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樂,李秀樺,謝珊珊
(1.襄樊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襄陽市人大常委會,湖北 襄陽 441021)
樊城山陜會館與關公崇拜
張平樂1,李秀樺2,謝珊珊1
(1.襄樊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襄陽市人大常委會,湖北 襄陽 441021)
山陜會館是清初山陜籍商人在樊城設立的供同鄉(xiāng)人祀神、聚會、寄寓的館舍,是典型的神廟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與全國各地山西、陜西籍商人一樣,樊城山陜會館主要供奉關公,用來護佑山陜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興隆。關公崇拜在山陜會館的建立、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其對會館建筑形制及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樊城;山陜會館;關公崇拜
襄陽地處南北要道,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漢水把襄陽分成襄城、樊城二城,襄城是政治文化中心,樊城是工商貿易中心。會館的興盛主要得益于明清時期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襄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水陸交通。竹木、茶葉、桐油、生漆、藥材、曲酒等各種物資匯集于此并進行貿易、儲存、轉運,襄陽逐漸成為中國內陸腹地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之一,為會館的設立和興盛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鄂、川、豫、贛、陜、晉、皖、湘、蘇、浙、閩等11省的商幫在樊城建立了21座會館。其中以地緣為主的“同鄉(xiāng)型”會館19座,以業(yè)緣為主的“同業(yè)型”會館2座,均位于漢水左岸。
在會館建筑中,神靈設置是保持其完整性的條件之一,是會館文化的重要信仰風俗,也是會館賴以存在的精神支柱。通過共尊同識的“精神偶像”,將其作為凝聚會眾的最佳“粘合劑”,更借助超自然與現(xiàn)實的力量,對外來侵犯者以震懾,對會眾亦有護佑消災與增強活力的“心靈興奮劑”的作用。與全國各地山西、陜西籍商人一樣,樊城山陜會館(以下簡稱山陜會館)主要供奉關公,來護佑山陜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興隆。
1.山陜會館概況
會館是指旅居異地的同鄉(xiāng)人共同設立的,供同鄉(xiāng)、同業(yè)者聚會或寄寓的館舍,廣義的會館也指中國明清時期由同鄉(xiāng)或同業(yè)者自發(fā)組成的以地緣或業(yè)緣為聯(lián)系紐帶基層社會組織。會館的基本功能是“祀神、合樂、義舉、公約”[1]。祀神即為各會館的各類神祗崇拜,合樂指在特定日子演出以酬神自娛,義舉是會館自助互濟功能,公約乃組織內部運作的規(guī)章制度。
由山陜商人集資興建的山陜會館位于樊城磁器街西端的市二中校內。目前會館山門照壁、石獅、鐘樓、鼓樓、過殿、大殿保存完好,主要格局尚存。此外,會館內建修以來的17通碑刻,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山陜會館由關帝廟,演變?yōu)樯疥儚R,最后定格成為山陜會館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為會館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基礎文獻資料。
山陜二省在明清時期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山西和陜西,一河之隔,因地緣優(yōu)勢,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樊城的山陜商人雖不如武昌幫、黃州幫的人數(shù)眾多,但多是殷商巨賈,經營當鋪、票號、錢莊,財力雄厚。從現(xiàn)存的碑刻考察,可考時間最早者,是由山陜商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集資修建的“關帝廟”,此關帝廟即山陜會館的前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增建拜殿、正殿及戲樓,擴建山門、增建門面,并重塑關帝圣像,改稱“山陜廟”。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chuàng)置山門外石獅兩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新建了祭祀天、地、水諸神的三官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會館院墻。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山門、門面和戲樓,正式改稱“山陜會館”。道光三年(1823年)再次重修山陜會館?!吨匦奚疥儠^并初建熒惑宮碑記》云:“正殿之左舊有三官藥王殿宇,皆重加整飭以妥神靈。正殿之右初建熒惑宮,奉祀火德星君、平水明王、增福財神。他如地臺花園、香積禪堂無不井井有序,統(tǒng)為一新?!敝链耍@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總面積達到了數(shù)千平方米,殿閣樓堂100余間,規(guī)模之大,居全城各會館之首。
2.關公崇拜歷史淵源
關羽(?-219),字云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東漢末亡命奔涿郡,從劉備起兵。建安五年(200年),劉備為曹操所敗,關羽被俘后極受優(yōu)禮,封漢壽亭侯;后仍歸劉備。建安十九年(214年),鎮(zhèn)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圍攻曹操部將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領七軍,因后備空虛,不久孫權襲取荊州,兵敗被殺。關羽的事跡被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渲染神化,民間尊其尊為“關公”。
綜觀歷代皇帝推崇關公的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將關公與宗教相結合,借宗教信仰力量大力宣揚。如宋徽宗佶篤信道教,自稱是上帝元子太霄帝君下凡,并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廣建道觀,設道官。他把關公拉入道教,封為“真君”。一方面借關公以壯道教之聲威;另一方面借宗教抬高關公的地位。二是廣建關帝廟,推動祭祀活動。如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在京城為關公建廟,成為京師十四廟之一,官府年年祭祀。受此影響,全國各地關廟越建越多。
關公封謚不計其數(shù)。關公在世時封號最早的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表封關公為漢壽亭侯。漢中王劉備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關公為前將軍。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劉禪追謚關公為壯繆侯,最后到光緒五年(1879年),加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2],這一封號長達26字,用盡贊美文詞,可謂登峰造極。
除封建統(tǒng)治者的封送外,后世有關關公的傳說附會也很多,而且大多褒獎有加。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不朽名著《三國演義》問世后,關公更成為婦孺皆知的神奇英雄人物。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屢屢加封關公,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xiàn)象,極大地強化了關公在全社會的形象,有力地促進了關帝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以至目前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文化的足跡。關帝文化已成為聯(lián)系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
3.關公崇拜對會館的影響
山陜會館是典型的神廟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神靈崇拜是其建立和維系會館運作的精神核心。而神靈崇拜是以關公崇拜為主的多神靈崇拜,因此通過研究關公崇拜可以了解和把握會館的建立、發(fā)展和運作狀況,及會館發(fā)展變遷所折射出的明清社會經濟發(fā)展演變歷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會館是明清社會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但神靈崇拜(關公崇拜)卻是導致山陜會館正式建立的直接誘因,對神靈的祀奉也是會館最原初和最基本的功能。這從會館歷次修繕由僧人主持可以得到佐證;從商人們“大解囊橐,鳩工庀材”,亦可以看到關公對商人們的強大號召力和影響力。
(2)關公崇拜在會館發(fā)展、運作、管理的過程中,完整的發(fā)揮了“重義氣、敦友誼”的道德約束力和價值觀認同的作用,是山陜二省客商重要的精神紐帶。
(3)關公崇拜對山陜會館的建筑形制和建筑形象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1.關公崇拜與會館的建立、發(fā)展和演變
關公崇拜直接促成山陜會館的建立。在《建修關帝廟碑記》碑文中記載“關帝廟在樊之西北”,時稱“秦晉古剎”,因關公“有感必應,無誠不通”,因此“建昉于康熙三十九年”,關帝廟系由秦行、汾酒坊等山陜工商業(yè)者共同出資建修,目的是聯(lián)絡鄉(xiāng)誼,并尋求關帝神靈的護佑。因對關公倍加崇祀,名曰“關帝廟”。這說明山陜會館早期形態(tài)是崇祀關公的廟宇。關帝廟曾有廣泛修建,據(jù)乾隆版《襄陽府志》載:“又關帝廟在城者有六:一在南門城樓上,一在府街西,一在北門大街,一在東直街,一在西橫街,一在樊城華嚴寺街朝圣門內?!标P帝廟為官府所建,并于每年春秋二仲月(二月、八月)致祭,可見關公崇拜已經深入人心。旅居樊城的山陜二省客商將鄉(xiāng)情鄉(xiāng)誼注入到他們親手修建的這座關帝廟中,賦予了這座廟宇宗教氛圍以外的濃厚的地域色彩,使之有別于一般關帝廟,從而更加凸顯了會館的“敦梓誼、睦同人”的功能?!瓣P帝廟”是山陜會館最早雛形,關公崇祀是其基本功能。關公也從被廣泛崇拜的圣賢演變成被山陜二省客商大力崇奉的鄉(xiāng)土神。
關公崇拜在山陜會館發(fā)展演變的不同階段發(fā)揮著不同作用??滴跷迨?1713年),實力已經壯大的山陜客商另選基址,《初建山陜廟碑記》記載:“因眾集同人價買于樊之官街,卜于馬鄉(xiāng)紳之宅右,徽州圣廟之左,置陳楊汪王四宅之地,建立行宮?!奔丛诜堑墓俳?今皮坊街)與著名的徽商所建的徽州會館毗鄰而為關公建造“行宮”,并更名為“山陜廟”,更加強化了神廟的地域色彩。同時增建戲樓、看樓,為會館注入“合樂”的新功能。此時,山陜商人有意識的通過關公崇拜提升和擴大其在商界的影響力。又在嘉慶六年(1801年),距關帝廟建修百年之后,二省商人重修會館,大展山門、樂樓,“恢弘其規(guī)制”,并將“山陜廟”更名為“山陜會館”并延用至今。至此,會館“祀神、合樂、義舉、公約”四項功能齊備,并通過一系列制度固定下來。會館無論從功能、管理還是建筑形制上都發(fā)展成熟,是其蓬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成為在政治、宗教、社會各方面對整個城市都有相當影響力的組織[3]。這一時期,關公再次從被二省客商崇祀的鄉(xiāng)土神演變成為集鄉(xiāng)土神與行業(yè)神為一身的具有極高商業(yè)價值的神靈形象。
山陜會館由稚嫩到成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反映出工商業(yè)者從初期弱小稚嫩而尋求關公神靈保護,到實力勢力漸盛而主動弘揚關公忠義精神、樹立行業(yè)形象、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成熟壯大過程,也折射出樊城工商經濟發(fā)展歷史。關公崇拜在山陜會館建立、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也經歷了由在中國的廣泛信仰到山陜二省的地方崇拜,再由地方崇拜擴大其影響,推動關公在全國范圍內更為廣泛信仰的歷程。
2.從山陜會館碑刻解讀關羽崇拜
在山陜會館現(xiàn)存的碑刻中,其記述修建和重修事由中,多處提到關公,并在文中以空格或另提一行的方法(碑刻文獻學中稱為敬空),以示對關公的尊崇。
山陜會館現(xiàn)存記事碑刻中明確表達會館供奉關公的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關公為山西商人引以為傲的家鄉(xiāng)人,是鄉(xiāng)土神的代表。而山西和陜西素來聯(lián)系頗為緊密,有秦晉之好之說,在全國各地修建會館多為二省聯(lián)手修建。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關帝廟創(chuàng)置石獅小記》碑文中有:“圣帝也,則聯(lián)兩地之人為一心,積歲月之久如一日?!?/p>
其二,借關公舍身為國的忠勇形象來提升會館會眾的社會形象。在《初建山陜廟碑記》中:“故關圣之英風與日月同光,而剛直且以克塞兩間悠久無息,而億萬世之后尤得以過化存神也,況我山陜之俗,人多意氣,性多剛直,抑或關圣在天之靈所默移而格化,行至近始邪?”
其三,借關公的“神勇”以示會館會眾群體開拓事業(yè)的精神,并向社會公眾展示自己的雄厚勢力。《關帝廟創(chuàng)置石獅小記》中:“圣帝在天之靈亙乎古今,充乎穹壤無所往,而不在者也。矧夫襄城漢水,尤帝生平血戰(zhàn)經營之地,而有不眷眷于此者哉!則樊鎮(zhèn)圣地廟也宜其威靈之赫耀矣?!?/p>
其四,借關公的“忠義”,重新塑造商人的良好形象,以樹“誠信”商德;更借其“保民”顯示會館對其所在地方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方面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在《初建山陜廟碑記》中:“嘗為建立帝庭,所以集同人講好合也,其必崇祀。關圣者,所以重義氣,敦友誼也。雖深山窮谷,莫不尊親,而況襄之樊尤為八省通衢之地乎?”現(xiàn)存過殿南墻的《應驗不計》碑石,上半部分是《關夫子覺世真經》經文,經文曰:“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xiāng)鄰,別夫婦,教子孫。時行方便,廣積陰德,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chuàng)修廟宇,印造經文,舍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眥成美,垂訓教人,冤讎解釋,斗秤公平”等,與其說是經文,不如說它是山陜商人共同倡導和遵守的公正忠義、熱心社會公益和推崇義舉的行為規(guī)范。
3.從山陜會館楹聯(lián)解讀關羽崇拜
山陜會館大殿石制檐柱上刻有陰文楹聯(lián):“先武穆而王大宋千古大漢千古;后文宣而圣山東一人山西一人。”武穆,指南宋岳飛,謚號武穆,寧宗時為追封鄂王。文宣指孔子,自漢以來,歷代王朝尊崇孔子,皆有封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文宣王。這幅楹聯(lián)的意思是:關公于岳飛封鄂王之先被封為武安王,兩人都是大漢和大宋不朽的人;關公于孔子封文宣王之后被封為顯靈威勇英濟王,他們是山東和山西籍唯一的兩位圣人。用孔子和岳飛來陪襯關公,將關公抬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位。
與上一楹聯(lián)相臨的檐柱上另有楹聯(lián)云:“浩氣塞地天生民來未有夫子也;亂臣疾吳魏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狈Q頌關公人格精神之浩然正氣填塞天地之間?!洞呵铩肥侨寮医浀渲?,相傳由孔子據(jù)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這幅楹聯(lián)同樣把關公樹立到一個頂天立地的更高級的道德高地。
明清以后各地民間不斷涌現(xiàn)“關公顯靈”傳說,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無所不能,以至康熙朝編輯《關帝圣跡圖志》,廣泛宣揚關公對于社會各個階層的護佑傳說。從中可反映了關公崇拜之形成與神話傳說多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會館過殿南墻上鑲嵌一通《應驗不計》碑石,下半部分雖然字跡漫漶不清,但從部分字句中可以看出有關公顯靈的記載。
4.關公崇拜與山陜會館建筑形制和建筑形象
關公崇拜對山陜會館的建筑形制產生重大影響,其建筑本身因此表現(xiàn)出不同于其他會館的獨特建筑藝術風格。這是由于關公被后人尊為武圣人、關圣帝君,祀奉關公的山陜會館便按照帝王宮殿形式修建。琉璃瓦彩陶裝飾的屋頂和影壁,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民間有“武昌會館是三宮六院,山陜會館是金鑾寶殿”之說。
關公崇拜對山陜會館建筑形制和建筑藝術風格產生的影響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
(1)八字影壁的設置
影壁是中國古代院落大門內(或大門前)的一種屏障,也稱照壁。影壁的設置、形式和材料的選擇都和建筑的等級相關。據(jù)封建禮制規(guī)定,只有皇家宮殿、達官顯貴的宅邸才能在門外建筑八字影壁,它是地位和身份的標志之一。
由于山陜會館同時又是祀奉關公的場所,山門兩側因此設置了一般只有皇家使用的鮮艷奪目的八字形琉璃彩壁。影壁位于會館建筑中軸線之最東端,高8.6米,長16.5米,厚0.65米,下為須彌座,中為壁體,上部是琉璃廡殿頂。琉璃照壁做工極為精致,由黃、綠、藍三色琉璃拚成。正中圖案為雙龍戲珠淺浮雕,四周以金色琉璃鉤邊,并飾以文武官員人物和如意花飾圖案,綠色琉璃瓦覆頂。在富麗堂皇琉璃影壁的烘托陪襯下,會館山門顯得更加寬廣、深邃,氣度恢弘。
(2)鐘樓鼓樓的設置
進入會館山門后,是位于中軸線兩側的鐘樓和鼓樓,南為鐘樓,北為鼓樓。鐘鼓樓原是大都市或廟宇中設置的,用于報時的建筑。山陜會館因供奉關帝神靈,為“秦晉古剎”,所以會館實為典型的神廟和會館合一的建筑,會館形制也沿用廟宇形制。在山門之后、拜殿之前的中軸線兩側對稱設置鐘鼓樓。鐘鼓樓建于高臺之上,綠色歇山琉璃屋頂,檐下如意斗拱密織,將會館建筑烘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3)建筑材料和色彩應用
山陜會館建筑中大量使用琉璃瓦材,并采用綠、黃二色,在古建筑中無論材料和色彩都是等級最高者。琉璃瓦是表面施釉的瓦材。在古代,琉璃瓦只能用于宮殿建筑。古建筑的色彩以金色和黃色為貴,黑色為賤,金色與黃色只能為皇家獨用。清代嚴格規(guī)定:“親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綠色琉璃瓦或綠剪邊,只有皇宮和皇家敕造的廟宇才能用黃色琉璃或黃剪邊”[5],一般官員和老百姓房屋禁止使用琉璃。但由于山陜會館供奉被奉為武圣人、關帝的關公,崇祀關公的山陜會館的過殿屋頂采用綠色琉璃黃色剪邊做法,而大殿則采用黃色琉璃屋面,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筑中屋頂材料和色彩的最高等級。
綜上所述,關公崇拜對山陜會館形制和風格產生重大影響,賦予了山陜會館金碧輝煌,巍峨壯麗的皇家建筑風格。
在會館建立之初和發(fā)展演變的各個階段,關公一直是神靈崇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崇祀對象,但并非唯一被崇祀的神靈。在會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包容其他諸神崇祀。如行業(yè)神、自然神等。
1.山陜會館神靈崇祀設置中,作為行業(yè)的保護神受到重視,并加以崇祀
山陜商人在樊經營的商品以藥材為大宗,經營藥材的商號眾多?!斗?zhèn)西廟初建三官殿碑記》記載中已知,在此之前建有藥王廟,內奉藥王孫思邈,以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同時表達了祈求藥王護佑旅居商人無病無災、逢兇化吉的愿望。
2.山陜會館對自然神和財神的崇拜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fā)達的時期,人類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風雨雷電、洪水猛獸,經常給他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對自然之間是既依賴又恐懼的關系,于是供奉主宰自然的神靈就成了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陜會館中,所供奉的自然神靈有三官、水神、火神。
山陜會館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三官殿,以崇祀主宰天、地、水的自然神靈。《樊鎮(zhèn)西廟初建三官殿碑記》云:“三官為何?曰天官、地官、水官。夫天一生水,地爾成之,是天地有以生水,而水能以生物,天地水齊能以生人,必賴設施,變燮理而后生生于不窮。三官乃贊天地之化育者也,我西人旅居斯土,共沐生民之德,莫能名其高且厚也,禮合建楹,俾春祀秋享,神有憑依”,明確表明對天、地、水化育人類德行的贊美和祈求神靈默佑的愿望。
道光三年(1823年),在正殿之右增建熒惑宮以奉祀火德星君、平水明王、增福財神。火德星君即火神,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火災威脅最大,一旦失火,不僅危害自身安全還殃及鄰里,因此崇祀火神自然成為包括會館在內的民間普遍的信仰之一。明清時期山陜客商販運貨物,主要依靠漢水航運。漢水沿線河道復雜,航行過程中可能遭遇險灘礁石、狂風暴雨、淺攤擱淺等險情,于是平水明王——楊泗將軍——亦成為山陜商人祭祀的對象,以求保佑客貨運輸平安無事。
那應是土狼王,比一般的土狼大著一圈,像一頭小牛犢。它白眼吊睛,蓬松的鬣毛從頸后生出,沿著厚實的脊背,一直延伸至尾端。方才戰(zhàn)場上的廝殺中,青辰并沒有見過它,它大概是躲在了不遠的灌木叢中,指揮群狼的戰(zhàn)斗。而此刻,它發(fā)現(xiàn)最具威脅的射手已經落地,于是從灌木叢中挨過來,施以必殺的一擊。
另外,在山陜會館中還設設置增福財神神像加以崇祀,以求其保佑山陜商人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獲得利潤。
山陜會館是歷史上樊城商業(yè)發(fā)達、經濟繁榮的見證。研究山陜會館與關公崇拜對于研究樊城商貿史、會館文化、建筑史學、漢水航運史以及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具有極高價值和意義。
[1] 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上海碑刻資料選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
[3] 王日根.中國會館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4] 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5] 劉大可.明清官式琉璃藝術概論:上[J].古建園林技術,1995(4):29-32.
(責任編輯:陳道斌)
Shanxi&Shaanxi Guild Hall of Fancheng and Guan Yu Worship
ZHANG Ping-le1,LI Xiu-h(huán)ua2,XIE Shan-shan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441053,China; 2.Standing Committee of Xiangyang NPC,Xiangyang 441021,China)
Shanxi&Shaanxi Guild Hall,built by merchans from 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for persons from the same province to sacrifice,gather and lodge,is a classical building in which temples and guild halls are perfectly combined.Like merchants from 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scattering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they mainly worshiped Guan Yu in Shanxi&Shaanxi Guild Hall,blessing their safety and booming business.Guan Yu worsh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unding,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hanxi&Shaanxi Guild Hall,especially in guild hall’s architetural form and artistic style.
Fancheng;Shanxi&Shaanxi Guild Hall;Guan Yu worship
K898.6
A
1009-2854(2011)06-0027-05
2011-04-11;
2011-05-23
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D200525002)
張平樂(1969—),女,湖北襄陽人,襄樊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教育,中國傳統(tǒng)建筑;
李秀樺(1966—),男,湖北襄陽人,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干部,主要研究方向:漢水流域鄉(xiāng)土建筑,民俗學;
謝珊珊(1882—),女,湖北襄陽人,襄樊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助教。