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翰穎
(曲阜師范大學(xué) 書法系,山東 曲阜 273165)
“抱樸含真”
——試論陶淵明“仕”與“隱”的矛盾歷程
王翰穎
(曲阜師范大學(xué) 書法系,山東 曲阜 273165)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多以“隱逸詩人”、“田園詩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與隱逸的矛盾之間,并虛構(gòu)了一個寄托自己理想的人類社會。然而,不論“仕”還是“隱”,陶淵明都保持著“抱樸含真”的內(nèi)心本質(zhì)。
陶淵明;“抱樸含真”;仕;隱;自然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無論是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還是哲學(xué)、宗教、文藝等意識形態(tài),都經(jīng)歷了重大變化。
這是一個俊彩飛揚(yáng)、飄逸超群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動蕩、混亂、血污的時代。在這個“點綴著最多的悲劇”[1]208的時代里,有一位詩人不但奇跡般地躲避了被殺戮的惡運(yùn),而且還活出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模式,一種理想的生活范型。他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①的陶淵明。
陶淵明最大的性格特征是率真?!疤諟Y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盵2]33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文人往返于社會與田園之間,尋找著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陶淵明在《勸農(nóng)》中提出“抱樸含真”的人生準(zhǔn)則?!皹恪奔次丛滑F(xiàn)實社會中的名教禮法侵蝕、掩蓋的淳厚的人性?!罢妗迸c偽善相對,指人類受惠于自然、未被世俗禮教障蔽的人之本性?!氨愫妗本褪沁€原人的自然本性,保持它并使它免受世俗禮法的浸染。這4個字意味著陶淵明對自然人性的向往與追求,以及他對“大偽斯興”②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與不平?!霸谔諟Y明看來,一個人只要善于養(yǎng)真,保持真想,就能獨(dú)立于污濁的社會之外。”[3]177這是一個心靈的探索過程,是一種“委順化遷”的自然態(tài)度,更是一種“心外無物”的超脫境界。
陶淵明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做過太守,外祖孟嘉是當(dāng)時的名士,做過征西大將軍。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他從小就飽讀經(jīng)史書籍,“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③從而使他在少年時代就培養(yǎng)起了建功立業(yè)、但不貪圖富貴利祿的崇高理想。
他于29歲做了州祭酒的小官,不久卻因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大約在公元400年,他又到桓玄那里去作事,卻由于看不慣桓玄的種種丑行,加上行役之苦,使他對仕途感到厭倦,趁母親去世之機(jī),辭去了桓玄的官職,回家耕田。雖遭碰壁,但他濟(jì)世的志向卻有增無減。在《榮木》一詩寫道:
先師遺訓(xùn),余豈先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適值劉裕招兵買馬,陶淵明又做了劉裕幕下的參軍。但劉裕篡權(quán)心切,殘害異己,無心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國家。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陶淵明離開了劉裕的幕府,回到了故鄉(xiāng)。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但沒多久,他的思想又起了波折。在《歸去來兮辭》中,感慨到:“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边@種違反自己性格和理想的宦官場所,對陶淵明這樣正直的文人來說,無疑是極度的痛苦。這時督郵到來,他要束帶折腰去迎接?!安荒転槲宥访渍垩蜞l(xiāng)里小兒”,剛毅的性格使他斷然與官場作了最后的訣別。
陶淵明敏銳地感受到社會的腐敗、黑暗和虛偽,這與自己“質(zhì)性自然”的本性極不和諧,于是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愿望。但他對社會的不滿,主要是不滿于社會的道德淪喪和墮落。而救世良方乃儒家之思想,“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④借助儒家精神可以恢復(fù)羲農(nóng)時代的“真”。所以他像屈原那樣希望作一個廉潔的官吏,借助明君賢臣的力量,“發(fā)忠孝于君親”,“大濟(jì)于蒼生”,②并為了實現(xiàn)自己平生的志愿而奔波和尋找。遺憾的是,“他找錯了門徑,找到了人性和道德的范疇里”,[3]178似乎只要用“自然”去凈化人類的道德,就可以達(dá)到凈化社會、返樸歸真的目的。最后,理想破滅了,陶淵明毅然結(jié)束了“違己交病”、度日如年的日子,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回到了素樸淳真的田園生活中去。
陶淵明雖是宦官之家出身,但庶族的血統(tǒng)卻成了他終生的心靈傷疤。曾祖陶侃曾居高位,是憑著一槍一刀的軍功拼出來的,沒有家族淵源,在士庶界限極為嚴(yán)格的東晉,經(jīng)常被人嘲笑,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其身后,便難免被人輕視。這種白眼的恥辱成了陶淵明一生無法擺脫的心理障礙,也造成了他“自卑與自傲”[4]379的雙重性格。
經(jīng)過幾番仕隱的抉擇,陶淵明終于看透了“真風(fēng)告世”②的塵世,暫時消除了仕與隱的內(nèi)心矛盾,急流勇退了?!皻w去來兮”,終于,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雹輳?9歲初仕到41歲歸隱,陶淵明用了13年的時間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出宦海,這醒悟包含了他太多痛苦的無奈和抉擇。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雹菔浪椎拿摵孟褚粡埦W(wǎng),網(wǎng)住了渴望自由的身心。但他沒有像謝靈運(yùn)那樣隱入山林,也沒有隨波逐流遁入空門,而是回到了故鄉(xiāng),就像一個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身心一下子輕松了下來。只有回到“家”的懷抱,“使人的自然之性、生命之情從倫理規(guī)范的桎梏中解放出來”,[5]255才能回歸天性,回歸自然,得到身心的舒展。嵇康服散求生、捫虱搔癢,阮籍“不由徑路”、“慟哭而返”,看似同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實質(zhì)是對人性的極大自我戕害,惟獨(dú)陶淵明閑庭信步,獨(dú)立千古,能夠“通過泯去后天的經(jīng)過世俗熏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盵6]74這就是陶淵明試圖建立的“貴‘我’輕‘物’”[5]357的人格理想,也正是陶淵明的卓異之處。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雹偬諟Y明吟詠歸鳥的同時,又從歸鳥悟出了人生的真諦: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亦莫不順乎自然。人當(dāng)然也要像萬物那樣順應(yīng)自然——“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雹薅旧砭拖褚恢弧皻w鳥”,“遠(yuǎn)之八表,近憩空岑”,“遇之頡頏,相鳴而歸”,“雖無昔侶,縱聲每諧”。⑦至此,陶淵明突破了“身隱”的局限,達(dá)到了“心隱”——“形居世俗而棲心天外”的最高境界——“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雹龠@是大徹大悟、與世俗決裂的“真隱”,絕不是沽名釣譽(yù)地充當(dāng)“身居山林,心懷魏闋”的偽“隱士”。
回到夢中思念的家園,陶淵明感到身心無比的快樂?!稓w去來兮辭》就以歡快的筆觸描繪了他剛剛回來時的田園生活和隱逸情趣。文中,陶淵明的飲酒、攜幼、涉園、出游、情話、耘籽等日常生活,都是如此這般詩意化?!爱?dāng)田園成為心靈的慰藉時,田園便具有了詩意?!盵4]391
其實,陶淵明的田園結(jié)構(gòu)非常普通,無非山腳下的一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⑤的籬笆院落而已。但由于園中人懷有一顆審美之心,“已經(jīng)既把小園融入了整個自然,同時又把整個自然納入了自己的小園,”[7]141便使小園充溢著魏晉士人的獨(dú)特人格和情趣,它已經(jīng)變成詩人痛苦世界中的精神避難所。于是簡陋的“田園”,也就不再簡陋,反而變得高雅起來,并成為后人吟詠不絕、品味不斷的審美對象。
現(xiàn)實是殘酷無情的。陶淵明還沒享盡田園之樂,天災(zāi)人禍就接踵而來。從《戊申歲六月中遇火》、《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與子儼等疏》、《自祭文》等作品中看到,他不斷受到天災(zāi)、蟲災(zāi)、洪澇、病災(zāi)的襲擊,閑適的田園生活就像一潭明凈的池水被陣陣驚雷暴雨震蕩得無法平靜,終于連并不很高的生活水平也維持不下去了。田園幻夢破滅了!擺在他面前的是嚴(yán)酷的現(xiàn)實:
弊廬交悲風(fēng),荒草沒前庭。(《飲酒》十六)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治中》)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乞食》)
隨著歲月的流逝,躬耕生活變得越來越貧困,陶淵明逐漸真正體味到了貧窮的含義,開始“憂道亦憂貧”了。詩風(fēng)不再那么沖淡,貧困成了他吟詠的主題。“從田家樂到田家苦,是陶淵明思想的一大飛躍?!盵8]77基于此,他悟出了返樸歸真并非自己的一廂情愿,而是應(yīng)先解決吃穿住行,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懊裆谇?,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⑧陶淵明在逐漸體驗到農(nóng)家之苦的同時,也接觸到了農(nóng)村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他看到了“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⑨的凋敝景象,看到了老百姓“死歿無復(fù)余”⑨的悲慘命運(yùn)。殘酷的現(xiàn)實,親身的遭遇,使他認(rèn)識到農(nóng)民雖半世躬耕不輟,卻也難得溫飽,于是又修正了“勤則不匱”、“力耕不吾欺”⑩的幼稚看法,發(fā)出“躬耕未曾替,寒餒常糟糠”的無奈感慨。
陶淵明蔑視功名利祿,隱于“人境”,躬耕于田園,自食其力?!皩幑谈F以濟(jì)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溫飽之為恥。試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雹谒罢业搅松羁鞓泛托撵`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9]171這是真正的人生道路,是人的內(nèi)在性格的自然選擇。
“任真自得”的陶淵明本懷著沖破世俗偏見和官場惡習(xí)的自由解放之情歸隱農(nóng)村,來享受融洽、清虛、靜謐的田園之樂。但當(dāng)一切希望之光都破滅之后,天真的陶淵明對日益落魄的現(xiàn)實生活有些招架不住了,失望之中寫下了激憤之言:
撫己有深懷,履運(yùn)增慨然。(《歲暮和張常侍》)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詠貧士》其十)
在貧病交加的困境中,在溫飽不獲的威逼下,他還能泰然處之嗎?還能超然物外嗎?“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11)物質(zhì)世界中的陶淵明,不僅要克服諸多生活上的困苦,更要不斷擺脫功名利祿的巨大引力,而他“試圖擯棄的正是他生活所依存的”,[10]46思想的矛盾和苦悶也就更不可避免了。
陶淵明深受當(dāng)時玄學(xué)思想的影響,但作為一個受過傳統(tǒng)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識分子,其思想與名教不但不相齟齬,而且顯得十分默契。陳寅恪先生說,陶淵明 “非禮教之意僅限于不與當(dāng)時政治勢力合作”。[11]267魯迅先生也說過:“但其實不過是態(tài)度,至于他們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禮教,當(dāng)作寶貝,比曹操司馬懿們迂執(zhí)得多?!盵12]513在陶淵明60歲左右,已經(jīng)到了絕望的地步,但他寄跡風(fēng)云的熱情并沒有熄滅,“立善求名對他還有誘惑的力量”。[3]180“老當(dāng)益壯”,“窮且益堅”,他先后寫了 《詠十三經(jīng)》、《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等詩篇: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讀〈山海經(jīng)〉》)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 (《詠荊軻》)
詩中的俠情不能不令認(rèn)為陶淵明一貫平淡恬靜的人們刮目相看。
世事不能忘,“猛志”不得伸,單純精神上的解脫或排遣又難能做到,勢單力支的陶淵明越發(fā)感到孤獨(dú)了。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12)儒家“安貧樂道”的思想成了幫助陶淵明度過難關(guān)的精神支柱。
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朝與仁義生,夕死復(fù)何求。(《詠貧士》其四)
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詠貧士》其五)
在凍餒的煎熬中,陶淵明時時刻刻用先師孔子的遺訓(xùn)加以克制,使他的激憤不至于超出理智。在這里,既看到了“貧富常交戰(zhàn)”的內(nèi)心激烈斗爭,也體會到了“道勝無戚顏”的磐石之心。
正是這種固窮守志,促使陶淵明始終保持著高潔的人格、自然的本性,“以超然的精神追求淳真的‘本我’而不是功利性的‘自我’。”[4]366雖壯志未酬,但“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自然之道戰(zhàn)勝了對于富貴的希求,真正作到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晉人雖超,未能忘情,所謂‘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是哀樂過人,不同流俗?!盵1]214陶淵明的困惑正在于此:“立善常所欣,誆當(dāng)為汝譽(yù)?”(13)“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惆悵和凄涼始終夢魘一樣糾纏苦惱著他,使他的整體人格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悲劇色彩。在“入仕”與“出世”、麻醉與清醒的糾葛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孔、莊”合二為一的矛盾形象。他的一生是孤獨(dú)的,而他的身后是更大的寂寞。
不能忘情,又無法立善,出路何在?大詩人屈原因理想破滅而自沉于汨羅江。但生命是理想的承載,生命都不在了,又何談理想?“甚念傷吾身,正宜委運(yùn)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13)陶淵明選擇了不同于屈原的道路——回歸自然,在平淡的自然中“裸露和展現(xiàn)著生命的本色”,[5]257求得“一種高境界的藝術(shù)化生存”,[13]在平和淳真中,讓內(nèi)心世界富足而完美。
貧困使陶淵明的美好理想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希望,他轉(zhuǎn)而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世界里找到了它們的影子。約在晉末宋初,終于寫出了《桃花源詩并記》。
陶淵明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認(rèn)為上古生民本來是非常淳樸的。“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⑧但是禮教的產(chǎn)生卻使人帶上了偽善的面具,有了種種違背人性的惡習(xí),漸漸失去了真性,“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fù)真。”(14)陶淵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擺脫身上的種種智巧、虛偽、欲望,從而恢復(fù)人類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抱著這樣的愿望,他在《桃花源詩并記》中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個“抱樸含真”的理想洞天?!疤一魉萌蝗?,別有天地非人間?!?/p>
陶淵明的理想在跟大程度上受老子 “小國寡民”思想的影響,但又決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在“桃花源”,人們并不是過著復(fù)古倒退的苦行生活,而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其中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到外人,“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這與“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有著質(zhì)的差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把儒家虛構(gòu)的淳樸無爭的上古“大同社會”與道家“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完美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陶淵明追求“自然”,即使在他幻想的福地洞天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濃濃的人情味,決無虛無縹緲的幻影:人們?nèi)粘龆?,日入而息;莊稼隨時收種,沒有苛捐雜稅;雞犬之聲相聞,人們交游往來;民風(fēng)淳樸,老幼怡然自樂……這里生活著普普通通的躲避戰(zhàn)亂的人們,他們和平、寧靜、幸福的生活,都是勞動的汗水換來的。“桃花源理想是陶淵明從躬耕實踐中、從勞動的甘苦中領(lǐng)悟出來、提煉出來的”,[14]236它是詩人生命思考的結(jié)晶,是詩人人生理想的寄托。
如果說初次歸田的陶淵明像一只“歸鳥”,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但這仍是有所托,“有所待”,而且由于志不得伸,于世甚為寂寞?!皸珬壶B,日暮猶獨(dú)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15)而到了三仕三隱之后,他已經(jīng)無所求,無所待了。捕魚人“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偶入桃花源,這是一種“自然”,是無所為而為。而雖“處處志之”,卻“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氏“欣然歸往”,但“未果,尋病終”?!疤一ㄔ础蹦恕白匀弧敝盀跬邪睢?,哪能刻意求之?
陶集之中有一篇《祭從弟敬遠(yuǎn)文》:“曰仁者壽,竊獨(dú)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里,邈無還期?!睂懙每芍^一往情深。昨日還鮮活的生命,轉(zhuǎn)眼間竟成了一抔黃土,留給親人的惟有哀傷而已。生命脆弱一如小草,無論如何珍愛,不經(jīng)意間便可將其毀滅。而上蒼又偏愛將生命中美好的感情和事物毀滅給人看。詩人不愿承受,可又不得不去承受。人生有命,一個人所能做的只是盡力珍惜自己有限的光陰,做些事情,賦予生命一種意義而已。人生苦短,功名難立,滄桑之后,回過頭來看人生,詩人找到了自然,尋到了另一種意義——惟有回歸自然,善待人生,生命才有了寄托,也才有了延續(xù)?!疤諟Y明的思想、生活和詩歌最終都達(dá)到了自然的境地,在中國古代的詩人和思想家里,他確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盵6]181
更進(jìn)一步講,他的“平淡”與“自然”,是一種“獨(dú)立的思想創(chuàng)造”[15]365——另創(chuàng)了一種足可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他那“美的人格”[5]257也為中國士大夫們修筑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6]70呵護(hù)著他們在“仕”與“隱”的道路上所經(jīng)歷的每一次感情潮水的“漲”與“落”。
注釋:
①《飲酒》其五。
②《感士不遇賦》。
③《飲酒》其十六。
④《飲酒》其二十。
⑤《歸園田居》其一。
⑥《挽歌》其三。
⑦《歸鳥》。
⑧《勸農(nóng)》。
⑨《歸園田居》其四。
⑩《移居》其二。
(11)《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12)《有會而作》。
(13)《形影神》。
(14)《榮木》。
(15)《飲酒》其四。
[1]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后[C]//北京大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古典文學(xué)資料匯編·陶淵明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7.
[4]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fēng)度的魅力[M].石家莊: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1.
[5]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M].濟(jì)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6]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張法.中國美學(xué)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3.
[9]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
[10]吳云.陶淵明論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11]陳寅恪.陶淵明的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M]//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魯迅.而已集·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M]//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
[13]王玫.??炙敝粒懵渫菝А庾x陶淵明[J].讀書,2000,(5).
[14]韋鳳娟.桃花源詩并記[C]//李華.淵明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出版社,1988.
[15]陳平原.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
Upholding Simplicity and Sincerity——On TaoYuanming's Inner Conflict of Being an Official or Being a Hermit
Wang Hanyin
(Department of Handwriting,Qu Fu Novel University,Qu Fu273165,China)
TaoYuanming was basically famous as a"Hermit Poet"or"Pastoral Poe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However,it's hardly known that he hesitated between being an official and being a hermit in his whole life and made up an ideal human society.But no matter being an official or being a hermit,he still preserved his inner essence of upholding simplicity and sincerity.
TaoYuanming;upholding simplicity and sincerity;being an official;being a hermit;nature
I206.2
A
1672-447X(2011)02-0047-005
2011-01-11
王翰穎(1980-),山東曲阜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書法系講師,文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教學(xué)。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