mm。下管時,再包上粽皮,共設置兩道保護層。
5)下管時,每根濾水管都要加扶正木,每道扶正加 4塊扶正木,上下一致,綁扎結實,外徑達到620mm,確保井管居中,形成均勻的過濾層。
6)填礫選用霸河含泥量極少的粗砂,現場經過兩次過篩,去掉過大的和過小的,使粒徑均勻。填礫規(guī)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它是能否擋住地層來砂的關鍵所在。第一口井,選用了φ2mm~φ3mm的涇河礫石,規(guī)格偏大,套管填的是φ1 mm~φ2mm的灃河礫石,效果仍不十分理想。霸河粗砂的粒徑在0.5mm~1mm之間,是以前打井從未用過的最細的礫料,實踐證明,該礫料是非常適用于粉土地層的。
7)采用動水填礫,從四周緩慢填入,隨填隨測,以防棚住。該井共填入 40m3濾料,與理論計算相差無幾。
該井從開鉆到抽水結束只用了 18 d,而第一口井用了 60多天。洗井時,只用了十幾個小時水就變清,又經過 3 d時間的反復抽洗,完全達到穩(wěn)定。
最后,抽水試驗測到靜水位35.0 m,水位下降15.0m時,穩(wěn)定出水量達到 10 t/h。水質經化驗,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含砂量小于1/200 000。
該井的主要技術指標均符合合同及規(guī)范要求,順利通過驗收。
在顆粒極細的粉土含水層中取水時,采用擴大孔徑,濾水管包網包粽,選用粗砂濾料,確保井孔垂直,井管居中等綜合工藝措施,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但是,濾料的礫徑過小,又要包網包粽,對井的出水量有一定的影響。
[1] GB 50296-99,供水管井技術規(guī)范[S].
[2] 劉功平.芝陽、英山火車站供水管井成井技術報告[R].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