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明立
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以至于他們把所有的精神都放到專業(yè)課學習和各類證書的考取上,忽視了其審美能力的養(yǎng)成。審美能力作為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橋梁,是大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黑格爾曾經說過:“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凡是那些能體現人類創(chuàng)造力量的事物,能喚起覺醒和斗爭的社會形象,都是美的。在建立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審美因素越來越大量地顯露出來,人們欣賞美、熱愛美,并且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美的規(guī)律實踐著美。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健全的美育,同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也日益呼喚著把美學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具體分析,審美教育可能有四個作用:
一是道德感化的作用。從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標準來看,美的東西也應當是那些合乎道德、順乎道義,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高尚起來的東西。因此,人們在接受審美教育時,常常會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覺不自覺地變得高尚起來,這就是審美教育的道德感化作用。它能夠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人的情感,鼓舞人們產生向上和進取的愿望,激發(fā)人們熱愛社會和人生,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因此,如果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生動、活潑、直觀的形象化的美育之中,使廣大青年學生在效法榜樣的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的升華,往往會比抽象的說教更容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是人生導向的作用。個體審美境界的塑造、形成、提高,意味著一種超現實的審美態(tài)度的呈現,即超越功利的心靈活動。具有這種境界或態(tài)度的人,正如毛澤東所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比绻覀兊拇髮W生具有這種超越境界,以一種超越功利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學習,就會以學習和生活本身為目的和樂趣,孜孜不倦,甘于奉獻,執(zhí)著于從事的專業(yè),充實、樂觀、進取,從而取得更大的成績;如果以這種超越功利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對待自己,就會擺脫因欲望而引起的個體內在心理矛盾和不平衡,擺脫因利害計較而引起的人際關系的矛盾和不和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如果以這種態(tài)度去對待困難、挫折,從容樂觀,不言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說,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凈化和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活動,而且對鍛造大學生的理想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不可忽視的功效。
三是開發(fā)智力的作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科學理論的灌輸,更需要一種求知的渴望,強烈的激情和執(zhí)著的追求,需要一種“嘆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科學氣質和高遠的精神境界。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有杰出的貢獻,首先在于他們有著探求真理的激情,有一種不可遏止的創(chuàng)造沖動。這種激情和沖動從何而來,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美育的培養(yǎng)和熏陶。
四是抵御侵蝕的作用。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部分大學生由于受社會上一些腐朽文化的影響,熱衷于看一些頹廢的音樂舞蹈,面對校園出現的這股濁流,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和探尋對策,有的采取“查”、“堵”的方法進行限制,這固然可以取得一些成效,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能夠在校園內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能夠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審美教育,使廣大學生能夠明確地分辨美丑,從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不是藝術院校的美學教育,不是純藝術的美學教育,立足點在于社會美、人生美、生活美、內在美,同時兼顧藝術美,了解藝術美基本常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應主要解決廣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內在心靈的真實需要,并進一步培養(yǎng)這種真實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審美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用美的生活、美的藝術、美的理想、美的自然來陶冶和美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個人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主要內容有:美的基本知識,包括什么是美、美的內涵、美的本質、美的形式或種類;社會美、人生美、生活美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行為美與心靈美的關系;大學生美的內涵及其表現,美是行為美與心靈美、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
1、通過大自然進行教育。美的事物以其具體的形象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大自然也是美育的大課堂。自然界中的各種自然景象是由地球的氣候和天氣、地質和地貌、水文和水域、植物和動物、巖石和土壤等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在地球上各個區(qū)域分布、組合不同,就呈現千差萬別的自然景象。春意盎然的大地,金黃的麥浪;陽光和煦,白云輕輕飄動;微風送爽,小鳥自由飛翔;綠草如茵,大山默默聳立……自然界的這些景物,使人容易浮現出美好的人生境界,美好的境界體驗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審美觀念,豐富人們的審美理念,激發(fā)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創(chuàng)造。
2、融美育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構建和諧的校園成長環(huán)境,讓青年學生在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我,是每一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不但對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也為大學生審美素質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平臺。鼓勵民族樂團、管弦樂團、學生劇社、攝影協(xié)會、漫畫協(xié)會、舞蹈協(xié)會、書法協(xié)會等學生社團的蓬勃發(fā)展,構建校園文化廣場、舉辦各種藝術節(jié)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等,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演出或展覽,經常性地展現在廣大學生面前,使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在飄逸著濃厚的文藝氣息的校園環(huán)境中,通過學生個體的主動或被動參與不斷得到熏陶和升華。
3、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審美素質。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一種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現象。藝術不僅是認識現實的強大武器,而且是積極影響現實的手段。藝術作為審美活動的特殊種類,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它從一定的審美理想的立場出發(fā),對現實做出形象的反映。因此,高等學校應重視公共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把音樂欣賞、美術作品鑒賞、書法欣賞等藝術類課程普遍納入公共選修課范圍,落實到課堂上。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掌握感受美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的同時,初步具有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隨著學習的系統(tǒng)和深入,學生對美的本質、美的性質、美的形式、美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等理論知識就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審美意識從而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審美素養(yǎng)也將在不自覺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4、美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負著培養(yǎng)祖國未來希望的重要任務,其自身政治素質、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yǎng)等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高校青年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文化修養(yǎng)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直接與他們接觸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只有自身是一團火,才能溫暖和照亮別人;只有自己品德高尚,才能給學生以榜樣的作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根據青年學生的審美特點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各種客觀需求和思想特點,了解和掌握美學原理和規(guī)律,采取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績效。
[1]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
[3]欒宏.論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